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替豬問:豬心移植後,心臟算誰的|李清晨直播回顧

心臟,這個在我們的胸腔之中日夜不停跳動的、拳頭大小的東西,不僅僅在醫學的科學層面重要,在醫學的人文領域同樣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5 月 16 日,醫學作家李清晨和河北醫科大學醫學史教師孫軼飛借《心外傳奇》新書釋出之際,在丁香園與大家暢聊心臟外科、暢聊現代醫學發展。

以下是部分精彩內容節選:

孫軼飛:

前一段時間,有一個移植心臟的案例引起了轟動,這個手術團隊給人移植了一顆豬心,過程進行地也很順利。可以想象,這個手術完成之後醫生滿意、患者滿意,可能只有豬不滿意。

所以呢,我就想替這頭豬問一句,這個心臟被移植到人的胸腔之後,它算誰的呢?

李清晨:

一個瀕死的病人移植了一顆豬心之後,又把死神收割自己的日期往後推了一段時間,那麼在他存活的這段日子裡,那顆心是豬的還是他的?

如果僅從科學的角度考慮,那麼心臟這一器官無非就是一個肌肉的血泵,它當然是病人的心,尤其是,做出貢獻的那頭豬已經死掉了,也不可能再對這顆心這個泵宣稱擁有主權了。

話雖這麼說,如果有的可選,我相信沒有人會願意選一顆豬心來移植。

這種顧慮,其實跟我們人類有關心臟的古老觀念有關,就是總覺得心臟承載著一部分靈魂的意義。

民間所津津樂道的一個傳說是,如果一個人移植了某人的心臟,那麼他就將帶有受體的某種性格。

2017 年 3 月,《都市快報》有一條新聞,標題是《14 歲少年「換心」手術後,從成績中下游變身學霸》,講的是兩年前一位罹患心肌病的少年在經歷過心臟移植手術之後,學習成績忽然變好考上重點高中的故事,當時就有媒體朋友問我:心臟移植這個手術與這少年成績變好之間有無關係?為什麼?

心臟移植術後接受心臟的人性情發生變化的故事已不是第一次被提及,但腎移植肝移植肺移植術後就較少引發這種討論,這其實與自古以來人類對心臟的認知有關。

在古代,不同的地區和文明似乎都對心臟有過類似的解釋,認為心臟與思維和許多情感反應有關,像漢語裡有「心知肚明」,英語裡也有「我心永恆」(my heart will go on ),這裡的「心」(heart)顯然指的不是那個作為血泵的心臟。

隨著醫學界對血液迴圈的揭示和對大腦功能結構的認知,人們漸漸意識到,既往人們以為歸屬於心臟的功能,其實是由腦來發揮的,

但傳統的慣性卻不會因為科學的進步而立刻停止對人們思維方式的影響

,比如說心臟移植術後病人的性情會發生變化,最常見的說法就是會表現出跟心臟供體相同的性格特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於這種慣性思維的結果。

孫軼飛:

心臟移植風險這麼高,成本也很高。不光是手術的過程裡面花那麼多的錢,培養一名合格的能夠進行心臟移植的外科醫生,那消耗的醫學教育資源也是巨大的。

為什麼醫療界要在這麼一項技術上投入這麼多的成本呢?

李清晨:

這也是此消彼長的結果。

人總是要死的,如果在冠心病先心病瓣膜疾病都沒有治療方法的時代,自然是不大可能催生心臟移植的技術,但當前述這些疾病有了治療方法,那麼實際上等於把心臟出問題的時間延後了,比如當一個人不會因為心梗而死去的時候,他隨後可能要面臨心衰,到了這一步,那不就剩心臟移植這條路了麼?

醫療領域總是摁下葫蘆起來瓢。人類對戰死神不可能有徹底的勝利,就是拖延被收割的時間而已。

徹底勝利,實現永生,那不就成仙了麼?

孫軼飛:

成仙這事虛無縹緲,那是不可能的。不過要是在古人看來,心臟移植這個事兒跟仙術真是沒什麼區別。哪怕是在今天,心臟外科技術對大部分人來說也都是很神秘、很高階的一個事。給心臟做手術這個技術,怎麼能實現呢?清晨兄能不能就這個問題談一談呢?

李清晨:

有人說,心臟手術好比開著車修發動機。

心臟的泵功能,一刻也不能停,這個特點,讓心臟手術一度成為醫學領域的畏途。

最初只有零星的外傷修補的嘗試,雷恩在 1896 年首先完成了心臟外傷的縫合,中國人張超昧在 1940 年完成了類似的手術,當時是有一個軍人用佩劍自殺,原以為必死無疑呢,結果被張超昧給救了,這很了不起,這個故事《心外傳奇》裡沒有寫,我今天不妨多說幾句。

那一年張超昧才 27 歲,是中國本土培養的醫生,淞滬會戰後,他隨江蘇醫學院一路輾轉西行到達後方成都,隨後被任命為黃埔軍校醫院的外科主任(上校軍醫)和成都市立醫院的外科主任醫師。

1982 年蘭錫純教授在其編著的《心臟血管外科學》中提到這一次手術,認為「這是我國心臟手術成功的第一例」,如果讀者朋友們知道一直到 1981 年時,我國心臟外傷才報道了 41 例(31 例治癒),就更會覺得這個手術很了不起了。而後出現動脈導管未閉 PDA 的手術,再之後是 B-T 分流。但這些都沒有深入到心臟內部。

最早的涉及到心臟內部修補的手術,不是直視下的,而是盲法。這類方法大家可能很難想象,看不著,可怎麼縫?我在書裡只是寫了隔山打牛,沒有細說究竟是怎麼個方法,今天給大家展示一下這個盲法——心房井。(直播中有其他展示、解釋。)

如果今天還是這個方法做心臟手術,我估計很多人都不敢嘗試了,就算零星能成功一些,大部分醫生也學不會。

而後出現了低溫停迴圈技術,直視下修補房間隔缺損才成為可能。然後是吉本等人把心肺機帶向臨床。

更多和心臟外科 & 《心外傳奇》有關內容

可點選直播回放連結後獲取

TAG: 心臟移植手術這個孫軼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