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農藥創新告急

瞭望丨農藥創新告急

▲ 4月20日,江蘇省海安市隆政街道聯合村,農民駕駛自走式噴杆噴霧機在麥田噴灑農藥 向中林攝/本刊

◆ 綠色農藥原始創新,是解決我國傳統農藥問題的關鍵之舉,對我國農藥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 我國常用的300多個農藥品種僅10餘個為自主創制,要實現自主智慧財產權農藥對我國主要農產品全覆蓋,需要創制至少100種左右的綠色新型農藥

◆ 除少數幾家大企業,絕大多數農藥企業只能搞生產工藝、環保技術、生產流程的創新,新藥創制門檻越來越高、登記成本越來越高、風險越來越大,企業搞新藥研發很難

◆ 企業尚無能力成為農藥自主創制的主體,主要的研發力量是科研院所研究人員,但高校做農藥研發的人越來越少

文丨《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王賢 覃星星

農藥的使用對糧食增產穩價至關重要,

綠色新型農藥是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證

。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測算,農藥使用可挽回全世界農作物總產量30%~40%的損失。

近年來,我國農藥領域取得了明顯進展,生產能力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創制出了一些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農藥新品種。

但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時間較短,新型農藥創制能力薄弱,常用的300多個農藥品種僅10餘個為自主創制。

我國自主創制的農藥

遠遠無法覆蓋重大農業有害生物防控的需要

。多位專家對《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表示,

水稻、小麥、玉米、大豆、花生等主要農作物部分病害面臨無藥可用或無特效藥可用

,威脅國家糧食安全。

部分農作物病害無藥可用

當前我國農藥生產規模、產量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但發現新化合物的能力仍有不足,新藥研發能力滿足不了需求。

“我們經歷了仿製為主、仿中有創、仿創結合、自主創新的發展歷程。”華中師範大學教授、農藥與化學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楊光富說,

“我國登記的農藥品種有700多個(以活性成分計),其中常用的有300多個,自主創制的僅10多種,在農業生產中得到大規模推廣應用的更少。”

“我國的農藥

主要是仿製藥,近10年上市的自主創制新藥只有2個

。”安徽華星化工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熊金華說,“國內企業主要是生產工藝、技術的創新,有能力創制原藥的屈指可數。”

草甘膦是百草枯的主要替代品之一,也是目前市場上用量最多的除草劑之一。“我們看好市場前景,尋求對草甘膦下游優質安全的化合物進行科技成果轉化,投資生產綠色高效的除草劑,但找了10多年也沒有找到可以轉化的成果。”興發集團湖北泰盛化工有限公司高階工程師胡波說。

農藥自主創制能力不足,給我國糧食安全、食品安全造成多重影響。

一是主要農作物的部分重大有害生物防控主要依賴國外品種,隨著抗藥性問題日益凸顯,有的已無藥可用,有的長期缺乏特效藥。

由於農業生產結構差異,

歐美國家不太重視研發水稻用藥,尤其是除草劑,

長期依賴幾個傳統產品,雜草抗藥性暴發,目前抗性千金子、抗性稗草在一些糧食主產區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

登記在中藥材、茶葉等我國特色作物上的農藥品種鳳毛麟角,不利於作物規模化種植。

二是一批高毒、高抗性、高殘毒性的傳統農藥被禁用,國內又缺乏原創性靶標和原創性結構,難以找到合適、高效的替代產品。

如百草枯等一批問題農藥禁用,目前仍缺少有效替代品種。一些傳統高毒殺蟲劑的禁用,水稻二化螟近年來危害嚴重,急需新藥。

三是綠色高效新型農藥偏少,“減施增效”任重道遠。

中國工程院院士、貴州大學校長宋寶安介紹說,全國農藥使用量連年負增長,2020年我國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農藥利用率達到40。6%,但單位面積農藥用量依然是世界平均的3。9倍,美國的3。3倍。

農藥原始創新面臨多道坎

綠色農藥原始創新,是解決我國傳統農藥問題的關鍵之舉,對我國農藥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意義重大。業內人士和相關專家認為,

制約我國綠色新型農藥自主創制的,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農藥科技起步晚、欠賬多,存在不少短板和“卡脖子”技術。

楊光富說,我國農藥科技起步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早期基本上是仿製,主要解決無藥可用的問題;“九五”到“十一五”期間是仿創結合;從“十二五”開始進入創制階段。

