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迅--洞察:生物醫藥與腦科技產業

朱迅--洞察:生物醫藥與腦科技產業

2021年10月26日至27日,全國首屆腦與健康科技產業大會(以下簡稱“B30”大會)在深圳市光明區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暫定名,簡稱“深理工”)明珠校區圓滿落幕。大會聚集“科技+資本+產業”的行業翹楚,針對腦科學、腦技術、腦健康、腦智慧、腦疾病與腦康復科技領域的前沿技術與產業發展現狀、未來趨勢及產業生態建設進行了全方位研討。同寫意新藥英才俱樂部榮譽理事長朱迅教授在大會上圍繞“腦與健康產業資本與技術”做了主題報告,在演講中分享了他在生物醫藥和腦科技產業方面的深刻洞見,以下文字根據朱迅教授演講整理,以饗讀者。

低垂的果實已經所剩無幾

健康產業面對的產品端是創新,資本涉及到的是投資,技術研發涉及到的是創業,不論是科學家還是投資人,這些方面都遠遠超過了他們本身所熟悉的領域。近年來,健康領域的發展非常之迅速,國內市場也非常紅火,這個紅利來自於改革開放從八十年代到新世紀初這接近30年中,海外學子的大量回國,包括海外Big  Pharma大量研發中心的解體帶來的回國熱潮。中國醫藥政策的改革以及全球的生物醫療產業特別是在大分子藥物和小分子藥物快速的發展,湧現了一批卓越的科學成果、技術成果和產品成果。

但是這一波中國在生物醫藥產業的紅利已經進入了尾聲,低垂的果實已經所剩無幾。

在所剩無幾的果實面前,每個果樹前都圍著一群虎視眈眈的人,這就是目前我們發展的現狀。所以,這一定會給未來10年或者更長一段時間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創業、投資產生深刻的影響。

新的機會在哪兒?

首先要搞清楚怎麼樣是好藥。

新藥創新不是贏在起跑線,也不是贏在途中,而是贏在終點。

終點絕不是資本市場的一串程式碼,也不是漂亮的計劃和管線,同樣的標準只有一個:

產品上市、市場份額和銷售額。

我之前一直有一個理念:“站在山上看花”。現在我發現這個理念是有問題的。因為我認為藥是一個花朵,要想讓這個藥發展起來,花朵要有樹枝,樹枝要有樹,獨木不成林,而森林要有山。大家都在追求這個漂亮的花朵,而沒有考慮花朵來源於什麼,花朵能不能結成果實。所以我修改了這一方面,我要看到花粉。不在乎這個花是否漂亮,很多漂亮的花都沒有果實,而是在於花粉的基因,一定要改變整個大健康領域的生態環境。

我就中國新藥領域的很多事情做了比較深刻的思考和解析,希望給大家一些建議,一些啟發。未來一個階段的主要環境與趨勢是:

第一,外部環境變化對醫藥創新的影響,逐步走向“5P”醫學模式,即精準性、預防性、預測性、個體化、參與性。

第二,健康新挑戰。死亡率的增加最主要是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抑鬱症等神經精神疾病,很大一部分是自殺,同時新型傳染病層出不窮。

第三,研發模式的變革。因為流程沒變,內涵已經發生了突出的變化,尤其是2010年以後上市的新藥基本上是80分或者85分以上,90分的新藥一定頂不過80分的仿製藥,未來的競爭更加激烈,研發的變化,特別是虛擬性創新VC使得未來更加撲朔迷離。另外研發投入不斷增加,快速完善資本的推手等等。

因此,未來中國醫藥行業變革不是簡單的一個變革,未來十年,中國將完成醫藥產業的全方位的重構。由於一系列的改變,我們與國際法規接軌,將使中國的醫藥商業模式完成轉換,商業模式的轉換將重塑中國製藥公司的格局,現在排得上名的公司,十年、二十年之後是否還存在不好說,現在沒有名、沒成立的公司在十年之後很可能會脫穎而出。

未來一定是全流程的大公司和特色的小公司才有優勢。

這種商業模式的改變將重塑中國藥品品種的格局。

商業模式將由銷售主導到產品主導,藥品低門檻時代結束,各細分領域的競爭加劇,未滿足需求的新領域,小眾市場將快速發展。這都給科學家的轉化,創業和投資帶來新的機會。所以總的來說,

