吏部尚書蹇義:被朱元璋看重,受朱棣、朱高熾信任,與夏原吉齊名

吏部尚書蹇義是明初五朝重臣,備受朱元璋賞識,多年隨侍御前,被建文帝破格提拔為正三品吏部右侍郎,被朱棣提升為正二品吏部尚書,兼任詹事府詹事,同時受到朱棣和朱高熾信任,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與夏原吉齊名,輔佐朱高熾、朱瞻基開創仁宣之治。

蹇義擔任吏部尚書長達二十七年,為朝廷選拔、任用了大批稱職的官員,才幹突出,備受朱棣、朱高熾、朱瞻基信賴和倚重。

吏部尚書蹇義:被朱元璋看重,受朱棣、朱高熾信任,與夏原吉齊名

一、備受朱元璋賞識,多年隨侍御前

蹇義,字宜之,是重慶巴縣人,原來的名字是蹇瑢,出生於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蹇瑢參加四川鄉試,考中舉人,第二年考中進士,被封為中書舍人。

蹇瑢上奏事情很符合朱元璋的心意,得到朱元璋的讚賞。

有一次,朱元璋問蹇瑢:“你是不是蹇叔的後人?”

蹇叔輔佐秦穆公成就霸業,位列“春秋五霸”之一,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蹇瑢磕頭不敢作答。朱元璋認為蹇瑢誠實厚道,於是賜名為“義”,並且御筆親書他的名字賜給他。

吏部尚書蹇義:被朱元璋看重,受朱棣、朱高熾信任,與夏原吉齊名

按照當時的慣例,官員任滿三年應該改任其他官職,不過,朱元璋特意下旨,讓吏部等蹇義任滿九年再調動,說:朕打算重用蹇義。

從此,蹇義朝夕陪伴在朱元璋左右,朱元璋時常把重要的機密檔案交給蹇義處理,蹇義盡心細緻、恭敬謹慎,幾乎從未出錯惹怒聖上。

二、被建文帝破格提拔為吏部右侍郎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後,根據朱元璋生前對蹇義的看重和蹇義的出眾表現,破格提拔蹇義為吏部右侍郎,正三品,在吏部的地位僅次於尚書和左侍郎。

建文帝重用齊泰、黃子澄,讓他們同參國政,厲行削藩,推行建文新政,讓方孝孺主持改革事宜。建文帝在位期間,蹇義未曾提出重要建議。

吏部尚書蹇義:被朱元璋看重,受朱棣、朱高熾信任,與夏原吉齊名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帶兵進入京師,蹇義迎附朱棣,被朱棣提升為吏部左侍郎。

國子博士王紳曾寫信責問蹇義,蹇義無法回答,“國子博士王紳遺書責之,義不能答。”(《明史·蹇義傳》)

王紳的父親是王禕的兒子,王禕曾與宋濂一起擔任《元史》的總裁官,後來奉命去雲南招降元梁王時遇害,《明史》把王禕的傳記列入忠義傳。

三、被朱棣任命為吏部尚書

這年九月,蹇義被朱棣擢升為吏部尚書,負責文官的考核、選拔、任用。吏部尚書是吏部的最高長官,正二品。

吏部在六部中的地位特別重要,為六部之首,“尚書,掌天下官吏選授、封勳、考課之政令,以甄別人才,贊天子治。蓋古冢宰之職,視五部為特重。”(《明史·職官志》)

吏部尚書蹇義:被朱元璋看重,受朱棣、朱高熾信任,與夏原吉齊名

從此時起一直到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蹇義執掌吏部長達二十七年,為朝廷選拔、任用了一大批稱職的官員,因為才幹出眾備受朱棣、朱高熾的倚重。

在迎附朱棣的建文舊臣中,蹇義很可能是官職最高的文臣,掌握著實權,與楊士奇、楊榮等內閣大臣有所不同。

內閣大臣雖然參與機密要務的處理,可他們是透過向皇帝提建議而發揮作用,是六部尚書則直接掌握實權。在朱棣在位期間,內閣更多地是一個秘書機構,內閣大臣向皇帝提出建議,皇帝可以聽,也可以不聽,內閣大臣並沒有制度規定的議政權,不是皇帝決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朱棣並非所有的決策都去詢問內閣的意見。內閣大臣當時發給各部門的檔案只能蓋翰林院的印章,得到朱棣特別看重的楊士奇在永樂年間的最高官職也只是左春坊大學士,正五品。

吏部尚書蹇義:被朱元璋看重,受朱棣、朱高熾信任,與夏原吉齊名

永樂八年,楊榮、金幼孜等內閣官員第一次跟隨朱棣北征,與一般從徵的文臣並沒有什麼不同,沒有因為在內閣任職而受到特別重視,在行軍途中,他們時常與皂隸一起吃飯,或者與從徵的宦官一起飲茶。

