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作業拖拉,家長沒轍?問題出在沒看清背後的心理根源

網上有不少關於“孩子做作業拖拉”的文章,大多對這個問題的原因作出了分析,比如孩子缺乏時間觀念和計劃性、討厭學習、對父母的催促和責備有逆反心理、知識掌握得不牢固、注意力難以集中、環境嘈雜等。

這些文章也提供了一些方法,比如把作業拆分成多個小任務、使用計時器和計劃表、設立獎懲制度、父母多鼓勵少批評、營造安靜的氛圍等。

在客觀上,這些方法確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尤其是父母過分的催促和責備,這涉及到作業拖拉的部分心理根源,父母減少這類行為、多給予鼓勵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除此之外,其餘大部分方法仍浮於表面。不是方法本身不對,而是在很多現實情況中缺乏了實現的前提。(至於實現的前提是什麼,下文後半部分會分析)

所以很多家長髮現,本來歡天喜地地學習了一套方法和理論,想象著按照這些招數孩子做作業的效率肯定能提高。結果一實踐,發現孩子根本不按設想好的路子出牌,雙方又容易發生矛盾。

尤其是對於年齡較大的青少年來說,學習的重要性、計劃性和時間觀念的道理他們都懂,理性上也明白父母的苦心,可一寫作業就是拖拉。父母長嘆:沒法管,不管了!

所以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出在這部分家長沒有看到背後的心理根源:

孩子一寫作業就拖拉、磨蹭、走神、厭煩和焦慮,

最深層次的原因是他們遭受過

與做作業相關的疊加性心理創傷

,對寫作業的情景和行為形成了病理性條件反射。

孩子做作業拖拉,家長沒轍?問題出在沒看清背後的心理根源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某個程度上,這與大人不喜歡所從事的工作,上班總忍不住摸魚、磨洋工、倒水、上廁所的道理基本雷同。

所以,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這不是孩子光靠理性和自律就能控制的

,對已經形成學習障礙的孩子來說,這很困難;更何況青少年、兒童的理性和自律能力本來就較弱。

那什麼叫“

與做作業相關的疊加性心理創傷

”?以下舉兩個真例項子會更加直觀。

有時,這些心理創傷來自於家人的激烈爭吵、惡劣的家庭氛圍。

我們曾經干預過的一個初中男生,他本來學習成績很好。後來其父母感情不和,經常吵架。大概有2、3次,這孩子做作業時聽到父母在客廳互相吼罵,甚至砸東西、大打出手,大吵著要離婚。

他非常害怕父母會離婚,甚至已經想象到了那個家庭破碎的情景,想到自己到底跟著誰,又想到後爸後媽,害怕得不行。其內心極度壓抑,忍不住哭了出來,作業也顧不上寫了。

旁邊的爺爺也很苦惱,一邊嘆氣,一邊不斷地催促他,“你別管他們,自己好好學習就行,趕快做作業,明天還要上學”。

這孩子就在這樣的負性情緒狀態下強迫自己做作業,一隻手寫字,另一隻手擦眼淚,爺爺繼續在旁催促。其實爺爺的催促是相對次要的因素,即使爺爺不在場,這個懂事的孩子也會強忍著痛苦完成作業。

很快,他明顯出現了學習障礙,作業經常做不完,成績急劇下滑。父母這才反應過來,意識到兩人的矛盾嚴重地影響了孩子。他們趕緊和好了,不鬧離婚了,也不在孩子面前吵架了。但孩子做作業時仍然非常壓抑、厭煩,找不回當初的狀態了。

用科學精神心理學的語言來說,這個孩子就是在強烈的負性情緒下強迫自己寫作業,而且長達1、2個小時,形成了非常牢固的病理性條件反射。

有時候,這樣的經歷只需1次,可能病理性條件反射就形成了。而且即使後續環境得以改善,問題有所緩解,但作用也不十分明顯,因為還需要重新塑造關於寫作業的、積極的條件反射。

可能以上的例子相對少見。而更多時候,關於寫作業的心理創傷來自於父母非理性的作業輔導。

我們干預過的另一個案例,一名初中女學生。她最初表現為一寫作業就非常煩躁,總覺得自己不會做、做不對,進度非常慢。

後來又結合其它心理社會因素,她的學習障礙發展得非常嚴重,完全無法上學,也不能聽別人提“學習”“學校”,否則大發脾氣,還罹患了抑鬱症。

我們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找到了心理根源,其中最主要的病理性記憶是她媽媽的非理性輔導作業,尤其是其中一件事。

那天晚上她在做作業,媽媽走進來瞄了一眼,指著一道題說她做錯了。她認為沒做錯,向媽媽解釋,媽媽聽完沒作聲,離開了房間。可沒過一會兒,媽媽又來了,又指出她做錯了哪裡,她又解釋,如此反覆了4遍。

