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正骨手法治療頸椎病的原理與操作方法

一、寰樞關節脫位

頸椎第1、第2椎體的連線,為寰樞關節。

因其形狀特殊,列為特殊頸椎。

其特點是,寰椎位於脊柱最上端,全骨呈不規則的環形,一無椎體,二無棘突,主要由兩側的側塊及連結於側塊之間的前後弓構成的後面中部有關節前弓凹,側塊為兩側骨質肥厚的部分,上面有關節凹支援頭顱,與枕骨髁形成寰樞關節,下面有下關節面,與樞椎相連。

樞椎為第2頸椎,形狀與其它頸椎相似,但在椎體上有向上突出的齒狀突起,稱為齒狀突。齒狀突根部較窄,其前面有關節面,與寰椎前弓後面的關節面相關連。兩關節的周圍,有環繞交織的韌帶和其它軟組織的包繞,但兩椎體之間無椎間盤。因此兩椎的關節比其它關節活動範圍大.

病因病理:

由於寰樞關節的結構與連結特殊,在外來暴力的情況下很易致傷,造成脫位。重者易造成齒狀突骨折或脊髓、神經損傷,引起高位截癱。

症狀與診斷:

寰樞關節脫位中寰椎前脫位多見,脫位後,頭部多支撐不住,頭向前低,區域性酸脹疼痛,往往用手托住下巴走路,頭部運動功能障礙。重者四肢麻木,酸脹疼痛,霍夫曼試驗陽性.x線側位片顯示錯位,區域性壓痛明顯。

治療:

患者端坐位.助手站在患者一側,一手托住患者的下巴,另一手託於枕骨部,雙手向上引拔。術者站在患者背後,一手重疊放在助手手背上,兩手同時相對用力推、扳,即可復位。但手法要輕巧緩慢,不可用力過猛,也不要急於求成,以免造成不良後果。陳舊性脫位,一人即可操作,復位後,用脖套固定4-6周,每週複診1次,口服活血止痛藥10天,即可痊癒。

二、頸椎軟組織損傷

1.頸椎間盤脫出症

頸椎,正常人有7個椎體,特殊椎體有3個,即第1、第2、第7,3個特殊椎體在前面已經介紹了第1,第2兩個。

第7頸椎稱隆椎,形狀和大小與上部胸椎相似,其特點為棘突長而粗大,近似水平位,末端呈結節狀,淺居皮下,常作為辨認椎體序數及針灸取穴的標誌。

其它4個為一般椎體.頸椎除第7節和第l胸椎的椎間盤外,共有5個椎間盤.第l、第2頸椎無椎間盤.

在脊柱運動時,椎間盤可相應的改變形狀。當脊柱向一側彎曲時,椎間盤被擠壓的一側變薄,而對側增厚,同時髓核也向對側輕微移動.伸直時,則又恢復原狀.

病因病理;

在日常的生活中,椎間盤可因受到多次反覆的損傷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導致纖維環的退行性變.在過度勞損,體位驟變、猛烈動作,或暴力撞擊下,可發生纖維環破裂,造成椎間盤變窄,形成椎間盤纖維破裂症,以致壓迫脊神經根。

羅氏正骨手法治療頸椎病的原理與操作方法

症狀與診斷:

頸椎間盤脫出症和腰椎間盤脫出症影響的範圍不一樣.頸椎間盤脫出症影響四肢,而腰椎間盤脫出症隻影響下肢.因此頸椎間盤脫出症比腰椎間盤脫出症病情重.當頸椎間盤脫出以後頸背部酸脹不適,上肢有放射性麻木痠痛。

x線側位象顯示生理曲線消失,重者反弓張。

治療:

手法治療,患者端坐,醫生站立在患者背後.一手放在頭頂部,將頭推向健側前方,另一手拇指置於偏歪棘突處,放在頭部的手在輕輕推動的情況下,慢慢向前或向突出的一方迴旋,直至後仰頭位.同時置於棘突的拇指,向健側前方適度推、撥棘突,若拇指下有“咕嘍”滑動感,即已復位。復位後,鬆解頸肩部緊張的組織。手法看。

2.胸鎖乳突肌損傷

胸鎖乳突肌斜列於頸部兩側,為一強有力的肌肉.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鎖骨內側端,肌束斜向上方,止於乳突。其作用是兩側收縮,頭向後仲;單側收縮,使頭屈向同側,面轉向對側。

病因病理:

胸鎖乳突肌損傷多因頭向側後方過仰而致。如物體擠壓頭部,向後側方仰頭過度,或突然躲避眼前物體,或頸部受風寒侵襲,或過急側後仰和物體的直接撞擊等,都易致傷。

症狀與診斷:

