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繼學:認清疼痛,需在切、按上下功夫

培訓時間:1月15日—1月16日(14日報到)

培訓地址:北京

任繼學:認清疼痛,需在切、按上下功夫

導讀:疼痛是身體的呼喊,怎麼正確認識疼痛?臨證不是見痛止痛,只知道活血化瘀,而是能真正通曉身體對我們的提示,瞭解真正哪裡出了什麼問題,疼痛就會應手而愈。

疼痛性疾病的辨治

疼痛一證是臨床常見的一種自覺症狀,又是疾病的一個資訊。所以疼痛既有保護作用,又有防禦之功,且在一些疾病診斷上有重要意義。

疼痛性疾病,就其病位而言,既有臟腑性的,又有皮、肉、筋、骨、脈之分,即深淺的不同。所謂深者,五臟六腑而生;其淺者,則為肌、皮、筋、脈、骨而已。本病病程有長有短,病情有緩有急。本文以急者為主,分別談一談本病的病因病機、辨證論治。

一、病因病機

疼痛是內外二因相互作用而生。但產生疼痛的核心以神為主。故《靈樞·周痺篇》曰:“痛則神歸之。”範鎮曰:“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所謂神者,是神機也。故《病機撮要》曰:“其知覺,運動即神機之所發”,然“神為機之主,機為神之使。”神機者發源在腦,“腦為元神之府”“乃神之會”,神之所以主知覺、運動,而魂魄為使,因魂主知覺,魄主運動。

故《思問錄》曰:“魂為神使,意為神發,魄待神功,志愛神攝,故神為四者之津會。”進而說明神主知覺,是以魂魄為傳出傳入之使,傳遞通道是以脊髓為主,“體液”(津會)為輔。何以言之?“腦為髓之海,脊為髄之路”,“百節皆有神”,面板、筋肉是感覺之官,氣化是其載體,經絡是其通道也。

蓋疼痛發生的原因有二:一為外在六淫之邪毒所侵,或疫癘之氣所犯,以及蟲獸所傷,或化學藥品所激而生。然外邪有寒熱之殊,暑溼之異,其風寒之邪作用於體表肌腠筋骨者,衛氣受累,營氣受阻,則邪氣客於分肉之間,致分肉之間的津液循行不利,轉化為痰為飲,痰飲得寒則凝,凝聚則汁沫分裂肌肉,神機不舒,而生疼痛。

而溫熱火邪作用於肌表筋骨者,則溫主散,熱主蒸,火主灼,必然分肉之間津液受灼,津少液虧,導致筋、肉、骨失養,血脈乾澀,發生絀急,經絡不暢,神機受阻而生疼痛。

亦有九氣為患,內而臟腑氣化失常,外而經絡氣化不利,為鬱為滯,滯則血脈不行,神機不舒而生疼痛。以上為疼痛發於體表、筋肉、骨脈之中之疾。

二為病生於內者,多為風寒之邪外束,正氣內虛,侵犯臟腑之內,客於膜原之中。由於風之動瀉,寒之冷激,引起陽氣不行,經氣流轉不暢,絡血凝注不行,造成“脈縮踡”,血少神機不展而生疼痛。

亦有火鬱、溫熱之邪內犯臟腑,客於膜原之中。由於火熱的蒸散、焦灼的作用,使津血受灼,引起血少津虧,經絡血脈失養,發生絀急,神機不伸而生疼痛。

更有七情內變,飲食所傷,引起腸胃氣化失去升降之力,導致氣機不暢,津血不行,為鬱為滯,為痰為飲,迫使神機受阻而生內臟疼痛之疾。

(注:九氣: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洩,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二、辨證論治

“近世醫者,遇疼痛之症,莫不以‘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二句定案,所用之藥,無非芳香辛通,破血、行氣之品,豈知痛有虛實之別乎?”由此可知,疼痛性疾病在臨床上須詳加辨證,測知其寒熱虛實之候。然,痛而脹,拒按,喜寒,飽甚,脈實氣粗者,多實;不脹不閉,喜按,發熱,飢而甚,脈虛氣虛者,多虛。也即辨痛之法,全在切按二字上下功夫,方不至誤矣。

若論治法,則以宣通為主。所謂通者,乃指行氣、理氣、活絡導滯、溫通辛潤、酸甘化陰、鎮靜止痛為法也。

蓋用藥者,古人分為一是內傷而痛,其為痛也,有一定的部位,並不移動。欲去痛,去傷活血可也。主要之藥,廣三七粉吞之,佐以續斷、當歸、川芎、乳香、沒藥、桂枝等品可矣。

二是熱盛,熱為氣結,或為風搏,其為痛也,無定處,介乎於面板經絡之間,須視其熱從何髒何腑而舉。

若在心,以黃連為君,佐以生地、山梔,若在肝膽,以龍膽草為君,地骨皮、青蒿、丹皮之類佐之;

