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升:耳大神經阻滯複合喉罩TCI靜脈全麻

劉金升:耳大神經阻滯複合喉罩TCI靜脈全麻

在神經幹、叢、節的周圍注射局麻藥,阻滯其衝動傳導,使其所支配的區域產生麻醉作用,稱為神經阻滯。神經阻滯只需注射一處,即可獲得較大的麻醉區域。神經阻滯較廣泛地應用於臨床麻醉中,但有引起嚴重併發症的可能,故操作時必須熟悉區域性解剖,瞭解穿刺針經過的組織。

耳科鼓室乳突手術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

1。 患者術中迴圈系統不穩定,術野出血難以控制。

2。 術後甦醒期患者及術後躁動、嗆咳易導致聽小骨移位,導致手術失敗。

3。 患者術後切口疼痛、咽痛。

4。 患者術後頭暈,噁心,嘔吐。

麻醉新技術進行精細化管理

可彎喉罩在耳科的應用優勢

安全有效:可彎喉罩具有可彎曲的優勢,因此患者頭位的輕度活動不影響喉罩對位。

刺激小:對血流動力學波動影響小,術野更清晰。

甦醒期:患者嗆咳反應、躁動發生率低。

術後:與氣管插管相比,咽痛發生率低。

靶濃度控制靜脈輸注(TCI) 靜脈全麻的優勢

麻醉用藥更精準,與吸入麻醉技術相比,術後恢復質量更高。

超聲引導耳大神經阻滯三大優勢

1。精準化麻醉:目標神經顯示清晰,真正實現指哪打哪,局麻藥用量更少,但效果更好。

2。以完善的鎮痛方式實現舒適化醫療。

3。減少局麻藥用量,促進術後快速康復。

超聲引導雙側頸淺叢神經阻滯

一項應用於甲狀腺手術的Meta分析提示,應用超聲引導雙側頸淺神經叢阻滯的患者鎮痛需求降低,首次應用鎮痛時間推遲,住院時間縮短6 h。術後噁心嘔吐發生率(PONV)無統計學意義,因此,神經阻滯是提高麻醉質量的重要手段。

超聲引導耳大神經阻滯面臨的挑戰

1。超聲探查有難度:耳大神經相對細小(1 mm左右),且無現成的超聲探查技術可以借鑑。

2。阻滯範圍不明確,耳大神經支配複雜,存在交叉支配的現象。

3。局麻藥種類、濃度、劑量、阻滯持續時長未知。

耳大神經阻滯課題研究思路

臨床觀察一:超聲引導耳大神經阻滯規範及阻滯效果

觀察目標

1。 超聲探查方法、穿刺引導方法。

2。 耳大神經阻滯的超聲下影像學特點與資料。

3。 局麻藥種類、濃度與劑量。

4。 阻滯持續時間。

5。 對術後疼痛的影響(主要指標)。

劉金升:耳大神經阻滯複合喉罩TCI靜脈全麻

劉金升:耳大神經阻滯複合喉罩TCI靜脈全麻

100%阻滯區域包括乳突區、耳廓背面及1、2、4、6、8等區域。

術後疼痛情況

劉金升:耳大神經阻滯複合喉罩TCI靜脈全麻

術後12小時內,阻滯組中重度疼痛發生率明顯低於對照組。

討論

本研究描述了一種耳大神經超聲探查的新方法,測量了耳大神經超聲下影像資料(中段寬度1。13±0。31 mm,厚度0。46±0。13 mm)。探索了超聲引導耳大神經阻滯規範,並首次報道了耳大神經阻滯對成人患者術後疼痛的影響。

結論

耳大神經阻滯範圍可以覆蓋耳部絕大部分神經支配區,0。25%羅哌卡因2 ml對耳大神經的阻滯時長為11。70±1。95 h,耳大神經阻滯可以緩解鼓室乳突手術患者的術後疼痛。

臨床觀察二:耳大神經阻滯局麻藥適宜濃度

0。25%羅哌卡因持續時長接近12 h,0。5%羅哌卡因持續時長接近20 h。

臨床觀察三:耳大神經阻滯複合全麻在中耳手術中的效果觀察

超聲引導耳大神經阻滯複合TCI靜脈麻醉發現,耳科手術術中全麻藥用量降低約50%,僅用瑞芬太尼1支/例。術後鎮痛藥物應用比率由69%下降到16%,術後PONV發生率由44%下降到19%,術後疼痛、咽痛、嗆咳、躁動機率低,整體麻醉質量提高。

作者:北京同仁醫院麻醉科 劉金升

圍術期醫學論壇(zhwsyxlt)

TAG: 阻滯耳大神經術後超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