她一次比一次煩躁,並開始自我懷疑,一下子建立了嚴重的病理性條件反射,只要做作業就焦慮、怕做錯,效率非常低。

如果中途媽媽出現了,那她心裡就更煩,效率更低了。最後甚至泛化成她只要跟媽媽待在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裡,就非常壓抑、委屈,腦子裡全是負性思維內容,怎麼都開心不起來。

以上這兩個例子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代表所有家庭。

但透過這些例子是想說明,孩子遭受過的、與做作業相關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往往與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無意犯下的錯誤有關。

比如最常見的:

過分的催促、嘮叨;

輔導或檢查作業時要求過高,不能與孩子當時的能力、狀態相匹配,又或者太心急、太粗暴,缺乏耐心和策略;

給孩子的額外學習任務太多、太重,而且強迫孩子必須完成;

由以上行為發展成的不耐煩的批評、數落、貶低,甚至吼孩子,辱罵和動手打孩子……

今年5月,一則北大教授丁延慶吐槽女兒是“學渣”的影片走紅網路。

丁教授坦言女兒沒有繼承自己的高智商,輔導作業時女兒經常學不會,有時他會忍不住吼孩子。

我們曾經對此做出過分析。丁教授的女兒學習成績不好,並不是因為智商不行,也不是“命”;而是她明顯有學習障礙。丁教授輔導作業時吼她,跟她急,這是其學習障礙背後的心理根源之一。

還有,如果父母想輔導孩子做作業,一定要客觀、理性地評估自己的能力是否匹配,尤其是那些當年是“學霸”、學歷高的父母,千萬不要自以為是。

對比起這些父母上學的年代,如今小學、中學所教授的知識難度明顯增大。父母對當年學習的知識也大部分遺忘。

很多名牌大學本科畢業的父母,連小學3年級的數學題都解不出來。我是復旦大學碩士,輔導親戚的初中孩子做作業時,發現我連數學題目都看不太懂!

而且就算父母會做題,也不代表能用孩子能聽懂的方式講解出來。所以父母輔導作業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

如果父母意識不到這些客觀問題,就很容易出現非理性的輔導作業行為,給孩子帶來大量心理創傷。

關於寫作業的心理創傷形式有很多,現實中的情況不一而足;大部分與家長對孩子學習直接的重視和干預有關,但有時也可能是其它事件。

總之,無論如何變化、如何特殊,它們共同點就是導致孩子在鬱悶、憤怒、委屈、悲傷、煩躁和焦慮等負性情緒下寫作業。

而且反覆多次,或者某1、2次的持續時間很長,程度很嚴重。

所以,“不輔導作業母慈子孝,一輔導作業就雞飛狗跳”,“爸媽輪番上陣,男女混合雙打”,這些梗大家開個玩笑無傷大雅。但父母千萬不要合理化,甚至以為這是正常情況,而是一定要避免出現這種情況!

還有,小部分孩子做作業拖延不是不認真,而是“太認真”。

他們遇到難題非得先做出來,否則就不往下做;對題目反覆檢查、核對;對結果總是不滿意,寫了擦擦了寫……時間就這樣過去了。

這種行為背後的原因更復雜,既有疊加性心理創傷,也很可能有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

疊加性心理創傷往往是在學業上遭受過較大、較多的挫折和打擊。可能考試沒考好,沒攻克下難題,或做作業時反覆被糾正。

像上述那個初中女學生,她做作業進度慢就有部分這樣因素,背後的心理根源之一是她的媽媽總是反覆糾正她的錯誤,不能看到她寫作業時有一絲錯誤或瑕疵。

而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是指孩子很可能在學業上曾受到過度誇獎,被誇獎時感到非常興奮、高興,所以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希望不斷得到讚揚,不能接受批評和失敗。

在以上兩方面心理根源的影響下,孩子做作業、做題時幾乎戰戰兢兢,一來因為以前有創傷,怕有絲毫差錯會再次受到批評;二來希望達到完美,獲得老師家長的表揚,維持自己的優秀成績和美好形象。

如果嚴重的話,孩子甚至可能有強迫型人格、或強迫型人格改變,在生活學習的很多方面都有追求完美、謹小慎微的表現,甚至可能達到了強迫症的診斷標準。

如果按照我們的系統化心理干預思路,我們會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修復以上的心理創傷和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令學生對寫作業情緒恢復平靜。

然後再利用深度催眠下條件反射重建技術(CRRDH),引導他們建立關於寫作業時的積極情緒,掌握學習技巧,塑造高效的學習狀態。

這樣的速度很快,我們曾經干預過的患者阿亮,是一名寫作業拖拉“重度患者”,經過了4次干預後,他的速度明顯提升,寫作業的時間從3個小時縮短到半小時,自己有時間玩了,母親也解放了。

TAG: 作業孩子做作業父母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