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維新:沒錢搞改革,怎麼辦?朝臣獻策:“官不與民爭利”

近代史以來,在東亞,日本的明治維新是變法圖強的成功案例。不過,明治維新在讓日本走向近代化的同時,也逐漸表現出狼子野心。事實上,歷史上,日本這個國家向來暗藏雄心。早在日本戰國豐臣秀吉時期,由於中日兩國的聯絡日益疏遠,日本以侵略朝鮮、進攻中國、轉戰亞洲,繼而征服世界的狼子野心便初見端倪。

所以,當日本以明治維新為契機時,壓抑……以及被世界無視了多年的情感終於爆發。明治維新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國家的變法圖強。後來,日本甚至出現帝國主義和軍國主義,在走向軍國主義的同時,也在否認歷史的道路上一去不返。

常言道:“沒錢難倒英雄漢”。凡變法圖強,都要以經濟實力打底。而幾乎在同一時代,相對於清末搞的洋務運動,日本明治維新僅在經濟層面上,就已經甩開清朝很遠。而日本所用的策略也很簡單,概括起來實際上不過就一句話,即“官不與民爭利”。

日本明治維新:沒錢搞改革,怎麼辦?朝臣獻策:“官不與民爭利”

那麼,為何這樣的經濟發展思想,能夠令日本迅速擺脫封建制度的桎梏,增加財政收入,從此迅速崛起呢?

首先,我們要先來看看明治維新發生的大背景。自打黑船事件後,西方列強對日本開始進行剝削,長期以來不可一世的江戶幕府(也稱德川幕府),便被推到了政治權力的懸崖邊上。原因很簡單,天皇在日本民眾的心目中就是神一般的存在,而幕府統治長期壓抑了天皇,這本來就讓民眾不滿,再加上幕府在面對西方列強的時候,無力維護國家主權和利益,自然也就愈發地不得民心,進而朝野內外對幕府也就怨聲載道,且聲音日益強烈,眼看著,當時的日本國內就要再度爆發內亂。

與此同時,以長州(今山口)及薩摩(今鹿兒島)為首的兩地藩主,都對幕府大權垂涎若渴,戰爭看似一觸即發。為了避免戰國分裂割據的悲劇再度重演,時任幕府大將軍的德川慶喜審時度勢,在倒幕運動正式拉開序幕之前,於1867年10月14日,主動向朝廷遞交大政奉還書,並在之後主動請辭將軍職位。也正是從這一刻,日本在接連經過了鎌倉、室町及江戶幕府的統治後,屬於幕府的時代被終結了。在這之後,被幕府大將軍長期壓制了近百年之久的天皇,可算揚眉吐氣了一把。

日本明治維新:沒錢搞改革,怎麼辦?朝臣獻策:“官不與民爭利”

大政奉還

1868年1月3日,睦仁天皇(明治天皇)在接受德川慶喜大政奉還的同時,又頒佈了一項著名的詔令——《王政復古大號令》。儘管這篇詔書中仍舊存有不少封建殘餘思想,但此舉成為了明治維新的開端。

這是因為,在睦仁天皇登上政治舞臺後,他根本無暇去做什麼閉關鎖國的春秋大夢。首先,日本國土狹窄,繼續閉關鎖國基本就可以把國家“慢慢餓死了”。其次,廣大老百姓就是因為愈發覺得幕府軟弱,才要求倒幕,如果作為日本國精神支柱的天皇,同樣對西方列強卑躬屈膝,面對外敵束手無策的話,恐怕日本現今可能已經是總統制了。

明治維新

因此,為了避免重蹈幕府的覆轍。在《王政復古大號令》頒佈的同年4月6日,睦仁天皇又頒佈了新任統治集團,對於日本未來國運走向的“五條御誓文”:

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上下一心,盛行經綸;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勿使人心倦怠;破舊有之陋習,秉天地之公道;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基。

實際上,“五條御誓文”的前身,就是仿照之前坂本龍馬等人的“船中八策”演變而來的。

日本明治維新:沒錢搞改革,怎麼辦?朝臣獻策:“官不與民爭利”

坂本龍馬

(附《船中八策》:天下政權奉還朝廷,政令悉由朝廷釋出;設上下議政局,置議員參贊萬機,萬機決於公議;以有才公卿諸侯及天下人材為顧問,賜予官爵,除以往有名無實之官吏;折衷古來之律令,重新撰定無窮之大典;擴張海軍;置親兵守衛帝都;定金銀貨幣與外國平均之法)

4月21日,睦仁天皇再次頒佈“政體書”,明確指明瞭新政府參照西方,實行三權分立的原則。

“太政官之權力,分為立法、行政、司法等三權,以免政權偏重之患。”

如此一來,日本一掃幕府統治時期之沉痾,開始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可新的問題很快就出現了:

沒錢。

老百姓沒錢。

下面沒錢,上面收不上來錢。

沒錢搞改革?倒不如乘筷子過河來的實在。

日本明治維新:沒錢搞改革,怎麼辦?朝臣獻策:“官不與民爭利”

睦仁天皇(明治天皇)

於是,1874年5月,朝臣大久保利通,為朝廷獻策《關於殖產興業的建議書》,即總結為上文一開始提到的“官不與民爭利”。

摘要如下:

大凡國之強弱系之於人民之貧富,人民之貧富繫於財產之多寡,物產之多寡,雖依賴於人民致力於工業與否,但尋其根源,又無不依賴於政府官員誘導獎勵之力。

不過,大久保利通並不是最先提倡殖產興業的人,早在他諫言之前,一些嚐到資本主義發展甜頭兒的人,就已經開始進行此類活動了。

所謂殖產興業,就是指將西方資本國家中先進的產業“移殖”到本國進行發展,從而迅速實現賺錢賺到手軟,囤貨囤到缽滿的地步。

日本明治維新:沒錢搞改革,怎麼辦?朝臣獻策:“官不與民爭利”

與清朝洋務運動不同的是,日本明治維新中的殖產興業,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官府主導生產——官民合辦生產——除國家必要的軍工企業及鑄幣業歸朝廷掌控外,其餘企業盡數放歸民間,或可以官方為指導。

反觀洋務運動,儘管也曾有過官民合辦,但終歸是曇花一現,壓在民族資本家身上的封建官僚制度的大山,壓得民族資本家喘不過氣來。

誰能想到,日本在明治維新後,綜合國力越來越強,但日本只通過短短數十年的光景,便丟掉了手中的鋤頭,扛起了火槍利炮加入列強的隊伍,走向侵略他國的道路。也許是過於得意忘形,剛學完西方好的一面之後,又習慣性的耀武揚威,這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

TAG: 幕府日本明治維新仁天皇殖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