蚶、螺、牡蠣、蟶、蛤、蠔……8000年前有一幫寧波人 吃過的海鮮可能比你知道的海鮮還多!

都市快報訊

蚶、螺、牡蠣、蟶、蛤、蠔……成千上萬筐吃剩的海鮮貝殼,搬也搬不完。

獼猴桃、橡子、麻櫟果、桃核……他們吃完海鮮又吃水果。

這樣的人類“盛宴”場景,其實早在8000多年前的寧紹平原上就出現過。

今天上午,浙江省文物局與餘姚市人民政府召開新聞釋出會,公佈了一項最新重大考古成就:井頭山遺址。

井頭山遺址的發現,將寧紹平原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迄今8000多年前。它還是曾震驚中國考古史的河姆渡文明的“爺爺輩”。

專家評價說,這裡是中國沿海最早的“海岸家園”。

8000多年的史前古村落

為什麼有大量神秘的海洋貝類?

關於中國人吃海鮮,史料記載有幾千年的歷史。

據考證,早在周朝時期,中國沿海居民就有吃海鮮的習俗。

比如《周禮》記載,“共祭祀之好羞”。東漢經學家鄭玄考證說,“薦羞之物謂四時所膳食……若青州之蟹胥。”

青州,是《尚書》中記載的古九州之一,靠近渤海的一片區域,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

那麼,中國人吃海鮮還會更早嗎?

井頭山遺址的發現,今天揭破了這個謎題:早在8000多年前,浙江人就有吃海鮮的實證。

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井頭山南麓,東距田螺山遺址1。5公里,距離浩淼的東海三十多公里之遙。

遺址的發現,很機緣巧合。

2013年冬,寧波餘姚一家公司在土建地質鑽探土樣中,採集到碎陶片、殘骨器、動物遺骸等。

其中大量蚶、牡蠣、螺等海產貝殼,最為引人注目。

經初步考古勘探確認,這是一處埋藏很深、時代較早的史前文化遺址。

井頭山遺址的考古領隊,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孫國平。他說,大量的海產貝類,為浙江史前考古前所未見,是一處全新的文化堆積。

2019年9月至今,孫國平率隊進行了考古鑽探調查。

遺址呈南北向橢圓形分佈,總面積約上萬平方米,文化層埋藏深度5到10米左右,年代初步分析,距今8000多年前。

出土遺物中海產貝類,數量之多令人震撼。

蚶、螺、牡蠣、蟶、蛤、蠔……還有膠結著牡蠣殼的粗礫石塊。讓考古現場的人們,用塑膠框一筐筐人工搬運的話,數量多達成千上萬框。

這個遠古時期的村落,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海洋貝類?

孫國平認為,大部分的貝類,是先民們在食用後丟棄的。

當年的海洋,並不像現在這麼遠。井頭山的這座史前村落,就坐落在海灣中。

海洋貝類資源豐富,捕撈方便,營養也好,成為井頭山先民的“美味”。

這裡的人,可以說是在中國沿海最早吃海鮮的人。

令人驚奇的是,8000多年前的先民還懂得“變廢為寶”:一些吃剩的貝類,表面平滑的,還被加工成了工具,用來做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

吃海鮮也吃水果

他們的生活雖艱辛也多彩

今天,我們沿著杭甬高速出行,向東望去。

如果時光流轉,你會看到完全不同的震撼景象:在8000多年前,極目望去,到處是蔚藍色的海灣。

孫國平說,當年的寧紹平原,到處是灘塗和海灣。

而井頭山遺址,給我們出重現了中國沿海最早的“海岸家園”。

考古現場出土了大量的人工製品,除了海鮮貝類,還有有陶器、石器、骨器、木器、貝器、編織物等。

當年的先民也富有聰明才智,他們把石頭打磨成石器,有斧、錘、錛等,發現的數量有30多件。

今天的人們,還發現了很多植物種子和果核。

這些果核,有獼猴桃、橡子、桃核和麻櫟果。

在8000多年前,這裡的先民的生活,有茹毛飲血的艱辛,也有豐富多彩:除了享用貝類海鮮,水果也是必不可少。

在一大堆的動物骨頭裡,人們發現了一位先民的殘骸:那是幾塊殘缺的人類肢骨。

他(她)靜靜躺在那裡,渡過了8000多年的時光。

孫國平說,這位先民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科學鑑定。

他們是河姆渡文明的“爺爺輩”

從時間上算,這座史前村落,還是河姆渡文明的“爺爺輩”。

據介紹,井頭山遺址的文化層鑽孔樣品,先後送到北京大學碳14實驗室、日本東京大學實驗室、美國BETA實驗室等國內外多家科研機構,進行碳十四年代測定。

目前,共有20多個數據顯示:井頭山遺址文化層最久遠的時間,達到8300多年。

這個時間,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左右。

河姆渡文化,在長江流域乃至整個南中國地區均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1973年河姆渡遺址的發現,確立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文明搖籃的嶄新史觀。

孫國平認為,而井頭山遺址,算是河姆渡文明的“爺爺輩”,既一脈相承,又各有精彩。

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

孫國平認為,這是寧紹平原史前考古年代學上的一個重大突破,“穿越中國18000多公里的海岸線,把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史前文化起源,擴充套件到8000多年前的時空。”

“我的故鄉淵源之深之遠,無法想象了”

今天下午,寧波籍著名作家、文化學者馮驥才發微信給市文聯原巡視員、寧波大學兼職教授、文化研究學者周靜書,對井頭山遺址作出如此評價。

這位長期關注文化遺產保護的學者言猶未盡,感慨道:它的意義是“複合式生產模式”鮮明的體現,是漁獵文明向農耕文明過渡充份的見證;河姆渡則是進入了農耕文明最早的見證。這兩個遺址連在一起,可以看到中華文明史跨出的偉大的一步。恰恰都是在寧波。真為家鄉文明淵遠流長而驕傲!”

TAG: 井頭8000遺址孫國平史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