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擋提質 新一輪新型城鎮化開啟

當前,中國新型城鎮化仍處於發展機遇期。進入新發展階段,城鎮化建設的基礎條件和任務要求發生重大變化,新一輪新型城鎮化應如何展開?

《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為了進一步提升我國城鎮化發展質量,明確主要目標任務和發展方向,《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已透過相關部門審批並下發至地方。這是繼2014年我國出臺首個新型城鎮化規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後,面向2035年的新一輪新型城鎮化頂層設計。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城鎮化取得重大進展,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大幅提升,有力支撐了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截至2021年底,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提升至64。72%。

有關人士表示,我國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要實現城鎮化,這在人類歷史上沒有先例,複雜程度可想而知。“也正是源於此,上一輪快速城鎮化過程中,我國城市發展暴露出一些應予以重視的問題。例如,部分超大特大城市功能過度集中,中心城區人口過度集聚,小城市及縣城集聚產業和人口不足,部分城市建設忽視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貪大求洋。”

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歷史階段,城鎮化程序面臨增速換擋。上述人士表示,我國農業和非農產業勞動生產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城鎮化動力依然強勁,農民進城仍是大趨勢。但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週期,人口總量和結構或發生變化,進城務工人員規模將趨於下降,城鎮化將從快速發展後期轉向平臺發展期。

“由於發展基礎和條件的改變,我國城鎮化戰略必須作出調整,此次《規劃》便是對這個重要歷史階段給予明確指引。”上述人士透露,根據目前城鎮化率已近65%的現狀,我國城鎮化率階段性新目標稍有調整。同時,對於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程序也給出了時間表。

根據《規劃》,新型城鎮化建設要“立足基本國情、遵循客觀規律、因勢利導、順勢而為”。要將“新發展理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到城鎮化全過程,切實轉變城市發展方式,讓創新成為城市發展主動力。”同時,樹立全週期管理意識,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框定總量,限定容量,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質量,著力增強城市發展的持續性、宜居性。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新一輪新型城鎮化發展將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透過推動城市集約緊湊發展和綠色低碳轉型,全面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對此,剛剛批覆的《“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也作了相關表述。

“兩輪新型城鎮化發力點的變化,可以看到背後政策導向的變化。”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在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22春季論壇上表示,新一輪規劃的一個新亮點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並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強調“城鄉融合”,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進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

縣域作為就地城鎮化的載體作用正在不斷顯現。以農業人口大省河南省為例,根據河南省官方資料顯示,縣級城市(縣城)吸納城鎮人口比重上升較為明顯,2010年-2020年縣級城市(縣城)新增城鎮常住人口年均增長率接近5%,高於市轄區的城鎮人口年均增速。從城鎮化率增長速度比較看,縣級市、縣城2010年-2020年城鎮化年均增長率均明顯高於市轄區。縣級城市已逐步成為新型城鎮化的主要承載單元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落戶的主陣地。

國泰君安分析師方奕表示,我國城鎮化發展進入成熟階段,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成為新特徵,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構建“雙迴圈”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縣城的上下銜接功能和對城鎮化的帶動作用愈發凸顯。縣城是我國城鎮體系重要一環,加碼縣城投資既有必要又有潛力。

方奕表示,城鎮化是我國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進一步提升城鎮化水平,有利於更多農民透過轉移就業提高收入,從而使城鎮消費群體不斷擴大、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消費潛力不斷釋放。同時,也會帶來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住宅建設等方面的投資需求。

換擋提質 新一輪新型城鎮化開啟

TAG: 城鎮化新型發展我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