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湖南”背後,別忘記他們

本文轉自:半月談

用“雙低”菜籽油做一道辣椒炒肉和剁椒魚頭,配上一份雜交水稻米飯,一餐簡簡單單的湖南飯就準備好了。享用完美食後,來幾瓣柑橘,品一杯黑茶,生活好不愜意。這是普通湖南人生活中再日常不過的場景。

事實上,這些許多人日常的湖南味道背後,飽含著湖南八大“院士天團”在科技上幾十年如一日的拼搏與創新。他們就是“油菜院士”官春雲、“辣椒院士”鄒學校、“養豬院士”印遇龍、“魚院士”劉少軍、“茶葉院士”劉仲華、“食品工程院士”單楊、“雜草防控院士”柏連陽和“木竹院士”吳義強。

“舌尖上的湖南”背後,別忘記他們

這些“舌尖上的院士”是怎樣煉成的?未來又將為人們帶來哪些舌尖上的驚喜?6月23號晚在湖南衛視、芒果TV播出的《湖南好有味》——中國糧·湖南飯特別節目帶你一起探求這桌“湖南味道”背後的秘密。

從“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

被譽為湘菜的“靈魂”,辣椒炒肉是湖南人餐桌上最家常的一道菜。隨著湘菜走出湖南、飄香世界,辣椒炒肉也正逐漸被世界各地、不同口味的人們所接受。這道普普通通的湘菜本味不斷創新、“走紅”的背後,離不開“辣椒院士”鄒學校和“養豬院士”印遇龍的努力。

湖南人無辣不歡,但要讓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其他人都接受辣椒、領略辣椒的魅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研究辣椒30餘年,鄒學校院士與團隊共育成辣椒新品種165個,收集和儲存國內外辣椒種質資源4000多份,建成了我國最大的辣椒種質資源庫。

“舌尖上的湖南”背後,別忘記他們

從左至右:主持人梁田 主持人汪涵 “養豬院士”印遇龍 “辣椒院士”鄒學校 “魚院士”劉少軍

這些不同的辣椒品種,適應不同飲食習慣的人,讓想吃辣又怕辣的人們也能享受辣椒、感受辣文化。“我這一輩子的科研,就是在一個小小的辣椒上,不停地選育新品種,滿足農民的需求,滿足市場的需求。”鄒學校說。

做好辣椒炒肉,豬肉的質量是關鍵。要想吃到營養健康的豬肉,首先就要把豬養好。圍繞“如何養好一頭豬”這件事,“養豬院士”印遇龍花了40年。如今,印院士和他的團隊已經創立我國第一個禽畜健康養殖研究中心,所研究出的高效環保安全豬飼料生產技術已在全國100多家大型企業應用,為人們能吃到低脂肪、低膽固醇的優質豬肉保駕護航。

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從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辣椒炒肉見證了這些年來人們對飲食需求的飛躍變化。在今天,人們對飲食的追求更加側重於健康化與個性化,而這些不斷增加的新需求,也促使農業科研人創新生產技術,提高食品質量,用科技的力量將更豐富優質的食物送上百姓餐桌:

“魚院士”劉少軍與父親劉筠院士帶領團隊研製出湘雲鯽2號、雜交翹嘴魴等多個品種,讓更多肉質鮮美的魚進入千家萬戶;“茶葉院士”劉仲華創新黑茶加工理論體系,創制了20多種方便型、功能型、時尚型黑茶新產品,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飲茶需求;“油菜院士”官春雲選育的優質“雙低”油菜品種和高油酸油菜品種,讓現代家庭的用油更加健康……

“舌尖上的湖南”背後,別忘記他們

“魚院士” 劉少軍

湖南的“院士天團”,在包攬國人餐桌的同時,也切實提高了人們在飲食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讓人們對未來的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新期待。

科技助力,讓農民錢袋子鼓起來

倉廩實,天下安。確保糧食安全,守護大國糧倉,關鍵之一是要讓農民安心,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保護好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八位院士多年來在農業科技方面的研究與探索,不僅推動更多地道的湖南風味走出湖南,更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財富密碼,讓農民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

