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翰林院編修是什麼官職?翰林院編修是什麼樣的官職?

在《儒林外史》第10回裡,出現了一個告假返鄉的魯編修。當婁家兩位公子詢問他為什麼要告假返鄉時,他說了一番話:

“老世兄,做窮翰林的人,只望著幾回差事。現今肥美的差都被別人鑽謀去了,白白坐在京裡,賠錢度日。況且弟年將五十,又無子息,只有一個小女,還不曾許字人家,思量不如告假返舍,料理些家務,再作道理。”

清朝的翰林院編修是什麼官職?翰林院編修是什麼樣的官職?

顯而易見,魯編修不是真名實姓,而是以姓氏加官銜。編修指的是翰林院編修,品級為正七品,相當於知縣。

清朝時期,繼續使用科舉考試製度選拔官員。科舉考試製度分為三級,從低到高分別是童子試、鄉試和會試(含殿試)。一名讀書人,過五關斬六將,從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在殿試裡考中進士後,就站到了科考之路的頂峰了。

清朝的翰林院編修是什麼官職?翰林院編修是什麼樣的官職?

不過,進士也有自己的夢想——進入翰林院。這是因為,當了翰林後,才能在仕途上走得更高、更遠。《清史稿》記載:“有清一代宰輔多由此(翰林)選,其餘列卿尹膺疆寄者不可勝數。”進入翰林院,基本上就是一位讀書人飛黃騰達的開始。

進士在翰林院供職,大致有3個職位。狀元一般授任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一般授任正七品的翰林院編修,其餘進士一般授任從七品的翰林院檢討。晚清名臣張之洞以探花的身份,授任翰林院編修;曾國藩在殿試中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授任翰林院檢討。《儒林外史》裡的魯編修能夠擔任翰林院編修,起步不算低了。

清朝的翰林院編修是什麼官職?翰林院編修是什麼樣的官職?

可是,魯編修為什麼自嘲為“窮翰林”,又放著大家豔羨不已的京官不做,要請假回家呢?翰林真的那麼窮嗎?

所有的翰林都按照級別的高低,領取數額不等的俸祿。翰林院修撰年俸為60兩銀子,翰林院編修、翰林院檢討的年俸為45兩銀子。這一筆不算少,如果放在普通家庭,足可以解決一家大小的溫飽問題。但是,對於一名翰林來說,就顯得太少了。

翰林在京城當官,看起來無比風光,人稱清貴,實際上“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他們需要出席各種社交場所,迎來送往,花費不菲。作為京官,他們的衣食住行又不能太寒磣,至少在表面上維繫一名翰林的體面,這些都需要大把銀子來維持。遇上三節兩壽,他們還要給上司、老師等送禮,又是一大筆開支。

清朝的翰林院編修是什麼官職?翰林院編修是什麼樣的官職?

如果翰林出身富貴家庭,家裡有一份殷實的產業,還可以讓翰林過著悠哉樂哉的生活,不必為吃穿用度發愁。家裡沒有產業是翰林就只能叫苦不迭,靠借債過日子。曾國藩在當翰林期間,就發生過找別人借錢過年的事情。到1842年底,曾國藩一共欠了別人400兩銀子,是他年俸的好幾倍。

翰林唯一能夠大幅度增加合法收入的機會,是被朝廷放出去當鄉試的考官。這就是魯編修所說“只望著幾回差事”。這時候,朝廷會發放一筆差旅費用,地方上也會“孝敬”一筆銀子。曾國藩當四川鄉試正考官,張之洞當浙江鄉試副考官,都賺了一筆錢,高興得不得了。

清朝的翰林院編修是什麼官職?翰林院編修是什麼樣的官職?

可是,翰林那麼多,考官的數量有限,實屬“僧多粥少”,必然只有那些有靠山、有背景的翰林,才能獲得外放考官的機會。《儒林外史》裡這位魯編修吐槽“現今肥美的差都被別人鑽謀去了”,可見他屬於無靠山、無背景之人,只能“白白坐在京裡,賠錢度日”。

無可奈何之下,魯編修不得不請假回家。

其實,朝廷對於翰林艱難的生存狀況,是心知肚明的。1700年,康熙皇帝曾經頒發了一道諭旨說:“觀翰林官及庶吉士內,有極貧者,衣服乘騎皆不能備,將此等查出,作何施恩,有益供職。其丁憂告假回籍之翰林官庶吉士,有生計艱難無力至京者,著該督撫酌量資助,令其來京。又翰林官員專司文翰,更無他事,各省學道員缺應與郎中並差。任滿之日仍各回衙門。”

清朝的翰林院編修是什麼官職?翰林院編修是什麼樣的官職?

康熙皇帝已經發現有的翰林窮到連衣服、座駕都不能籌備,要求對他們進行賙濟,以便他們能夠安心供職。有的翰林丁憂告假回籍後,由於生計艱難,沒有盤纏回到京城,由所在地的總督、巡撫進行資助,幫助他們回到京城。翰林們閒著也是閒著,如果各省學政、道員有空缺,也應該派遣翰林臨時任職。

康熙皇帝考慮得很周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翰林的生存狀況。但這是治標不治本。康乾盛世結束後,翰林仍然窮得響叮噹。以至於到了晚清時期,曾國藩、張之洞等人還在為生存問題殫精竭慮。

TAG: 翰林編修翰林院授任告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