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內科權威專家齊聚成都:普及高風險人群早篩是關鍵,全球半數消化道癌患者在中國

為進一步推動消化道腫瘤早診早治工作,9月8日-12日,四川省醫學會第二十五次消化病學學術會議暨第二十五次消化內鏡學術會議暨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消化道早癌篩查協作組學術年會召開。多名消化道腫瘤權威專家齊聚成都,聚焦腫瘤早期診斷髮展趨勢及前沿技術。

李兆申院士:

提高早診率和早治率

推翻壓迫國人健康“三座大山”

“全球半數消化道癌患者在我國,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是壓在中國人頭上的三座大山,它的必由之路,路在何方?”

大會名譽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科教研室、消化內科、內鏡中心主任李兆申院士在本次大會上發表開幕式致辭和遠端主旨報告。他指出,2020年惡性腫瘤治療費用預計達到1。5萬億,佔國內生產總值1。7%,發展態勢極其嚴峻。消化道癌發病率和死亡例數在所有癌症中接近半壁江山,“預防、早診、早治、科普、創新”是推翻這“三座大山”的關鍵詞。

消化內科權威專家齊聚成都:普及高風險人群早篩是關鍵,全球半數消化道癌患者在中國

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科教研室、消化內科、內鏡中心主任李兆申教授遠端報告

根據胃癌、食管癌和結直腸癌的演變規律,從癌前病變到早期癌的階段有約十年的視窗期,因此早期篩查尤為重要。以結直腸癌為例,篩查普及是美國結直腸癌死亡率持續降低的主要原因。

李兆申院士表示,應積極推廣“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理念,提高消化道腫瘤早診率和早治率。

王貴齊教授:

學術交流促消化內鏡技術快速發展

大會執行主席、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鏡科主任王貴齊教授在遠端致辭中表示,四川省醫學會在學科建設、學術交流、人才培養方面的大量工作促進了國內消化內鏡技術的快速發展,希望本次會議能夠加強消化道癌症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及內鏡技術等領域的交流和發展,樹立規範化內鏡診治理念。

消化內科權威專家齊聚成都:普及高風險人群早篩是關鍵,全球半數消化道癌患者在中國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鏡科主任王貴齊教授遠端致辭

李良平教授:

綜合多項適宜技術,

普及結直腸癌篩查

大會執行主席、四川省人民醫院大內科兼消化內科主任李良平教授從內鏡醫生的角度探討了結直腸癌預防方法和篩查技術。

消化內科權威專家齊聚成都:普及高風險人群早篩是關鍵,全球半數消化道癌患者在中國

四川省人民醫院大內科兼消化內科主任李良平教授

李良平教授介紹,結直腸癌的發生與飲食、生活方式及代謝密切相關,例如紅肉攝入過多、水果蔬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攝入過少,肥胖糖尿病等代謝疾病增加。保護性因素主要包括膳食纖維、全穀類食物、乳製品攝入及積極的體育鍛煉。

篩查能夠提高結直腸癌的早診早治。對於內鏡醫生來說,規範化的結腸鏡診治可以防漏檢、減少間期癌的發生。

然而,受限於裝置及人力資源,腸鏡篩查無法普及,尤其在基層醫院。因此,應綜合應用多項適宜技術。

根據我國多部權威指南和共識推薦,問卷評估、糞便隱血、多靶點糞便FIT-DNA檢測、腸鏡是結直腸癌的篩查手段。

對於篩查技術來說,陰性預測值是核心指標。陰性預測值越高,說明檢驗結果為陰性的受試者患結直腸腫瘤的可能性較低。

此外,李良平教授強調,40-74歲的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做篩查獲利相對較高,應對這類人群普及結直腸癌篩查教育。

王林教授:

亟需新的篩查技術,

滿足體檢人群需求

四川省人民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王林教授表示,結直腸癌是中國高發癌症中近年增長最快的癌症,也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最具篩查價值的癌症,但我國腸鏡資源無法滿足體檢人群需求。

消化內科權威專家齊聚成都:普及高風險人群早篩是關鍵,全球半數消化道癌患者在中國

四川省人民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王林教授

以四川省人民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為例,每年體檢人次約有30萬,哪怕只有其中10%做腸癌篩查,也需要做3萬人次的腸鏡,這非常困難。

如果有一種腸癌篩查技術能夠應用於體檢場景,先將高危人群篩出來,就能夠節約腸鏡資源。

瞭解諾輝健康創業故事

TAG: 篩查內鏡直腸癌教授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