不過,隨著隨侍御前的時間越來越長,內閣官員的地位逐漸提升,永樂二十二年,朱棣最後一次北征時,楊榮、金幼孜等內閣大臣時刻不離朱棣左右,還時而令太監賞賜酒肉,地位上升到與有功勳的將領、六部長官相差不多。

當時朝廷正在全方位修改建文時期的政策,建文帝在位期間所作的更改幾乎全部廢除。

蹇義向朱棣從容進言:進行修改重要的是與實際情況相符,建文時期所作的更改固然不妥,現在一定要全部恢復原樣,也不一定合適。隨後蹇義陳述了幾個例項的來龍去脈進行說明,朱棣聽後認為蹇義說得有道理,採納了蹇義的意見。

可見蹇義對事情見解深刻,並非一味迎合朱棣,而是有自己的想法,並且敢於把自己的看法巧妙地表達出來。

吏部尚書蹇義:被朱元璋看重,受朱棣、朱高熾信任,與夏原吉齊名

有人說蹇義這是對建文時期心懷舊情,不過朱棣並未理會。

四、兼任詹事府詹事,同時受到朱棣和朱高熾信任

蹇義不僅實幹能力出眾,而且很善於溝通。

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朱棣下詔冊封嫡長子朱高熾為皇太子,然後為太子設立輔佐機構:詹事府,挑選了一批朝廷大臣在詹事府兼職,蹇義兼任詹事府詹事,詹事是詹事府的最高長官。

朱棣不太喜歡肥胖、行動笨拙的長子朱高熾,而十分器重第二子朱高煦,覺得朱高煦驍勇善戰,更像自己。

朱高熾雖然已被冊立為儲君,可是處境並不輕鬆,朱高煦對太子之位虎視眈眈,時不時地在朱棣面前說太子的壞話。

可能是為了適當照顧朱高煦背後的武將的情緒,朱棣時而找理由打擊太子的勢力,朱高熾時刻擔心受到朱棣的責備。

吏部尚書蹇義:被朱元璋看重,受朱棣、朱高熾信任,與夏原吉齊名

朱棣每當對太子有所指示,便讓蹇義傳達給太子,蹇義夾在兩人之間,傳話的工作十分有難度,稍有不慎,便可能兩面不討好,而蹇義總能婉轉地把朱棣的意思儘量向太子說清楚,一直同時深受朱棣和太子朱高熾的看重和信任,蹇義傑出的溝通能力由此可見一斑。

五、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

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邱福戰敗後,朱棣決定親征韃靼,前往北京,令太子朱高熾留在京師監國。

朱高熾十分信任、倚重蹇義,蹇義熟悉典章制度和成例,善於把握根本,太子遇軍國大事都倚靠他辦理,“義熟典故,達治體,軍國事皆倚辦”(《明史·蹇義傳》)。

在當時備受朱棣信任和重用的建文舊臣中,戶部尚書夏原吉與蹇義齊名,朝廷內外都稱二人為“蹇、夏”,任滿三年進行考核,朱棣親自在便殿設宴招待二人。

吏部尚書蹇義:被朱元璋看重,受朱棣、朱高熾信任,與夏原吉齊名

蹇義的工作能力十分強悍,曾數次奉命兼管他部事務,職責繁重,但他應付自如,“數奉命兼理他部事,職務填委,處之裕如”(《明史·蹇義傳》)。

永樂十七(公元1419年),蹇義的父親去世,朱棣和太子朱高熾都派官員前往祭祀,不久,朱棣下詔讓他回京復職。

當時朱高煦想爭奪太子之位,而蹇義始終對太子朱高熾忠心耿耿,堅定地站在朱高熾一邊。當時朱棣最信任的文臣是楊榮,朱高熾最信任的文臣是楊士奇,只有蹇義同時獲得朱棣和朱高熾的信任和敬重,獨具優勢,地位比較特殊。

永樂二十(公元1422年),朱棣北征返回京師,禮部尚書呂震的女婿戶部主事張鶴參見失儀,朱棣以太子朱高熾曲意包容張鶴而蹇義未曾加以匡正為由降罪,將蹇義關入錦衣衛詔獄,次年春天,蹇義被釋放出來。

六、備受朱高熾倚重

朱高熾即位後,蹇義深受倚重,是參與決策的輔佐大臣之一,而且位居首位。

朱高熾感念蹇義以前輔佐監國的功勞,第一個進封蹇義為少保,賜予冠服、象笏、玉帶,而且讓蹇義領取兩份俸祿,不久,蹇義又接連晉升為少傅、少師,成為當時地位最高的文臣,獲賜一枚銀印章,上面刻著“繩愆糾繆”,意為:糾正錯誤。