若挾風,以羌活、蒿本為君,桑枝、鉤藤、蟬衣為佐;

若挾痰,以竹茹、膽南星為君,半夏、青皮等為佐。

三是中毒而痛,或在筋或在骨節,其為痛也,無固定部位,總以搜毒退熱為主,商陸、昆布、紅花、桃仁、地丁、銀花、甘草等主之。

除上述三者,餘曰:突感寒則氣滯,血脈不流,而為痛也。其外感寒者,以炙附子、乾薑、肉桂、良姜為君,以細辛、仙茅為佐,是為醫者應知也,不贅述。今將證類辨治陳述如下:

(一)頭角頰車痛證

主證:頭角頰車疼,或左或右,其痛劇烈難忍,痛如電掣狀為主。

1。寒客經脈候

主證:遇寒疼痛加劇,得熱緩,甚則不得臥,以手按其痛處稍緩,小便色白,爪甲白,舌紅苔薄而潤,脈多弦緊而遲。

治法:溫經散寒,緩急止痛為主。

方藥:加味甘草乾薑湯主之。藥用甘草15克,乾薑10克,細辛3克,炒川椒10克,酒白芍50克,葛根15克,水煎服。

2。熱結經絡候

主證:遇熱疼痛加劇,得寒則緩,喜冷敷,顏面紅赤,苔薄黃而幹,脈多弦數。

治法:酸甘化陰,清熱緩急為主。

方藥:加味芍藥甘草湯主之。藥用生白芍30克,甘草15克,葛根20克,炒川椒5克,生地10克,天竺黃15克,全蠍3克,水煎服。

外治法:冰片5克,朴硝2克,為面塞鼻孔,左痛塞右,右痛塞左。

(二)腿足疼痛證主證

腰臀部疼痛,如放電樣牽引腿及足疼痛,狀如一條筋脈掣痛,疼痛甚不得臥,或左或右,亦有兩腿皆痛者,穴位壓痛以下髎穴為主。

1。寒客筋脈候

主證:痛有定處,痛若筋牽引,如電掣狀,遇寒則劇,得熱則舒,小便色清白,舌紅苔薄白,脈多弦緊而遲。

治法:溫經散寒,辛潤止痛為主。

方藥:附姜芍甘湯(自擬)。藥用炙附子15克,乾薑10克,桑枝20克,酒芍50克,甘草15克,炒川椒10克,細辛3克,雞血藤15克,水煎服。

2。熱傷筋脈候

主證:灼熱而痛,牽引筋脈痛如電掣狀,得熱則劇,遇寒則舒,小便黃赤,舌紅赤,苔薄黃,脈多弦數。

治法:甘寒養陰,舒筋止痛為主。

方藥:當歸芍甘湯(自擬)。藥用當歸15克,白芍50克,甘草15克,炒川椒10克,蜂房15克,豨薟草25克,木瓜15克,烏蛇15克,片薑黃15克,水煎服。

外治法:透骨草50克,伸筋草25克,冰片15克,炒川椒20克,片薑黃20克,水煎液,用紗布浸藥液敷痛處。

(三)胃脘拘急痛證

主證:胃脘部拘急疼痛,甚則疼痛難忍,坐臥不安,伴有汗出,呼喊痛叫不止,腹皮緊張,多為陣發而作,穴位壓痛以胃俞、中脘穴為主。

1。中寒候

主證:中脘劇痛不移,痛而喜熱喜按,甚則肢冷,嘔吐清水,顏面色白,舌淡紅,苔薄白,脈多沉遲而緊。

治法:溫中散寒、緩急止痛為主。

方藥:溫胃定痛飲治之。藥用生白芍50克,公丁5克,甘草15克,紅蔻15克,乾薑15克,鉤藤10克,藿香15克,川楝子10克,水煎服。

2。胃陰虛候

主證:胃脘灼熱疼痛,口乾,喜冷,痛熱急迫,顏面色紅,爪甲亦然,小便色黃,舌紅赤苔黃幹,脈多弦數。

治法,甘酸緩急,微辛和之為主。

方藥:生白芍50克,甘草5克,百合50克,川楝子15克,石斛5克,元胡5克,炒川椒3克水煎服。

外治法:點眼止痛法,雄黃5克,火硝5克,麝香2克,共為細面,用汲水調,點目內眥睛明穴,扶行數步可止。

(四)脅肋急痛證

主證:左肋間或右肋間劇烈疼痛,咳、呵欠、噴嚏時痛尤甚,轉側亦痛,甚則痛不得臥,二便正常。

1。氣滯候

主證:攻衝脹痛,脹而不食,噯氣、矢氣,多怒、口苦咽乾,面紅目赤,舌深紅、苔白厚,脈多弦緊。

治法:疏肝理氣,通經止痛為主。

方藥:加味推氣飲治之。藥用枳殼15克,片薑黃15克,桂心10克,甘草10克,川芎15克,生白芍30克,青皮15克,香附15克,水煎服。

