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為什麼易“上火”?

春季,萬物復甦,但因氣候多變,疾病易發,因此有說法稱春天為“百草回芽,百病發作”的季節。春困、口鼻乾燥、便秘等症狀,在民間被稱作上火。從中醫角度來看,無論是真上火還是假上火,是實火還是虛火,都可歸為春燥的表現。

春天為什麼易“上火”?

溼熱體質是不是上火體質

春天到了,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口鼻乾燥、牙齦腫痛、咽喉幹癢、便秘等上火症狀。為什麼春天容易上火呢?

“上火”為民間俗語,又稱“熱氣”,屬於中醫熱證範疇。中醫學認為,春天萬物復甦,陽氣上升,容易擾動人體肝、膽、胃腸蓄積的內熱。而且,春天氣候乾燥,天氣變化無常,人體對氣候適應較差時,體內新陳代謝就較難保持平衡和穩定,春燥上火就是人體陰陽失衡後出現的內熱症狀。

上火不是大事,但反映了身體的不適,需要給予適當關注。因為相比於南方,北方的春季早晚溫差較大,乍暖還寒,多風乾燥,這種氣候易影響呼吸道黏膜的防禦功能,讓細菌、病毒有可乘之機,易誘發上呼吸道不適,或導致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和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另外,春寒還可能誘發或加重呼吸系統疾病及心腦血管疾病。

春天為什麼易“上火”?

那麼,上火和體質有關嗎?

中醫學一向重視體質與發病的內在聯絡,認為體質的不同,不僅影響發病與否,還影響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後疾病的性質與轉歸。例如,民間常說的瘦人多火、胖人多痰,就是對一些體質人群身體狀況的簡單認識。不同的人由於自身體質的差異,決定了對某些疾病的易患傾向。但這種易患傾向不一定都表現出臨床症狀,只有在機體受到外界致病因子的侵襲時,才可能表現出來。

民間一直有種說法:溼熱體質屬於“上火”體質。這個說法對嗎?中醫認為,不同個體對外界因素刺激的反應性,以及對疾病抵抗力和耐受性的表現,反映了體質的狀況。其實,溼熱體質是一種亞健康狀態,屬於病理體質。它以胸滿痞悶、身重體倦、身熱纏綿、小便短赤、苔黃膩、脈濡數等臨床表現為主,患病後以纏綿難愈為特點。疾病所表現的證,主要取決於個體體質的特徵,溼熱證反映了溼熱體質的特徵,其臨床症狀可以有熱證的表現,但同時具有溼邪的特點。我們認為,不能把溼熱體質簡單理解為“上火”體質。

春天為什麼易“上火”?

無名火與肝火過旺有關嗎

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春季宜養肝。中國傳統醫學認為,春天是萬物復甦、植物生長的好時機,春季屬木,木遇春而旺。人體五臟中,肝屬木,在春季時功能較其他季節更活躍。明代醫學家張景嶽說的“春應肝而養生”就是“肝應春天,春季養生以養肝為先”的意思。

但春季往往容易肝火過旺,表現在有些人身上就是愛發無名火。如何判斷肝火過旺?肝火過旺亦稱肝火亢盛或陽亢,可表現為口苦、易起急、易怒、頭暈目眩、脅肋灼痛、口苦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結、夜寐不安或多夢,甚至出現耳聾耳鳴、舌紅苔黃。肝火犯肺為木火刑金,可出現咳嗽,肝火犯胃,可出現胃痛等。

肝火多由外界因素刺激,往往因自身精神壓力過大,內心長期處於焦慮、失衡狀態而引起。所以,降肝火特別要重視生活起居的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以養肝,同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調整情志、緩解焦躁情緒、保持心情舒暢,可在醫生指導下用滋陰養肝、清熱瀉肝、平肝潛陽等方法。

春天為什麼易“上火”?

除了肝火以外,我們還常聽到胃火、肺火,它們分別指什麼呢?

肺火中,肺實熱證可見發熱、口渴、咳痰色黃或痰中帶有血絲咽喉腫痛、大便秘結、尿黃、口舌生瘡、舌紅苔黃、脈數等表現;肺陰虛證則可伴見咽乾不適、夜間口乾明顯、痰少而黏、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等肺陰不足的表現。

胃火中,實火為胃火熾盛,表現為煩熱、口渴、牙齦腫痛、口臭、嘈雜易飢、上腹不適、胃部灼熱,大便乾燥、面赤等;虛火表現為飲食量少、便秘、腹脹、舌紅等。要注意暴飲暴食、過度攝入辛辣油膩或生猛海鮮等食物、飲食不規律等不良飲食習慣,都容易導致胃火。

TAG: 體質上火肝火春季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