廣西玉林市植保站相關負責人說:“我國自主發明的農藥品種創新性有限。與國外大公司相比,差距較大。”

宋寶安等多位專家梳理了我國綠色新型農藥創制上的短板及“卡脖子”技術,主要包括:新靶標發現、天然產物活性最佳化、高通量篩選、生物合理分子設計、組合化學及仿生合成、清潔化製備技術和風險評估技術於一體的關鍵技術體系等。

新藥研發創制難度大、成本高、風險大,農藥企業小散亂同質化競爭,尚不具備擔當創新主體的實力。

專家表示,隨著我國對農藥新品種的要求、登記評審的門檻越來越高,新品種必須同時滿足“安全、環保、高效、經濟”的要求,農藥新藥創制難度大。創制一個農藥平均需11。5年,投資3億~5億美元,而全球農藥市場一年也就3000億美元規模,這讓很多企業望而卻步。

熊金華、胡波等人介紹,我國農藥行業有2400多家企業,整體處於小、散的狀態,除了中化集團,年產值最大的不超過80億元;且同質化嚴重,做草甘膦的企業,規模年產5萬噸以上的就有七八家。

“除少數幾家大企業,絕大多數農藥企業只能搞生產工藝、環保技術、生產流程的創新,新藥創制門檻越來越高、登記成本越來越高、風險越來越大,單靠企業搞新藥研發很難。”胡波說。

產學研對接不暢,農藥登記管理制度及配套政策尚需完善。

我國農藥科技創新的主要障礙之一是缺乏高效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多位專家指出,企業尚無能力成為農藥自主創制的主體,主要的研發力量是科研院所研究人員,但論文導向的科研評價體系,既不鼓勵產學研橫向合作,也不鼓勵多學科交叉,高校做農藥研發的人越來越少。

業內人士反映,農藥未納入“重大新藥創制”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支援力度有限;農藥登記管理制度門檻太高,不利於快速趕上發達國家,創制更多新型綠色農藥;2017年頒佈了新修訂的《農藥登記管理辦法》後,相關的配套細則沒有出臺,新藥研發單位缺少可操作的規範依據。

超常規系統施策破解缺藥之痛

受訪專家和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當前,我國綠色新型農藥創制既有挑戰,更有機遇,強化自主創新勢在必行。

一些專家估算,要實現自主智慧財產權農藥對我國主要農產品全覆蓋,需要創制至少100種左右的綠色新型農藥,因此應採取一些超常規的綜合措施。

首先,大力加強綠色新型農藥研發投入,在專案設計、經費投入、創新機制等方面加大政策傾斜。

“從企業發展來看,我們迫切需要既高效又經濟的新化合物,新的產品生產技術,適配我們的資源,期盼國家的農藥自主研發能力整體躍升。”胡波說。

楊光富認為,農業關係到國家安全與經濟社會穩定,不能完全交給市場。國家應該對農藥新藥創制給予補助,將農藥、獸藥納入“重大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加強對中藥材、茶葉、高粱、穀子等特色作物農藥研發的支援,增強農藥科技支撐能力。

其次,最佳化農藥科技工作者評價體系,用切實可行的措施鼓勵產學研深度融合,迅速增強我國農藥行業自主創新能力。

多位企業界、科技界人士建議,將能否研製出被市場認可並被廣泛推廣的農藥新藥作為科研評價的最高標準,給予科技領軍人才更大自主權和科研資源分配權,大力支援科技成果在企業轉化、落地,啟用各方面的創造性和積極性。

第三,在保證新藥安全、綠色、高效的前提下,對自主創制的新型農藥登記開通綠色通道。

可在對推廣面積進行限制的條件下,恢復農藥臨時登記制度,讓企業在推廣中更好進行驗證;選聘那些真正熟悉農藥新藥創制的專家擔任新藥審評專家;重視農藥科普工作,推廣科學用藥,確保食品安全等。

熊金華、胡波等人呼籲,

對農藥生產企業的環保要求要動真格、常抓不懈,

對安全環保不達標的企業要限制、逐步淘汰,避免劣幣驅逐良幣;

培育壯大一批有競爭力的農藥企業,鼓勵吸引更多人才進入農藥行業,逐漸培育企業成為農藥自主創新的主體

。(參與記者:韓振 董雪 鄧華寧 王浩明 孟含琪)

刊於《瞭望》2021年第42期

TAG: 農藥創制新藥自主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