2。氣血互結候

主證:脅肋部痛如刺,痛而不移,日輕夜重,痛而灼熱,便赤,兩目周青暗,舌深赤苔白厚,脈多弦遲。

治法: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為主。

方藥:加味金鈴子散治之。藥用川楝子15克,醋元胡15克,酒軍5克,生蒲黃10克,川芎15克,片薑黃15克,醋青皮15克,香附15克,水煎服。

外治法:琥珀膏、大黃10克,朴硝10克,同大蒜搗,再以當歸、膽草、梔子、黃連、川芎、青皮、木香、蘆薈各5克,麝香少許,共為細面,用薑汁調敷痛處。

(五)急性膽脹證

主證:右脅近胃脘處疼痛脹滿,或寒熱往來,口苦咽乾,噁心嘔吐,甚則黃疸,穴位壓痛以膽俞,章門穴為主。

1。溼熱蘊結候

主證:右脅下近胃處脹痛,胸悶不舒,心煩口渴不飲,身熱而重,口中粘膩,小便黃赤,顏面色紅,舌紅赤,苔黃膩而厚,脈多弦數。

治法:清熱利溼,疏肝利膽為主。

方藥:加減小柴胡湯治之。藥用柴胡15克,薑黃15克,元芩15克,青蒿25克,茵陳30克,梔子15克,枳殼15克,龍膽草15克,地丁15克,元連10克,水煎服。

2。蛔厥候

主證,右脅近胃脘處痞滿痛脹,噁心嘔吐,痛甚則肢厥,吐蛔,兩目氣輪有藍斑,爪甲花斑,甲溝糜裂,唇粟疹,紅花苔,面白斑,脈多弦緊。

治法:利胃利膽,安蛔止痛為主。

方藥:烏梅丸主之。藥用醋浸烏梅15克,黃連10克,元芩10克,當歸15克,細辛4克,乾薑10克,附子5克,桂枝10克,醋炒扁蓄25克,水煎服。

外治法:川軍15克,紅花15克,芙蓉葉25克,膽草15克,薑黃15克,共為細面,用川椒1。5克,水煎調敷膽俞穴。

(六)麻凝證

主證:多發生於老年人,肩周關節痛,不能隨意伸展內收,亦不能向上抬,甚則疼痛難忍。

1。寒溼候

主證:肩胛疼痛,且沉而脹,遇寒痛增,得熱則緩,肢倦乏力,顏面色淡,舌淡紅苔白膩,脈多弦遲。

治法:溫經散寒,舒筋止痛為主。

方藥:溫經定痛湯治之(自擬)。藥用蜂房5克,土蟲10克,烏蛇15克,炙川烏10克,乾薑15克,乳香5克,沒藥5克,川芎5克,桑枝50克,水煎服。

3。風溼候

主證:沉痛而重,其性遊走,頸項不舒或病側肢麻,惡風,顏面色蒼黃,舌紅苔薄白,脈多浮濡或沉緩。

治法:疏風驅溼,通絡止痛為主。

方藥:活絡定風湯治之(自擬)。藥用:川羌活15克,蜂房5克,烏蛇15克,防己15克,土蟲15克,穿山龍20克,沒藥5克,乳香5克,甲珠5克,薏米20克,水煎服。

外治法:蠶砂500克,黃酒120克,將蠶砂與黃酒拌勻,分裝入兩布袋,放入鍋內竹簾上蒸約10分鐘,將布袋取出,趁熱敷患處,涼則更換之。

I

版權宣告

本文摘自《懸壺漫錄》,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作者/任繼學。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的使用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絡協商。

本公眾號分享文章及影片,僅供學習交流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士請勿隨意試藥。

任繼學:認清疼痛,需在切、按上下功夫

聽說轉發文章

會給你帶來好運

TAG: 1510疼痛水煎服方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