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來了,又到了祛溼最佳季節了

關於溼氣的問題,我們一直反覆地講。從春天,講到了夏天。在現在的養生欄目裡,也都會大談有關人體內的溼氣問題。

可見,祛溼成了當今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有時對照溼氣的表現,大部分人都對上幾條。於是,大家身體力行嘗試各種祛溼的方法,卻從未真正擺脫這個難纏的傢伙。

因為生活中一邊除溼,一邊生溼,是我們常乾的事。今天來一碗“祛溼名方”紅豆薏仁湯,明天則酒肉穿腸過。剛從外面運動出了身汗,馬上又到空調房裡把汗收幹。

中醫講,溼性黏滯,它就像橡皮糖一樣,粘在體內,很難處理,化解它的時間也很長。所以祛溼,不是偶爾喝一兩個祛溼湯、做一次運動就能解決的,要花時間慢慢來。

今年入夏,給大家理清理清祛溼的思路。大家把握好這些思路,融入到生活裡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努力做到不要再為自己增加溼氣。這樣一邊防止它壯大,一邊祛溼,才能真正清理掉溼氣,乾乾淨淨地度過夏天。

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和水,經過脾胃運化成水谷精微,再在腎陽推動,蒸騰氣化,向上輸布至肺,由肺將它們遍灑周身,滋養一身臟腑。

正常的水道周行,化而後升,升而後降。如果這其中執行出現異常,水液無法正確代謝,困於體內,久而久之,就成了溼氣。

可見,食物和水的運化與脾、腎、肺最為緊密。理解了食物的運化原理,我們就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下面的“防溼”原則了。

這裡我總結成了5點:少入、宣上、暢中、滲下、調氣化。我們一一來解釋:

夏天來了,又到了祛溼最佳季節了

少入

飲食有度、有節制

脾胃是最容易被我們“作”出問題的地方,所以祛溼,就要養脾胃。

脾胃就像是一臺料理機,一下子加入太多的食物,容易動不起來。尤其夏天,陽氣走於體表,脾胃虛寒,本身動力不足,如果油膩膩或涼冰冰的食物攝入過多,最阻礙脾胃運化。這是造成溼邪的最常見原因。

李漁在《閒情偶寄》裡就說:“飢飲之度,不得過於七分是已”,飲食到七分飽最好。夏季要防止生溼,一定不能貪多,貪涼,貪重口。

夏季飲食,可以粥為主,最養脾胃。

李時珍曾曰:“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

炎夏不宜滋補,清即養,粥清淡,最是適宜。粥還能補益陰液,生髮胃津,健脾胃,炎炎夏日,汗液耗損厲害,一碗粥即可滿血復活。

白粥好消化,一般人都適合。小米粥偏補一些,脾胃虛者,喝小米粥更舒服。在粥裡,還能花點心思,換著花樣加上一些健脾祛溼又平和的食材,如:芡實、茯苓、白扁豆、山藥、燕麥、花生、豇豆、玉米、南瓜等。

飲水,遵循不渴不飲。

夏天來了,又到了祛溼最佳季節了

喝水不是專家說一天8杯水,你就咕咚咕咚往肚子裡灌。過多的水液,如果脾胃運化不了,也會變成溼氣。不如聽從身體的聲音,覺得渴了,慢慢喝上幾口潤潤即可。

宣上

開宣肺氣,讓溼氣從體表排洩出去

心火克肺金,夏天心火旺,容易壓抑肺的宣發。肺擔當著輸送津液的重要職責,肺的宣發被剋制,那麼就有可能讓水液停滯在半路,從而積聚形成溼氣。容易頭髮冒油,臉上冒油,長痘痘,咳嗽,痰多。

夏天可在三餐增加一些辛味的食材來宣發肺氣,辛味發散,有發汗作用。不僅能通過出汗帶走肌肉面板的溼氣,還能幫人體散熱。如:

辛溫的,比如蔥、姜、蒜、紫蘇、花椒、胡椒、辣椒、大料等;

辛涼的,比如桑葉、薄荷、菊花、金銀花、荷葉等。

根據自己體質,或者當下的需求,在日常熬粥加入少許即可。比如今天吃多了冰涼的水果,可以來一碗薑絲粥;今天在外中了暑氣,則來一碗薄荷粥。

暢中

及時清理脾胃積食,化中焦溼濁

脾胃好比一輛運貨車,常年累積或者食物帶來的溼、熱、痰,就像超載的貨物,增加了前行的阻力。

如果一不小心吃多了,吃膩了,可以藉助一些性味平和、消積化食之功較強的食材,如生麥芽、雞內金,清一清脾胃裡的積食,讓脾胃重新運化得更順暢。

可以將它們炒焦黃後,用來煮粥,或直接泡水。

夏天來了,又到了祛溼最佳季節了

平時還可以用陳皮煮粥,小孩吃可加一點麥芽糖調味。陳皮可疏通中焦,一方面幫助消化,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去痰溼,還可把身體裡因為飲食紊亂的氣機調整過來。