蹇義可以憑這枚印章,直接向朱高熾上呈密奏,匡正皇帝過失。

吏部尚書蹇義:被朱元璋看重,受朱棣、朱高熾信任,與夏原吉齊名

朱高熾也把同樣的銀印章賜給了楊士奇、夏原吉、楊榮、金幼孜,還對他們五人說:朕如果有過錯,請愛卿立即上奏疏,用這枚銀印章封印,希望諸位愛卿能匡正朕的過失。

後來,朱高熾又御賜敕書和“蹇忠貞印”進行褒獎,當時只有楊士奇也獲得這樣的殊榮。

不久,朱高熾令蹇義與英國公張輔及夏原吉共同監修《太宗實錄》。

蹇義才能出眾而又老實厚道,楊士奇認為他過於周密、謹慎,曾經在朱高熾面前責問蹇義:“你為什麼總是考慮這麼多?”

蹇義回答:“我擔心魯莽行事留下後顧之憂”。朱高熾認為兩人的話各有道理。

吏部尚書蹇義:被朱元璋看重,受朱棣、朱高熾信任,與夏原吉齊名

楊榮曾經對朱高熾說蹇義的壞話,朱高熾因而覺得楊榮不太正直。

蹇義磕頭回答道:“楊榮沒有別的意思,陛下身邊如果有人說楊榮的壞話,希望陛下留心分辨。”

朱高熾聽後笑著說:“我原本也沒相信他的話”。

七、備受朱瞻基重用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後,更加重用蹇義。當時正在修建獻陵,朱瞻基打算遵從朱高熾喪事從簡的遺詔,縮小陵墓的規格,節省人力物力,詢問蹇義、夏原吉的意見。

二人極力贊成:“陛下眼光深遠,既表達了至孝之心,又節約開支,有利於後世子孫。”

朱瞻基親自規劃設計,用三個月的時間建成獻陵,雖然宏偉壯麗的程度比不上長陵,後來明朝帝王的陵墓,絕大部分按照獻陵的規模形制興建,直到明世宗朱厚璁營建永陵,才開始變得奢侈豪華。

吏部尚書蹇義:被朱元璋看重,受朱棣、朱高熾信任,與夏原吉齊名

朱棣在位二十二年,可能從永樂七年開始修建陵墓,長陵大約修了十五年,共花了八百萬兩銀子,平均每年五十多萬兩,而朱高熾在位大約九個月,如果修建一座與長陵一樣的陵墓,需要數年的時間,不僅財政支出負擔沉重,而且朱高熾無法很快入土為安。

朱瞻基此舉明朝後來的帝王做出了榜樣,開了個好頭,百姓的負擔因此減輕不少。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漢王朱高煦在樂安起兵反叛,朱瞻基決定御駕親征,蹇義、夏原吉以及各位學士都跟隨出征,參謀軍中機要事務,獲賜鞍馬、甲冑、弓劍等物。班師回朝後,朱瞻基對蹇義賞賜頗豐。

宣德三年,蹇義跟隨朱瞻基巡視邊防返回京師。

吏部尚書蹇義:被朱元璋看重,受朱棣、朱高熾信任,與夏原吉齊名

不久,朱瞻基因為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四人都年事已高,欽賜璽書,讓他們隨侍御前,“朝夕在朕左右討論至理”(《明史·蹇義傳》),官職、俸祿都和以前一樣。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朱瞻基讓郭璡代理吏部尚書一職,不久接受胡濙的建議,讓蹇義等四人討論關於各地官吏、軍民的建議和奏章,又賜給蹇義一枚銀印章,上面刻著“忠厚寬宏”。

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朱瞻基下詔讓官員為蹇義在文明門內建造新府第。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明英宗朱祁鎮即位,蹇義齋戒時患病,朱祁鎮派太醫前往探視,問他有什麼話想說。

蹇義回答:陛下剛剛即位,希望遵守祖宗成法,堅持不渝。”

不久,蹇義去世,享年七十三歲,被追贈為太師,諡號忠定。

吏部尚書蹇義:被朱元璋看重,受朱棣、朱高熾信任,與夏原吉齊名

蹇義為人質樸正直,孝順父母,對兄弟友愛,善於處理與同僚的關係,從未說過一句傷害人的話。楊士奇經常說:“張詠不愛好玩物,傅堯俞待人真誠,範景仁沒有城府,三人的優點蹇義兼而有之。”

蹇義的兒子蹇英以詩聞名,被蔭封為尚寶司丞,官至太常少卿。

TAG: 朱高熾朱棣朱瞻基吏部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