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先生醫論之“熱入血室”

導讀

“熱入血室”初見於《傷寒論》,隨著歷代醫家對本證的不斷完善和發展,1997年出版的《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對“熱入血室證”進行規範,其定義為:邪熱侵入血室,以少腹灼熱疼痛,拒按,月經量多,或閉阻不下,發熱口渴,煩躁如狂,入夜譫語,舌紅絳,脈數為常見症的證候。本期內容為大家分享胡老對於“熱入血室”的認識。

編者按:

“熱入血室”最早見於《傷寒論》中,《傷寒論》共有四處提及“熱入血室”(太陽病篇3條,陽明病篇1條),並給出了具體證治。

《傷寒論》第143條:“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

《傷寒論》第144條:“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論》第145條:“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傷寒論》第216條:“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金匱要略》中亦有對熱入血室的論述,見於《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來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和,胸脅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者愈。”

這些條文描述了熱入血室的主證,包括婦人經水、發熱惡寒、神志、胸脅不適四個方面。具體可見經水適來或適斷、發熱惡寒或寒熱往來或發熱、譫語或兼有如見鬼狀、胸脅下滿如結胸狀。

同時,提出了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透邪外出,熱隨經瀉,刺期門瀉熱救急等治法。

胡老對於“熱入血室”的認識:

熱入血室,不限於女人,男人也有血室,不過女人血室是指子宮說的,男人血室在小腹膀胱部位,為血液彙集之處,故又名為血海。

考之近代解剖生理學,骨盆內靜脈大而且多,在陰道壁與陰道下端及直腸處尤多。此處受傷則出血甚多,與古人所指為血室頗相合。熱邪陷於此處,最易致鄰近器官發炎出血,熱隨血上犯頭腦必發澹語,這和婦人熱入血室證譫語語、如見鬼狀是同一道理,故亦刺期門以洩熱。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第4條,並不是專指婦人說的,這一段不應該擱婦人雜病裡頭,這是泛論。張仲景的書當時是失散了,恐怕是後人整理時看到熱入血室,就都集中到一起了,這就會有一些問題,但是擱在這兒也沒有什麼大礙,沒什麼大關係。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 脈證並治第二十二》前四條,全是說的熱入血室。熱入血室這種病,以婦人為多,男人比較少。尤其在表病期間男人更少。婦人所以較多是因為婦人有月經的關係。

一般來說,血瘀證都是夜間重。熱入血室證則“晝日明瞭,暮則譫語”、“暮即發熱”。“暮即發熱”就是一到夜間就發熱,這個熱肯定是個瘀熱,瘀血之熱。另外還有“少腹裡急,腹滿”,血瘀證陷於少腹這個部位多,桃核承氣湯證、抵當湯證都有這個證候,如果再小便自利,那就是血瘀證。

臨床如果沒有可下之證,大便不幹,或者反溏,用小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就相當好使,有時候也可合桃核承氣湯,或者再加石膏。有可下之證,大便幾天不通,要是譫語,也可用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或桃核承氣湯。主要看可下還是不可下,熱入血室,有的很厲害,如桃核承氣湯證,其人如狂,發高熱,這個很多。單用小柴胡湯的機會不多。

參考文獻:

段治鈞,馮世綸。《胡希恕醫論醫案集萃》

趙凱維,張華敏,劉寨華,等。“熱入血室”源流探討

TAG: 血室熱入婦人譫語經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