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張流程圖教你,如何正確評估肺結節!

什麼樣的結節惡性可能性大?需要多久複查1次CT?什麼時候需要活檢明確結節的性質,甚至直接手術切除?

自從低劑量CT掃描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被發現”自己肺上長了一個或多個結節。在腫瘤發病率逐年上升的時代背景下,許多人為此茶飯不思、寢食難安。

肺上長了結節是不是就意味著自己得肺癌了?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其實,肺結節不僅困擾著患者和家屬,同時也是臨床醫生,尤其是呼吸科醫生和胸外科醫生需要面對的問題。

很多病人發現肺結節的時候沒有任何症狀,是CT檢查偶然發現的。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思考,什麼樣的結節惡性可能性大?需要多久複查1次CT?什麼時候需要活檢明確結節的性質,甚至直接手術切除?

大家別急,在今年10月份的《英國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關於肺結節的臨床實踐指南[1],作者們圖文並茂地給大家總結了肺結節的評估流程及處理方法。

這篇臨床實踐指南以英國胸科協會(BTS)2015年發表的肺結節評估指南[2]為藍本,同時參考了美國弗萊施納學會(Fleischner Society)2017年發表的偶發性肺結節的評估指南[3]。

乾貨滿滿,一起來看!

基本概念

究竟什麼是肺結節?只要肺上長了東西就是肺結節?

當然不是。

肺結節的影像學定義是被肺實質完全包圍、界限清楚且直徑≤30 mm的病變。

直徑>30 mm的病變是腫塊而非結節,其惡性機率顯著更高。

偶發性肺結節則是指偶然發現且沒有相應體徵和症狀的肺結節。有時會發現偶發性多發性肺結節,此時診斷性評估針對主要型別或最可疑的結節(如,最大或在生長的結節)。

結節的形態分為實性或亞實性,亞實性結節可進一步分為純磨玻璃結節(無實性成分)和部分實性結節(含有磨玻璃成分和實性成分)(見下圖)。

3張流程圖教你,如何正確評估肺結節!

(圖A為實性結節;圖B為部分實性結節;圖C為純磨玻璃結節)

肺結節的病因

咱們回到一開始的問題,發現肺結節就意味著得肺癌?顯然不是。

柳葉刀發表的一項研究[4]結果顯示,由於CT掃描的普及,肺癌僅佔偶發性肺結節病因的1%。下表列舉了肺結節的常見病因。

肺結節的常見病因

惡性病變

良性病變

支氣管肺癌

錯構瘤

肺轉移癌

肉芽腫

類癌

類風溼結節

動靜脈畸形

感染,包括結核和真菌

肺內淋巴結

澱粉樣變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研究人群和所用確診方法的差異,各研究關於各病因的估計發生率存在很大的差異。

由於肺癌在惡性腫瘤中死亡率高,很多病人診斷時已經是晚期,因此,對於肺結節的病人需要評估其有無惡性風險,根據惡性風險的高低決定是否採取進一步診斷和治療措施。

肺結節大小的評估

多項研究表明,結節大小是惡性腫瘤的獨立預測因素,結節越大,惡性腫瘤的風險越高。

此外,肺結節大小的變化也是預測惡性腫瘤的重要指標,評估體積倍增時間(volume doubling time,VDT)有助於預測肺結節的惡性機率。

傳統用於評估結節大小的指標是直徑,一般透過影像學測定結節的長徑和短徑,以兩者平均值的取整毫米數作為直徑。

由於肺結節大小、形態各異,這種測定方法判斷結節大小可能存在很大的偏差,因此,BTS指南更推薦肺結節體積作為結節大小的評估指標。

目前有多種軟體可以計算被篩選出的結節的體積大小,被稱為半自動體積分析(見下圖),體積增長超過25%被認為是有意義的。

3張流程圖教你,如何正確評估肺結節!

(半自動體積分析顯示,肺結節從5個月前的172mm3(上圖)增長至351mm3(下圖))

3張流程圖教你,如何正確評估肺結節!

(CT平掃肺窗顯示,同一結節較5個月前增大)

肺結節的評估

■ 定量預測模型

肺結節的初始評估應該利用臨床特徵、影像學特徵以及定量模型來確定惡性機率。根據惡性機率再決定進一步的處理方式,包括CT監測或組織活檢。

目前沒有哪種定量預測模型優於其他模型,但所有模型都結合了臨床特徵與影像學特徵來估計惡性機率,常用的定量模型包括Brock模型[5]和Herder模型[6]。

Brock模型的變數包括:年齡、性別、有無肺癌家族史、有無肺氣腫、結節大小、結節是否位於肺上葉、結節型別、結節數量及有無毛刺徵。

不同於其他模型,Bcrock模型將結節衰減情況(實性、磨玻璃、部分實性)作為能影響惡性風險的變數。腺癌更可能表現為亞實性和部分實性結節,因此Brock模型中的腺癌比例較高,與其他模型相比有獨特優勢。