未來的機會存在於:便宜高質量的仿製藥;及時地、經濟地獲得當前最新最好的藥;滿足當前未滿足臨床需求的創新藥。

這個過程之中對於傳統藥企怎麼做?我給了8個字

“剩下、活好、跨越、脫出”

。對於大家更關心的新型生物技術公司,我送了四個字

“轉身、昇華”

。轉身就是表示怎麼從成本中心到利潤中心,中國這一代已經成長出來赫赫有名的Biotech,現在可能只有浙江貝達在這個邊緣,其他沒有一個完成由Biotech變成BioPharma,Biotech就是以研發為主,BioPharma要包括研發、生產和銷售。小的Biontech絕大部分只有幾十人或者一兩百人,但是它在資本市場的市值已經是大公司,一兩百億,四五百億。那些千人公司和萬人公司他們在資本市場的市值也就是100億左右,華北製藥、海正、東北製藥和哈藥等等,這些公司從市值的角度已經透出了它未來8-10年的增長空間。如果轉不了身怎麼辦?面臨的挑戰將非常之嚴峻,除非它有持續的融資能力,比如像百濟。但是,如果科創板融這筆資金仍然沒有完成轉身,大機率被大公司收購。美國納斯達克因為有1500億-2000億的行業資本。它可以大量進行收購兼併,這是目前科創板和18A所不具備的。未來創業的公司一定是在昇華的基礎上去創業,現在不是Me  Too了,而是We  too。

所以生物製藥領域創業,前一波的紅利已接近尾聲,低垂的果實所剩無幾,新的機會到底在哪裡,這要看後續的投資方向。我認為首先未來創新藥格局不會改變,中國影響逐步提高,但新藥獲批數量不會大幅增加。其次,新藥的治療譜將發生重大變化,新途徑、新靶點、多靶點、突破性新藥成為主流,生物藥將得到更大的發展,複方藥、聯合治療、藥械合一將快速發展,預防性、干預性、精準治療迅猛發展。最後,新藥研發模式、手段及投資模式都會發生巨大變化,小公司將成為新藥發現的主力軍。

腦疾病與醫療負擔及未來趨勢

腦疾病佔全球疾病負擔的23%,以偏頭痛、癲癇、抑鬱為主,這個領域的全球市場規模達到了千億美元,但是成功率很低。難點主要在於大腦自身的複雜性和發病機制的複雜性,一些腦疾病在細胞、分子層面上的發病機制沒有定論,臨床方案的設計較為困難。最近幾年,腦科學領域中新的技術、新的動物模型、新的細胞特異性標記與調控技術的出現,為加速腦疾病的早診優治技術研發提供了可能。今後伴隨著新的技術和科學研究的發展,後續一定會有一個更加快速的發展。此外,神經系統疾病有一個特徵,這是在其他領域相對來說沒有這麼明顯的特點:離子通道和各種通道可能是治療的靶點。

2018年世界主要國家人均衛生費用支出佔GDP的佔比,中國是6%左右,美國人均達到1萬美元,中國只有617美元,中國和發達國家的差距甚大,這才是未來的機會。但是畢竟中國這幾年的佔比在逐漸增長,斯坦福大學透過計量模型預測到2050年,美國醫療衛生佔GDP的比重至少會上升到30%,北大國發院2021年預測中國醫療衛生產業佔GDP的比例到2050年將上升到20%。中國GDP在未來30年會翻兩番,而在這翻兩番的GDP當中,醫療衛生產業的佔比可能也要接近翻兩番,大家可以想象這個領域的未來空間有多大。

但是這個空間裡的大多數都會是可能今天還未出現的產品,所以這需要大量的科學轉化,這就需要大量的創業,這就需要大量的投資。

努力重要,但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選擇就是一個決策過程,決策必須要基於資訊和各方面的資料。有了資訊之後,確定的靶點和確定的分子,再透過足夠的經歷、經驗、判斷才能形成正確決策。這個過程中最忌諱盲人摸象,從中國消費、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大“三步曲”已經開啟,這個領域未來一定有著非常廣泛的機會。

機會已經在路上,在充滿機會的年代,最大的機會不是機會本身,而是打破昨天的邏輯,把握今天的邏輯,洞悉未來的邏輯,這才是所有做科學轉化做新興產業創業投資的一個關鍵之關鍵。

海報/編輯:露佳

TAG: 新藥未來領域研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