有外傷史,多為直接或間接暴力所致。傷後肌束腫脹疼痛,頭向健側方傾斜,旋轉困難、疼痛,觸診肌束變粗,壓痛明顯,肌張力弱,

治療;用一拇指指腹沿肌束縱軸方向輕度推壓,

作用:能將腫脹的瘀血消散.2周即可痊癒。

羅氏正骨手法治療頸椎病的原理與操作方法

3.項韌帶扭傷

病因病理:

項韌帶的損傷,多有外傷史。如急轉頭部或重物擠壓或撞擊,都易致傷.頸部受外邪(風熱、溼、燥、寒)的侵襲,也易產生一系列的臨床症狀。

症狀與診斷:

傷後,一般區域性有輕度腫脹,頭部活動受限,疼痛,呈微低頭狀。觸之條索樣物“吱吱”作響,壓痛明顯。陳舊性損傷,觸之鈍厚,區域性有壓痛。重者仰臥屈頸疼痛加重,翻身困難。

治療:

手法治療,用單或雙拇指沿縱軸從上至下復貼,撥正離位的肌筋.復貼手法4~5次後,被動左、右旋轉1次頭部,再用拇指置於傷處,輕度向前頂壓5—6秒鐘.頂壓時一手托住患者下巴,以免低頭,然後再用復貼手法上下走行2次。同時用1號外用洗藥6次,腫脹癢痛者可口服活血止痛藥物.2周內少低頭,不用高枕。項部復貼手法見下圖(圖74)頸椎半脫位

三、頸椎半脫位與慢性頸椎病

1、頸椎半脫位

病因病理:

頸椎半脫位多因外傷而致。如跌撲、衝撞、墜下頭部著地、重物擠壓、急劇仰頭或急轉頭部,均易造成頸椎半脫位。

症狀與診斷:

傷後區域性腫痛,頸肩背部酸脹不適,有的如同肩扛重物之壓痛.頭部偏歪向健側,頭部運動功能障礙,活動頭部時疼痛加重。重者起臥困難,不能翻身。觸診傷部隆起,壓痛明顯,向患側扳動頭部時劇痛,有時還伴有向上肢放射的麻木脹痛感.

治療:手法治療,患者端坐位,醫生站在患者背後,一助手站在患者前面,用雙手捧住患者頭部兩側向上拔,同時醫生用一手拇指或雙手拇指頂住脫位椎體的棘突隆起部位,向脫位相反的方向推壓,若聽到輕度的“咔嚓”聲或拇指下有滑動感,即已復位.伴有骨折時,手法要輕,必須謹慎小心,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復位後,用脖套固定。

2.慢性頸椎病

慢性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病,40~60歲的人多見.此種病早期多不被人們所重視,但當一系列臨床症狀出現後,就會影響正常生活.以往臨床經驗證明,對頸椎病應當早期預防和治療.

病因病理:

慢性頸椎病,也可稱作頸椎綜合徵。一是多次輕度損傷引起;二是頸部外受風寒所致;三是工作姿勢不當或長期低頭作業,夜睡高枕,久而成疾.初期多表現為頸肩背部不適,觸之頸部發涼,因為頸椎周圍軟組織的攣縮,當急轉頭時,易造成扭傷。由於椎間盤的退行性變,韌帶鈣化,骨質增生,生理曲線逐漸消失。

症狀與診斷:

患慢性頸椎病的人多說不出病因,觸之面板變硬發涼,韌帶有條索樣剝離感或“吱吱’作響聲.有的頸部功能受限,頭部活動時症狀加重,背部有如同背重物的緊縮感.痛點多表現在肩胛內上沿和胸椎3、4之間.重者翻身困難、劇痛,上肢痠麻脹痛,久之則肌肉萎縮.

羅氏正骨手法治療頸椎病的原理與操作方法

治療:

手法治療,用拇、食、中三指置於頸部兩側,上下執行拿捏4-5次,使頸部周圍緊張的組織疏鬆。伴反弓張的頸椎,一手置於下巴向後扳,同時另一手拇指置於棘上向前推,兩手相對用力推扳,用以矯正反弓張.伴側彎的可用推扳手法矯正.開始手法要輕,不能盲目亂推扳.患嚴重強直性脊柱病者,更不能急於採用矯形手法。應先用鬆解手法,待症狀好轉後再用矯形手法.3日1次。10次為1療程,一般2個療程可好轉或痊癒。愈後有的體徵雖不能完全恢復正常,但症狀可消失.有的透過矯形手法治療後,不但功能恢復正常,症狀也完全消失。

摘自(羅氏傳統中醫正骨推拿手法)講義

羅氏正骨治療頸胸腰肩周關節四肢和祖傳膏藥製作等培訓

主講:羅東亞教授(授課全程臨床實操與手法練習、有無專業基礎都能學會)

TAG: 頸椎椎間盤脫位手法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