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萬人資料揭示:童年不幸,更易患病

上萬人資料揭示:童年不幸,更易患病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用這句話闡述童年不幸將給人的心理帶來永久的傷害。

最近,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子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給這句話加上了新註解。

在對11972名平均年齡為59。85歲的中國居民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後,研究者們發現,不幸的童年經歷(情感忽視、家庭暴力等)可能增加多種慢性疾病及多發病的患病風險,包括血脂異常、慢性肺病、肝病、消化系統疾病等。

該研究還指出,童年不幸與大多數慢性病風險之間存在劑量-反應關係。換言之,一個人所經歷的不良童年經歷事件越多,長大後這些慢性病發作的風險便越高。

同時,這樣的相關性並不會因為參與者年齡、性別、教育水平、年人均家庭支出水平等的不同而受到影響。

這也就意味著,不幸的童年還會給人帶來終其一生難以走出的生理陰影。

童年不幸,更易患病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該研究實質上屬於一種回溯性研究,即基於過往已有的資料,統計分析不良童年經歷與慢性疾病及多發病之間的相關性。

研究者們所採用的資料來自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

該調查始於2011年,有志願者們實地入戶調查得到初步微觀資料,並每兩年隨訪一次,對被調查者的資訊做進一步追蹤和補充,調查範圍覆蓋了28個省份的150個縣級單位、450個村級單位,共涉及約1萬戶家庭中的1。7萬餘人。

為了釐清分析範圍,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者們結合常規的不良童年經歷及CHARLS中參與者提及的擴充套件經歷,共納入12項不良童年經歷,分別是身體虐待、情感忽視、家庭藥物濫用、家庭精神疾病、家庭暴力、家庭成員遭受監禁、父母分居或離異、不安全的鄰里、欺凌、父母死亡、兄弟姐妹死亡及父母殘疾。

同時,透過參與者自我報告的醫生診斷及2015年CHARLS追蹤的健康評估和藥物資料,研究者們提取了14種非傳染性慢性病(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心臟病、中風、慢性肺病、哮喘、肝病、癌症、消化系統疾病、腎病、關節炎、精神疾病和記憶相關疾病)的相關資訊。多發病則是指同時患有上述14種疾病中的兩種及以上。

在篩選出符合條件的11972名平均年齡為59。85歲的參與者後,研究者們統計發現,他們之中80。9%曾經歷過至少1種童年不良經歷,其中18%報告過經歷4種或更多。

而與沒有遭遇過童年不幸的參與者相比,經歷4種或更多的參與者患慢性疾病及多發病的風險顯著增加,風險提升比例從45%(肝病)至159%(消化系統疾病)不等。

上萬人資料揭示:童年不幸,更易患病

同時,參與者所遭遇的不良童年經歷種類與大多數慢性疾病(除高血壓、糖尿病和癌症之外)和多發病存在劑量-反應關聯。

也就是說,不良經歷越多,發病風險便可能越高。

另一個令人遺憾的結論是,這樣的相關性並不會因為參與者年齡、性別、教育水平、年人均家庭支出水平等的不同而受到影響。

這意味著,過往我們常聽到的那些戰勝童年心理陰影的光輝勵志案例,譬如考上好大學、打拼出自己的事業、擁有幸福家庭的人,似乎也無法在與身體故障的鬥爭中複製勝利。

作用機制仍未知

當然,這項研究存在其侷限性。

一方面,童年的不幸遭遇均是在時隔多年後口述而來,參與者難免會產生記憶偏差。

另一方面,其中統計的不良童年經歷並不完整,譬如生活中並不鮮見的性虐待、寄養生活等沒有被納入其中,且並未考慮到不良童年經歷的發生頻率、強度以及持續性等維度。

不過總體而言,這項研究與其他國家就各國國民所做的相似研究結論大抵一致。

此前,一項長達20年的美國醫學研究結果便顯示,童年不幸會持續幾十年地改變遭遇者的身體,不僅影響發育軌跡,影響生理機能,還將導致持續終生的慢性炎症及激素失調。

而這樣的案例,美國青少年健康中心創始人哈里斯在多年的臨床實踐及3萬份案例研究中,經常見到。

哈里斯在其所著的《深井效應》開篇便曾提及,一位43歲的男性患者某天夜裡突發中風,但該男性並不抽菸,醫生判斷其並沒有致病危險因素。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實際上與其不幸的童年經歷高度相關。

經歷過童年逆境的人“患腦卒中的機率是不帶這種危險因素的人的兩倍多”,哈里斯寫道,“多數人都不曾想到,在自己童年時期發生的某些事,竟與成年後患上腦卒中、心臟病和癌症密切相關”。

不過目前,學界關於童年不幸的潛在生理傷害機制尚未有定論,研究者們仍在嘗試撥開迷霧。

根據前述中山大學公衛學院的研究,吸菸和飲酒的流行率亦與個人暴露於不良童年經歷的數量呈現正相關,這可能是致病因素之一。

上萬人資料揭示:童年不幸,更易患病

一些研究者發現,不良童年經歷引起的長期壓力可能導致“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的慢性啟用。作為重要的神經內分泌系統之一,HPA軸被啟用會使人體處於應激狀態,持續如此將導致人體免疫、代謝、心血管等系統的破壞。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不良童年經歷與DNA甲基化和端粒長度縮短顯著相關。要知道,這兩項指標均可以用於衡量衰老程度,這也就意味著,遭遇不幸童年者在生理層面上會讓身體衰老得更快,使其在成年後面臨更多健康問題。

不僅如此,另有研究者提出了另一種可能的解釋:經歷過不良童年經歷的兒童可能在應對、計劃、自我調節和管理等相關的大腦區域發育受損。

哈里斯亦在其書中指出,孩子在成長初期,大腦每秒會形成超過100萬條神經聯結,而這個過程會被不良童年經歷造成永久性的破壞,記憶、愉悅感等均將受到極大的影響。

即便謎底尚未全部解開,童年不幸對人的身心傷害之深遠已經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更令人憂心的是,經歷過情感忽視、家庭暴力等童年逆境的人在成為父母后,很可能將其所遭受的際遇無意識地代際傳遞下去。

也正因如此,一個個關於不良童年經歷所致惡果的研究背後,並非研究者對“父母應持證上崗”的苛責,而是意在警醒更多的人從中尋找治癒不幸童年的合理方式,從而避免悲劇愈發廣泛的擴散。

TAG: 童年經歷不良不幸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