滲下

淡滲利溼,趕走盤踞下焦的溼濁

溼氣可以通過出汗排除,可以透過加強脾胃的運化化解,溼氣還有一個重要的排出路徑,就是小便。

中醫講淡能利溼,日常可以藉助一些味甘淡的食材,比如冬瓜,茯苓,絲瓜,玉米鬚,來通利下焦溼濁,透過小便的方式把溼氣排出去。尤其經常覺得下肢水腫、小便量少、尿液渾濁的人。

利水的食材還有很多,尤其夏季,很多水靈靈的新鮮野菜,都能利水祛溼,比如:車前草、馬齒莧、魚腥草。平時可用來熬粥、煮湯食用。

覺得體內溼熱,可以選擇車前草、馬齒莧、魚腥草,都能清熱利溼,清膀胱溼熱之氣,也能祛脾胃的積溼。

覺得虛寒的話,可以選擇茼蒿,或小茴香這些大料。茼蒿能健脾養胃、化痰利溼,它助相火,溫下焦,把溼濁蒸發掉。小茴香、花椒等性溫,也能驅下焦寒溼。

分不清溼熱、寒溼的人,可以用玉米鬚、茯苓。玉米鬚性味平,用來煮水喝,能利水消腫,清利下焦溼濁,適合全家人喝。

茯苓性味甘淡,很平和,既能讓陽氣上行入心脾以健脾養心,又能讓濁陰下降入腎以滲利水溼,補瀉同體。

調氣化

小補腎陽,給身體增加熱能

脾運化食物的過程,可以看成是“埋鍋造飯”的過程,脾臟就是那一口鍋。要做飯,不僅要有鍋,還得有火,這個火就是腎陽。

但夏天,很多人都離不開空調、冷飲,寒邪傷腎,加上熬夜啥的,腎陽多是虛的,身體的水液沒有足夠的腎陽來氣化,就變成溼了。

夏天來了,又到了祛溼最佳季節了

所以,夏天呆多了空調房,喝多了冷飲,也要給身體增加點熱能。

廚房裡的花椒、胡椒、生薑,可以化溼,尤其在製作一些冷盤時可以多做搭配來中和食物的屬性。如果要燉肉,可以放桂皮,八角,原理也是一樣的。

除此之外,姜棗茶是夏日增加熱能再好不過的茶飲。在早晨喝上一碗,可以推動陽氣來幫助我們的身體去迴圈運動,那些所謂的溼和垃圾,也會很容易被代謝掉。

做法也簡單:6顆大棗和6片生薑,冷水下鍋,大火燒開小火煮20分鐘。這裡大棗熬久了,有甘甜的味道,可不加紅糖,也可根據口味加一些。

這裡提到的食材,都是平時廚房、菜市場有的食材。它們也許並不起眼,卻在每一餐中,默默地呵護著我們。

如果能把這5點好好的融合到我們的三餐裡,用好這些食材,溼氣絕對是無容身之處的。

我們居住環境的溼氣,也是不容忽視的。尤其夏天,空氣又熱又溼,腠理開放,溼氣也容易進到體內。

學習古人,玩香祛溼

在祛外溼上,古人有一個優雅的方法:玩香。《遵生八箋》中,除了食療、功法,也記載了不少香方。陽化氣,陰成形。香是屬陽的,陽氣特別足。

古人常常透過燒艾、或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這個邪就包含一些蛇蟲鼠蟻、一部分病邪,和一部分溼邪、瘴氣。

我們平時在室內,也可以透過焚一些香來達到乾燥空氣的目的。最常見的就是艾香,或者檀香、沉香。

空調溫度要控制在26度

夏天本就是一個出汗的季節,體內的溼氣,也可以通過出汗,來排出體內。如果空調開得太低,腠理閉合,該排出體內的汗液沒排出來,鬱閉在體內就成了溼。

所以,即使開空調,也要控制在26度以上,還能微微出點汗,也不至於太熱。

《內經》講到,要“無厭於日”,“若所愛在外”,夏天賦予了一個熱辣辣的太陽,必有它的道理。

我們一定不要去畏懼太陽,要走出戶外,發現自然界美好的事物,汲取自然界的陽氣,讓自己運動起來,也是一個激發機體陽氣的過程。多曬曬太陽,暢快的出一出汗,絕對是祛溼的好辦法~

如果白天要上班沒時間,那就清晨起得早些,在附近的林蔭花間處散散步,或者步行一小段路再坐車上班。

相對大環境的溼,小環境的溼傷人更加隱蔽。比如:運動過後溼噠噠的衣服,雨後沒有及時換下潮溼的衣服和鞋子。溼邪容易在這種時候不知不覺的侵入體內。

所以,夏天運動過後,或者不小心淋了雨,要及時換一身乾爽的衣服、鞋子,千萬別等它自然幹,更不能在空調底下吹乾。

另外,夏天在空調房內,備上一些披肩,小毯子,把邪氣最容易入侵的脖子、肚臍、和腳踝三個地方披上。女生最好別穿露臍的衣服、短褲了。

祛溼是件不簡單的事,又是件簡單的事。如果能把握好這些祛溼防溼的思路,滲透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中,一餐一飯中,夏日也一定會變得清新可人。

TAG: 溼氣祛溼脾胃食材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