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四時神藥”的茯苓,究竟神在哪裡?

草堂歸來背煙雲,黃綬垂腰可奈何。

因汝華陽尋藥物,碧松之下茯苓多。

李商隱的這首詩為我們道出了茯苓的出生之謎。

被譽為“四時神藥”的茯苓,究竟神在哪裡?

正如詩中所描述的那樣,茯苓寄生於松樹的根上,為一種真菌,藥用部位為乾燥菌核。早在西漢的《淮南子》中,已經有

“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絲”

的記載。

曾經有研究者把能夠蒐集到的中醫方劑做過統計,結果發現,歷代的中醫方子裡,用的最多的一味中藥就是茯苓。

茯苓性味平和,藥食兩用,把茯苓加工成粉末,可以做成茯苓糕、茯苓餛飩、茯苓餅等,都是很有名的地方小食。

被譽為“四時神藥”的茯苓,究竟神在哪裡?

我們常講,松柏延年,松樹四季常青,本來就可以聚四時之氣,而且松子、松仁都是很好的安神藥物。

茯苓寄生在松樹上得松樹的收斂之氣,松木四季不老,

因此茯苓也可以四季常生,從而成就自己的物性,這也是茯苓被稱為“四季神藥”的原因之一。

被譽為“四時神藥”的茯苓,究竟神在哪裡?

據說,藥農尋找茯苓有個經驗:下雨過後,地面都很溼潤,但是有茯苓的地方往往會比較乾燥也不容易長草。

為什麼?

據說,松樹之所以能夠抵禦寒冷,四季常青,那是因為松樹體內的陽氣足。

松樹的樹幹被砍伐後,陽氣失去上行的去路,鬱阻在根部。這團陽氣會大量吸收附近的陰氣、陰津。

所以有茯苓的樹樁周圍乾燥得快,甚至不長草。

被譽為“四時神藥”的茯苓,究竟神在哪裡?

茯苓為利水滲溼的要藥

。舉凡水腫、小便不利、身重難以轉側者,皆可用其下行滲利之性加以調治。

仔細觀察茯苓也可以發現,自然中的茯苓都是粉質的,並且非常細膩,分子小密度細,這種物性,吸水能力很強。

人體生命活動離不開水,但是如果體內的水氾濫,陽氣就出不來,人就容易得病,這時候,茯苓就可以把人體多餘、不需要的、亂竄之水吸走,改變人體水的迴圈。

中醫很多時候都是在治水,把水道調好了,對於人來說也就通透自在了。

被譽為“四時神藥”的茯苓,究竟神在哪裡?

在古代的文獻中,“茯”字可以沒有草字頭,直接寫作“潛伏”的“伏”,“苓”寫作靈活的靈,因為古人認為松是很有靈氣的,松樹死亡後這個松的靈氣就伏結於根部,所以稱為伏靈。

因此茯苓還有寧心安神的作用,可治療心神不寧

一般表現為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狀。

對於心神不寧者,茯苓虛實都適用,可以和補心氣、養心血的藥共用以治療虛證,而對於實證,比如說瘀血鬱阻、痰濁、痰溼、痰飲等侵擾心神,茯苓也可以用,因為其本身不影響祛邪。

被譽為“四時神藥”的茯苓,究竟神在哪裡?

紅樓夢第六十回講茯苓霜“用人乳和著,每日早起吃一盅,最補人的”,這裡用到的就是茯苓的另一個功效——健脾。

茯苓伏藏土中而生,稟土氣至厚,故能培補脾土,健脾益氣。

相比起白朮、蒼朮等藥味來說,茯苓健脾的作用不強,但茯苓又是治療脾虛證的一個很常用的輔助藥,為什麼呢?

被譽為“四時神藥”的茯苓,究竟神在哪裡?

因為,脾主運化,脾虛往往就是運化無力,運化無力就容易生溼,也就是說脾虛的同時往往有溼濁內生,這個時候既要補虛,又要消除已經停留的溼濁,茯苓就是比較適合的輔助藥味,可以用來配合諸如人參、山藥、黃芪、黨參等補脾氣的藥。

名方簡介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裡常用茯苓治水不歸位引起的病症。

比如

五苓散

,豬苓、澤瀉、白朮、桂枝、加上茯苓。治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

還有,“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五苓散皆可治之。

被譽為“四時神藥”的茯苓,究竟神在哪裡?

苓桂術甘湯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張仲景用其治療兩方面的病證。一方面是《傷寒論》所說的“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

另一方面是《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篇》中所說的“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這兩方面病證都是人體水液代謝失常,氣不化水,水停於內為患所致。同時這個方子對於暈車的症狀也有很好的效果。

被譽為“四時神藥”的茯苓,究竟神在哪裡?

推薦粥譜

茯苓薏米粥

材料:茯苓15克,薏米50克

製法:可打成粉入粥

功效:具有清熱祛溼健脾養胃的功效,針對很多人日常沒有感冒,卻老覺得咳嗽有痰,還有就是風溼性關節炎的患者,都可以用來調節體內的水溼。

被譽為“四時神藥”的茯苓,究竟神在哪裡?

TAG: 茯苓松樹陽氣健脾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