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最正確的中醫拔罐!

每晚

9點

準時免費更新

—— 以下是正文 ——

拔火罐法又名“火罐氣”,古稱“角法”,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的熱力排除罐內空氣,使罐吸附於面板部位,產生溫熱刺激並造成瘀血現象的一種治療方法。

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中記載:“牡痔居竅旁……以小角角之。”

晉·葛洪《肘後備急方》中說:“以牛角制罐,作為外科吸膿血之用,故稱‘角法’和‘吸筒療法’”。

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中提到“火罐氣”說:“罐得火氣合於肉,即牢不可脫,須待其自落,患者但覺有一股暖氣從毛孔透入,少頃,火力盡自落,肉上起紅暈,罐中有水氣出,風寒盡出。”

後世醫家在不斷擴大治療範圍,使拔火罐法應用臨床各種疾病,成為中醫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拔火罐法的作用

1

拔火罐法,作用於皮部“絡脈”,如《素問·皮部論》曰:“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又“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府藏也”。

這說明外邪由皮部、浮絡、絡脈、經脈入侵人體而致病。

故拔火罐法可透過區域性的絡脈、經脈和腧穴的良性刺激而起到治療作用。

拔火罐適應範圍很廣泛,由於拔火罐面積大,包括腧穴、絡脈的治療作用,臨床各科均可應用。

正確使用“拔罐法”,其主要作用可有以下幾點:溫經通絡、疏風散寒、祛除溼邪、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清熱瀉火、扶正祛邪、調整臟腑、平衡陰陽。

拔火罐的常用方法

2

《素問·調經論篇》曰:“百病之生,皆有虛實。”

所以拔火罐也要依據“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的原則。

臨床根據病情或病變部位,選取不同大小的透明玻璃罐,採用閃火法,辨別虛實運用補瀉法進行施治。

常用的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留罐

又稱坐罐。經絡技巧公眾號提示拔罐後留置一定的時間,面板可出現潮紅、瘀血等,一般留罐時間為5~15分鐘;肌膚薄處,留罐時間不宜過長。

此法是最常用的一種方法,適用於各種疾病及疑難病症。

虛證:

選用適宜中、小火罐,或用大火罐疏排法,火罐吸拔力要小,留罐時間稍短,為補法。

實證:

選用大火罐,多罐密排法,火罐吸拔力要大,留罐時間稍長,要達到一定的刺激量,為瀉法。

二、走罐

又稱推罐。

選用適宜的玻璃火罐,罐口較厚、光滑,

在罐口或吸拔部位塗一層滑潤油脂,也可根據病情選擇中藥液或紅花油等,

將火罐吸到面板後,以手握住罐底部,再反覆上下或左右推位移動,至面板潮紅為止。

一般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豐厚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部位;

胸部可選擇小口徑火罐順應脅肋骨方向推位移動。

虛證:順經走罐。

以火力小,輕吸快推刺激量較小,同部面板出現潮紅即可,為補法。

實證:逆經走罐。

以火力大,重吸緩拉刺激量較大,區域性面板出現紫紅色或罐痧,為瀉法。

此法既有拔火罐的作用,隨之罐痧的出現又兼有刮痧的效果,增強拔罐對機體的刺激量。

這才是最正確的中醫拔罐!

適用於氣血瘀滯、火毒內蘊、臟腑病證、頑固性失眠、風寒溼痺等症。

三、刺絡拔罐

刺絡出血與拔火罐相結合的拔罐法,臨床較為常用,適用範圍廣泛。

先將選定的穴位或部位,用粗毫針或三稜針輕微點破面板(絡脈)出血,接著在出血處拔火罐,視出血量多少,可留罐5~15分鐘。

虛證:輕刺(孫絡)面板紅潤,或稍見血點狀。以火力緩,吸附力輕,罐內稍微出血,面板潮紅即可,為補法。

實證:

