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華」“一戶一粽”:品廣西橫縣大粽的“古早”味道

中新社南寧6月5日電 題:“一戶一粽”:品廣西橫縣大粽的“古早”味道

中新社記者 林浩

與常見小巧玲瓏的粽子不同,一個廣西橫縣大粽切開後足夠一家5口人食用。

8張碩大的新鮮粽葉、1斤經蜜汁浸泡的糯米,配上250克肥瘦相間的醃製五花肉和250克去皮綠豆,以及少許板栗和臘味……這是重達3斤的橫縣大粽的標配。

端午節之際,中新社記者走訪“中國大粽美食之鄉”廣西橫州市(原橫縣),家家戶戶粽味飄香。

「尋味中華」“一戶一粽”:品廣西橫縣大粽的“古早”味道

圖為5月26日,包粽師傅展示製作完成的橫縣大粽。 中新社記者 林浩 攝

據橫州市文化館副館長農明鋼介紹,當地先民認為吃大粽寓意團圓美好,家人們一起開啟大粽分享,是一種幸福。這一習俗自唐末宋初逐漸傳開,每逢重大節日和喜慶時刻,一些大戶人家甚至動用上百斤香糯包粽子,以示家大業大,人脈眾廣。

橫縣大粽的選料和製作手法極考究。大粽外層選用細糯米;粽心是由米酒、姜蔥等醃製一到兩天的新鮮五花肉;寬大的粽葉要先煮沸、洗淨,再將大粽包成金字塔狀,用芭蕉繩捆好。煲粽時,先用猛火煮至水沸騰,再慢火煮7至8小時,方可出鍋。

“第一天的‘開鑊粽’最好吃,粽子一出鍋,整個房子都瀰漫著糯米和粽葉香氣。”農明鋼說,橫州人一般白天包粽,晚上煲粽,次日一早即可品嚐到剛出鍋的“開鑊粽”。

橫縣大粽還可煎著吃。煮能保留大粽的清香,煎則香味濃郁,十分爽口。

如今,橫縣大粽製作技藝已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知名度越來越高,吸引眾多海內外遊客慕名購買品嚐。

「尋味中華」“一戶一粽”:品廣西橫縣大粽的“古早”味道

圖為5月26日,包粽師傅製作橫縣大粽。 中新社記者 林浩 攝

在廣西橫縣金秋食品有限公司,洗粽葉、醃肉、包裹、蒸煮、殺菌、包裝等各環節都有專人負責。總經理陸壹告訴記者,該公司大粽日產量超3萬個。

廣西金姐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禤永明稱,為適應市場輕食化趨勢,生產廠家在秉承傳統制作工藝基礎上,開發出不同規格、方便攜帶的“瘦身版”大粽,口味也從綠豆豬肉拓展到豬腳排骨、香甜板栗、海鮮、桂花、茉莉花等多種選擇,經過高溫殺菌等工藝,粽子的保質期能延長到一年。

作為特色伴手禮,橫縣大粽也跟隨華僑華人走出國門,香飄四海。

泰國廣西總商會副會長劉漢政告訴記者,泰國的粽子個頭小如雞蛋,自己始終忘不了橫縣大粽肥而不膩的口感,時常託親朋好友從家鄉帶幾個大粽到泰國,與身邊人分享解饞。

“泰國人很少見這麼大的粽子,我煎起來給他們吃後都紛紛點贊,有的人還問我包的方法,想學會自己做。”劉漢政說。

“粽子是食品界的‘活化石’,中華文化的歷史沉澱之一,橫縣大粽是廣西傳統飲食文化的代表作。”廣西烹飪餐飲行業協會會長曾大文說,近些年,透過參加國際美食大賽、交流活動等,橫縣大粽愈發受到海外關注與歡迎。

「尋味中華」“一戶一粽”:品廣西橫縣大粽的“古早”味道

圖為5月26日,包粽師傅將醃製五花肉放入大粽內。 中新社記者 林浩 攝

2019年在緬甸仰光中國文化中心舉行的廣西非遺展覽展示活動中,當地民眾排起長隊品嚐大粽的美味,不少人還與參展商互留聯絡方式,尋求進一步合作。

而在廣西,橫州市正透過申報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等方式,對橫縣大粽製作技藝進行保護。一些公司還向中小學生開放粽子生產車間、開設粽子課堂,讓大粽的魅力與傳統制作技藝代代相傳。(完)

TAG: 橫縣粽子廣西中新社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