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老人胖一點更“安全”?中國團隊Nature子刊重磅發文

胖有胖的好處!

撰文 | 柏佳穎

肥胖一直被認為是影響機體健康的危險因素,如今,在這個把“以痩為美”作為主流審美觀的時代,肥胖人群還可能面臨嚴重的社會歧視。

高齡老人胖一點更“安全”?中國團隊Nature子刊重磅發文

圖源:銳景創意

但4月25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施小明團隊在Nature子刊釋出了一項為期20年的前瞻性佇列研究表明,中國80歲以上的老年人超重或輕度肥胖與死亡率降低相關,支援中國最年老人群(80歲及以上)中存在“肥胖悖論”。

高齡老人胖一點更“安全”?中國團隊Nature子刊重磅發文

研究發表截圖

“肥胖悖論”是1999年美國密西西比大學醫學中心研究人員Schmidt及其同事在處理資料時的意外發現:與正常體重相比,超重和肥胖的腎衰患者行血液透析的生存優勢更明顯。

離經叛道的“科學”?

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已經能發現“肥胖悖論”的存在。

先前的一項研究表明,在70歲及以上的人群中,超重或肥胖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相對風險遠低於年輕人群。然而,鮮少有研究闡釋體質指數(BMI)與高齡老年人病因特異性死亡率之間潛在的複雜的反向關聯。

BMI是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計算公式為:BMI=體重÷身高2(體重單位:千克;身高單位:米)。

高齡老人胖一點更“安全”?中國團隊Nature子刊重磅發文

BMI大於25則為超重,大於30則為肥胖。圖源:銳景創意

施小明團隊的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報告了1998年-2018年中國27026名社群高齡老人(平均年齡為92。7±7。5歲)BMI與死亡風險的關係。該研究提供的證據提示:高齡老年人的“正常”體重(18。5-24。0 kg/m2)可能需要重新定義。

BMI與死亡率的分析結果顯示,與正常體重相比,超重和肥胖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無明顯相關性,但與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顯著降低相關。

高齡老人胖一點更“安全”?中國團隊Nature子刊重磅發文

BMI與高齡老年人全因、心血管疾病和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關係。圖源:Nature Aging

同時,這項研究指出,另有一些資料顯示傳統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如高膽固醇血癥和高血壓,與高齡老年人更好的存活率存在矛盾。考慮到這一發現,在本研究中,超重和肥胖並不與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增加相關,而是與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下降相關,並不令人驚訝。

更為敏感的腰部肥胖指標

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了這部分超重或肥胖人群的死亡風險與腰圍的關聯。結果顯示,在男性和女性中,都觀察到了腰圍與全因和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負相關。儘管腰圍與男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增加顯著相關,但在女性中沒有觀察到這種關聯。

高齡老人胖一點更“安全”?中國團隊Nature子刊重磅發文

男性和女性腰圍與全因、心血管疾病和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關係。圖源:Nature Aging

超重和肥胖可能是營養狀況改善的一個指標,且更好的營養帶來的獲益超過了較高BMI造成的危害,或可部分解釋BMI與死亡率呈負相關。與BMI相比,腰圍則提供了一種更敏感的腹部肥胖指標,並顯示與這些指標相關的非心血管死亡率增加。

對於本研究中高齡老年人而言,腰圍增加,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研究人員推測可能是因為肥胖提供了保護性的能量儲備、保護性脂肪因子、內毒素-脂蛋白相互作用和/或脂肪的毒素封存,從而獲得了生存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既往對19538名中位年齡為84。2歲的老年人進行的一項薈萃分析,包括了歐洲、亞洲、北美和澳大利亞的20項研究,也發現BMI和死亡率之間存在負相關。總而言之,高BMI與高齡老人死亡率之間的負相關不僅在中國高齡老人中大體相似,在亞洲人、北美人和歐洲人中也是如此。

80歲及以上

中國老年人,最佳BMI應上調

Nature Aging期刊同期發表了來自香港中文大學Jean Woo的評論文章,該文章指出,公共衛生政策建議將BMI保持在25以下,否則將被視為超重或肥胖。而施小明團隊發表的這項研究表明,對於80歲及以上的中國老年人來說,最佳BMI或許應當上調。

該研究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被縱向跟蹤長達20年。研究人員將BMI與全因死亡率聯絡起來(並細分為心血管疾病和非心血管疾病),發現與死亡率下降相關的最佳BMI介於26-30。6之間。

高齡老人胖一點更“安全”?中國團隊Nature子刊重磅發文

80歲及以上人群全因、心血管疾病和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最佳BMI

此外,目前超重和肥胖的BMI閾值基於對所有年齡段的普通成年人的流行病學研究得來,但施小明團隊的這項研究發現較低的死亡風險與超重甚至輕度肥胖的BMI相關,也對我國80歲及以上老年人BMI的範圍的界定發起了挑戰。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肥胖悖論”在某種程度上打破了審美觀的束縛,有悖於原來“肥胖影響健康”的結論。但既往學術界普遍認為肥胖是包含心血管系統疾病、糖尿病、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代謝性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癌症、生殖能力、心理疾病等多種疾病在內的危險因素。

因此,有很大比例的科學家認為,並不能因這一理論的存在而輕視“肥胖”可能造成的危害。

參考文獻:

[1]Lv,Y。,Mao,C。,Gao,X。et al。The obesity paradox is mostly driven by decreased non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 in the oldest old in China:a 20-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Nat Aging(2022)。

[2]Whitlock,G。et al。Body-mass index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900 000

adults:collaborative analyses of 57 prospective studies。Lancet 373,

1083–1096(2009)。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09)60318-4/fulltext

[3]Lee,D。H。et al。Predicted lean body mass,fat mass,and all cause and cause

specifc mortality in men:prospective US cohort study。BMJ 362,k2575

(2018)。

https://www。bmj。com/content/362/bmj。k2575

責編:凌駿

TAG: BMI肥胖心血管死亡率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