根據病情,採用中刺以輕微出血,或重刺點狀出血為度。以火力大,吸附力緊,每個罐內出血量約1ml左右,病情重者出血量可以多些,為瀉法。

刺絡拔罐,可疏通經絡中瘀滯及氣血不暢,清熱瀉火,祛邪解毒,調整臟腑功能和虛實夾雜之證,使壅滯等有害病邪毒素“邪出有路”。

四、閃罐

選取穴位或部位,將火罐吸附面板後,立即拔起,如此反覆多次地吸住拔起、拔起吸住,直至面板潮紅充血,或出現罐痧為止。

虛證:

火力小,罐口吸附力輕,反覆多次吸拔,

使區域性微紅或潮紅即可

,為補法。

實證:

火力大,罐口吸附力緊,反覆多次吸拔,

使區域性紫紅或出現罐痧即可

,為瀉法。

閃罐吸拔時,透過區域性絡脈或穴位一緊一鬆的反覆熱刺澈,可通暢脈絡、執行氣血、調節虛實、平衡陰陽。

適用於風寒溼痺,區域性疼痛、面板麻木、

功能減退的虛證及不宜留罐的病人。

五、針罐

又稱留針拔罐,是用毫針刺入一定穴位或部位得氣後留針,再以針刺點為中心拔上火罐,待火罐留到一定時間,將罐起下,然後將毫針起出。

操作時注意針柄不宜太長,以免碰觸罐底使針刺過深,

對胸背部要慎用,因拔罐時易使針體深度改變,避免發生意外。

補瀉法可根據火力大小、面板顏色深淺、留罐時間長短而定。此法具有針與拔火罐雙重作用,

適用於頑固性疼痛、風寒溼痺等

拔火罐法的面板病態反應

3

在拔火罐過程中,或起罐後,罐口內區域性面板多出現潮紅、紫紅、紫黑、水皰等,屬於正常病態反應,經絡技巧公眾號提示一般在3~5天后可自然消退,其主要病態反應有以下幾種:

一、

拔火罐區域性面板出現鮮紅顏色,多為風邪初期侵襲絡脈,外邪滯留於經外皮部浮絡之中,或者陰虛表現。

二、拔火罐區域性面板呈現紫紅色,多為寒邪;紫黑色為氣滯血瘀之徵;若紫黑色且見有斑塊,為火毒、實熱證、寒凝血瘀等。

三、罐口內面板微有發癢為風邪;若罐內出現水氣或水珠者,多為溼邪盛。

四、罐口內面板不變顏色,或者發白不溫,多為虛寒。

五、在留罐時,若面板出現發癢刺痛感覺,可能即將出現水皰,或者體內風寒溼邪氣盛。

需要詳細觀察罐內面板情況,留罐時間可稍短。

六、拔罐區域性面板出現水皰,多為寒溼邪氣盛,或者火毒。

有的拔罐3~5分鐘即出現水皰,多為體內有火毒或溼氣盛,或絡脈溼邪溢滿,

或因衛氣不固

一般反覆拔幾次火罐,待病情好轉,可不再出現水皰。

若火力過大罐口吸附力緊易出現水皰;留罐時間過長易出現水皰;

但無病則很少或不出現水皰。

大的水皰可用針刺破放出液體,小水皰可以自然吸收,一般不易感染。

水皰內液體顏色清淡而透明者,為寒溼盛;顏色黃者,為溼熱盛;顏色紫暗者,為氣滯血瘀。

拔火罐出現水皰的作用類似於直接灸法,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由於每個人的體質和病症不同,罐內區域性面板出現不同的病態反應。

因此,掌握好拔火罐的補瀉法和一定的刺激量,可提高臨床療效。

本文選摘自《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遲雲志》

⊙注:

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常識或學習參考,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操作使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本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明晚9點,精彩繼續......

點個贊和

,一起為健康加油!

穴位查詢、經絡圖

TAG: 拔火罐火罐面板水皰留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