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承認自己的錯誤,也要維護自己的感受?

不喜歡承認錯誤,這是心理學上合理化行為的需要,也是減少失調代價和收益的過程,對於人們適應社會環境,還有人際關係的壓力是有幫助的。

心理學家費斯廷格有個研究,叫認知失調理論,人們所表現出的行為威脅到他們的自尊時,這種失調會讓人感到不快。比如抽菸,很多人都會抽。如果你是吸菸者,你一定會經歷過這樣的認知失調,吸菸有害健康,但是不抽菸我又感覺不舒服,別人說我我也覺得難受。那麼你要怎麼樣降低這種失調呢?

你會開始戒菸,這樣你的行為就符合你的認知了,你會把吸菸有害健康的行為跟戒菸的舉動聯絡在一起,也符合邏輯。

然而這並不容易,很多人戒菸最終失敗了。原因是什麼呢?他們會合理化自己抽菸的行為。例如前兩天我看了CCTV的記錄報道,有個記者採訪一個老人,她活了103歲,人家在採訪的時候邊抽菸邊接受採訪,這不是說明抽菸沒事嘛。

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承認自己的錯誤,也要維護自己的感受?

如果真的抽菸有害健康,為什麼她抽菸抽這麼厲害,還能活103歲呢?這樣的話,我戒菸又有什麼意義?

綜合這些資訊,很多人覺得戒菸沒必要,無所謂,繼續吸菸危害也不大,也能夠讓他們放鬆,緩解了緊張的壓力,這種另一種程度上也提高了他們的心理抗壓能力和健康水平。

當然,看到這你肯定也知道,這屬於“倖存者偏差”的狀態,這些合理化的理由特別幼稚,這正是為什麼有些人不喜歡承認錯誤的根本原因,也是問題的核心。大部分人會認為自己是理性的個體,既然理性,說明個體是對的,要維護自己的自尊。一旦有人反駁自己,說自己的不是,自尊心就受到影響了,覺得不舒服,那麼就要採取一定程度的心理防禦機制來進行對抗。

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承認自己的錯誤,也要維護自己的感受?

我很厲害,沒有那麼差,你說我這麼差,你憑什麼對我指手畫腳地評論,有什麼資格敢說我?

在降低不適的過程中,人們會不斷說服自己是正確的,這樣才會舒服,短時間看起來好像讓自己獲利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最後其實都走向了非理性的行為和適應不良。

再舉個例子。

在人際關係的交往中,你總是和朋友關係破裂,從小到大都這樣,你一直很困惑,找不到問題的原因。有人跟你說是你性格不好、太敏感和自卑造成的,人比較偏執,總是把別人想得太壞,讓別人不適,所以關係不好。

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承認自己的錯誤,也要維護自己的感受?

這話是對的,確實是你的心理問題,但是你不會聽,忠言逆耳你聽不進去。

相反有個人給你灌雞湯,跟你說嗯,這不是你的錯,是別人的問題,別人對你太壞了,他們對你不好,欺負了你,你要是遠離他們,就不會有這樣的遭遇。你聽了,覺得他說得很對,會覺得這人太棒了,說的話符合自己的內心需求。

你接納了後者的話,摒棄前者對你的忠言。可是你和朋友關係的破裂,能夠改善嗎?過一陣子,你依舊和朋友關係不佳,不管過多久你還是老樣子,沒有任何變化,內心依然痛苦。

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到最後的結果也只有一種:你依然痛苦,繼續會犯錯誤,失調的想法會一輩子困擾你,你用合理化的方式去迴避自己的問題,人永遠得不到成長。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沒法成長的根本原因,看似表面上沒問題,實則內心毫無改變之意,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終其一生也很難幸福。

TAG: 抽菸戒菸合理化自己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