Herder模型的變數包括病人和結節兩部分特徵,病人特徵包括年齡、當前或既往有無吸菸史、既往有無胸外惡性腫瘤病史,結節特徵包括結節大小、結節是否位於肺上葉、有無毛刺徵以及PET-CT結果(無代謝活性、低代謝活性、中等代謝活性和高代謝活性)。

由於Herder模型納入了PET-CT結果,後者能夠透過標準攝取值(SUV)來衡量良惡性病變,因此用於進一步評估惡性風險較高人群的惡性腫瘤風險。

實性結節的評估流程

BTS指南根據結節的形態(實性或亞實性結節),分別給出了相應的評估和處理建議,評估指標包括結節形態、結節大小以及定量模型等。

有明確良性特徵(如錯構瘤、典型肺裂周圍結節)或結節較小(直徑<5 mm或體積<80 mm3)的實性結節患者,一般無需CT監測或進一步處理。

3張流程圖教你,如何正確評估肺結節!

(左圖:典型肺裂周圍結節;中間圖:非典型肺裂周圍結節;右圖:非肺裂周圍結節)

對於結節較大(直徑>8 mm或體積>300 mm3)的實性結節患者,需要透過Brock模型評估惡性風險。當惡性風險較高(>10%)時,再利用Herder模型進行進一步惡性風險評估,以決定後續處理方式。

當結節大小介於兩者之間(直徑5-8 mm或體積80-300 mm3)時,則需要透過CT監測評估結節的惡性風險。具體流程見下圖。

3張流程圖教你,如何正確評估肺結節!

(實性結節評估流程圖)

直徑≥6 mm或體積≥80 mm3的實性結節患者,需要在基線評估3個月後複查CT,如體積倍增時間(VDT)<400天或發現結節增長的明確證據,則需要採取進一步措施明確結節性質。

對於直徑5-6mm的實性結節患者,一般在基線評估1年後複查CT,根據結節大小變化或VDT決定後續處理方式。

結節體積穩定的患者無需後續處理,而結節直徑穩定的患者需要在基線評估2年後複查CT,如結節大小穩定可停止CT監測。具體流程見下圖。

3張流程圖教你,如何正確評估肺結節!

(實性結節CT監測流程圖)

■ 亞實性結節的評估流程

實性結節的評估說完了,咱們再來看看亞實性結節怎麼處理,其與實性結節相比有何不同。

直徑<5 mm或4年間大小穩定的亞實性結節患者無需後續處理,相反則需要每3個月複查胸部CT評估結節變化。

如結節大小穩定,需要進一步利用Brock模型評估結節的惡性風險,並且根據結節形態變化以及患者意願決定後續處理方法。

如結節增長或形態發生變化(如新出現實性成分),則考慮外科手術切除或非手術治療。具體流程見下圖。

3張流程圖教你,如何正確評估肺結節!

(亞實性結節評估流程圖)

透過上述流程圖,大家應該對肺結節的處理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一定要注意一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生搬硬套,可根據指南進行個體化調整。

因為肺結節的處理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實施,如果患者身體狀況不適合任何後續治療,那麼明確結節性質也沒有意義。此外,部分檢查費用較高、組織活檢或外科手術更是有創操作,所以一定要充分權衡利弊並且尊重患者的意願。

參考文獻

1。I T H Au-Yong,W Hamilton,J Rawlinson,et al。Pulmonary nodules。BMJ 2020;371:m3673。

2。Callister ME,Baldwin DR,Akram AR,etalBritish Thoracic Society Pulmonary Nodule Guideline Development GroupBritish Thoracic Society Standards of Care Committee。British Thoracic Society guidelines for the investig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ulmonary nodules。Thorax 2015;70(Suppl2):ii1-54。

3。MacMahon H,Naidich DP,Goo JM,etal。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incidental pulmonary nodules detected on CT images:from the Fleischner Society 2017。Radiology 2017;284:228-43。

4。Horeweg N,van Rosmalen J,Heuvelmans MA,etal。Lung cancer prob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CT-detected pulmonary nodules:a prespecified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NELSON trial of low-dose CT screening。Lancet Oncol 2014;15:1332-41

5。McWilliams A,Tammemagi MC,Mayo JR,etal。Probability of cancer in pulmonary nodules detected on first screening CT。N Engl J Med 2013;369:910-9。

6。Herder GJ,van Tinteren H,Golding RP,etal。Clinical prediction model to characterize pulmonary nodules:validation and added value of 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hest 2005;128:2490-6。

本文首發:醫學界呼吸頻道

【版權宣告】本平臺屬公益學習平臺,轉載系出於傳遞更多學習資訊之目的,且已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絡刪除

TAG: 結節實性CT評估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