住二層小洋樓、全自動供水供料除臭、配備健康飲食……湖南寧鄉花豬養殖大戶曾青華為了養好豬,專門打造了“五星級豬圈”。曾青華介紹,要想養好豬,就是要讓豬吃得好、住得好,在印遇龍院士和團隊的指導下,他開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生豬養殖,還讓寧鄉花豬吃上了印院士量身定製的“秘方飼料”,生豬質量大為提升。“我們今年預計出欄10萬頭生豬,感謝印院士和他的團隊!”曾青華說。

科技助力,小水果也能變身幸福果、致富果。湖南作為全國有名的水果之鄉,如何利用好豐富的果樹資源,提升水果保鮮技術,延長水果加工產業鏈,幫助農民增收,是必須要思考的重要命題。

“舌尖上的湖南”背後,別忘記他們

左邊是“食品工程院士” 單楊;右邊是“木竹院士” 吳義強

“食品工程院士”單楊多年來深耕果蔬深加工領域,創新開發柑橘加工原料綠色貯藏技術,讓柑橘的鮮銷期得以有效延長。柑橘加工產業技術員楊麗說,有了單院士的速凍柑橘保鮮技術,每年可以向果農收購3萬噸柑橘,無論是果農還是食品加工企業,在經濟效益上均實現雙贏。

“若要稻長好,黃秧落地先除草。”除草控草與糧食生產、糧食安全息息相關。“雜草防控院士”柏連陽專業研究除草30餘年,研發了系列多靶標除草劑,幫助稻田免受雜草危害,農民經濟損失也得以減少。

糧食全身都是寶,秸稈也能變“黃金”,“木竹院士”吳義強長期從事木竹秸稈資源利用研究工作,他研發的秸稈無機人造板製造技術,讓農戶蔡明遠去年的防火秸稈板產值超過億元;喝茶能養生,種茶能致富,從傳統農茶到大健康產業,農戶周宇在“茶葉院士”劉仲華的研發支援下,打造出“長沙綠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辣椒院士”鄒學校培育的樟樹港辣椒,直接助力湖南嶽陽樟樹鎮收入突破四個億……科技力量在農業領域的強力注入,讓農民的飯碗端得更穩,也托起了他們美好的明天。

“湖南飯”上新,一直在路上

無論是在品種培育領域還是產業加工方面,一代代農業科研人將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傾注於廣袤的農田和大地上,豐收就是對他們奮鬥和努力最好的註腳。

面對廣闊的農業產業藍海,院士們前行的腳步仍不停歇:在《湖南好有味》——中國糧湖南飯特別節目上,幾位院士也向大眾推介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印遇龍院士的茶香豬、鄒學校院士的龍福椒、柏連陽院士的“三好米”、單楊院士的冷藏鎖鮮臍橙……“湖南飯”不斷上新,幫助糧食產業發展更有保障。

“舌尖上的湖南”背後,別忘記他們

“雜草防控院士” 柏連陽

打造“中國糧湖南飯”金名片,在進一步發揮在湘院士作用、提高湖南農產品品質的同時,也要注重利用湖南農產品優勢和湘菜優勢,實施品牌提升計劃,利用網際網路積極進行營銷推廣,提升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切實把糧食品牌建設轉化為經濟效益。此外,應著力打造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在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做優做香湖南飯,端牢端穩中國糧。農業科研人攻堅克難,最佳化湖南飯品種;產業帶頭人和農民辛勤耕耘,擦亮湖南飯的品牌。湖南衛視和芒果TV此次將鏡頭對準這些百姓餐桌背後默默奉獻的人,讓人們瞭解新農人取得“豐收”成績單的辛勤與不易,展示了媒體的擔當作為。從2020年的《出手吧,兄弟》扶貧大直播,到2021年的特別節目《稻花香裡說豐年》,再到今晚的《湖南好有味》,湖南廣電始終情繫土地,聚焦農業,關注鄉村。

“舌尖上的湖南”背後,別忘記他們

以農業現代化挑起農民豐收的糧倉,守護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端牢“中國飯碗”,為糧食安全貢獻湖南力量。“湖南飯”上新,將一直在路上。

TAG: 院士湖南辣椒印遇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