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半導體更重要的競賽,中國已領先,西方陷困境,老百姓日子慘

比半導體更重要的競賽,中國已領先,西方陷困境,老百姓日子慘

文 | 華商韜略 吳蘇

正在回答公眾冬季用電問題,承諾一定不會讓英國無電可用,誰知道,話音剛落,恰好停電了,現場瞬間陷入一片黑暗。

這是今年9月,英國一場能源聽證會上演的尷尬一幕。更“尷尬”的,是無數歐洲民眾,今年油價和電價持續高漲,他們面臨因欠費而停氣停電的困境,有的國家甚至出現管道斷氣“倒流”的情況。

歐洲天然氣瘋狂到什麼地步?過去六個月,價格從每兆瓦時18歐元,飆升到超過117歐元,狂漲5倍之多,被形容為“火箭速度”。

比半導體更重要的競賽,中國已領先,西方陷困境,老百姓日子慘

歐洲天然氣之所以如此緊缺,《世界石油》網站刊文指出,“是由於風能和太陽能的間隙性及儲能不足、對石油天然氣等傳統化石能源的投資下降造成的”。

換句話說,在可再生能源領域,歐洲步子邁得太大,大幅減少煤炭等能源發電,以至於釀成“苦果”。

英國正是其中的典型,2020年,英國可再生能源的發電佔比達到43%,並計劃到2024年完全淘汰煤電。

一邊大幅砍掉煤電等電力,一邊卻沒有真正解決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穩定性問題,只能“靠天吃飯”,風速慢了,光照量低了,電力危機便接踵而至。為了填補“缺口”,天然氣被加速使用,但這也加劇了天然氣資源的短缺和價格躍升。

比半導體更重要的競賽,中國已領先,西方陷困境,老百姓日子慘

當歐洲陷入能源危機無法自拔之時,對照中國,不難看出,中國並沒有發生類似的能源危機。對此,你可能會反問,九月底十月初那一段時間,中國不是有十多個省份出現拉閘限電的情況嗎?

不少省份確實曾拉閘限電,但很快得到解決。這是因為,國家相關部門迅速公佈一系列措施,包括“依法依規釋放煤炭先進產能,有序增加煤炭進口”、仍然對民生電價嚴格管理但民生以外的價格可以有所浮動等。

歐洲可再生能源未立先破,社會大環境更被環保“鎖死”,正因如此,即使天然氣爆漲,也幾乎沒有人敢站出來,重啟煤電等傳統電力。相比之下,中國多管齊下,要務實得多,避免了短期的能源震盪演變成能源危機。

事實上,中國能源“多管齊下”的能量,超出很多人的想象。不說中國“富煤”,對天然氣和石油的掌控就令人眼前一亮。

要知道,世界上天然氣儲量最多的國家依次是俄羅斯、伊lang、卡達、土庫曼和美國,但中國經過這些年,特別是近十年的努力,躍居世界第六位。

而在原油方面,2019年“七年行動計劃”出爐後,油氣發展成為國家議題,中國原油產量已連續增長三年。

比半導體更重要的競賽,中國已領先,西方陷困境,老百姓日子慘

資料顯示,2019年我國原油產量增長1。0%至1。91億噸,2020年增長2%至1。95億噸,產出增長得以提速。到2021年,國內生產企業繼續響應國家油氣上量的號召,加大油氣勘探及生產力度,結果,前九個月中國原油產量就達到約1。5萬噸,較去年同期增長2。5%,全年產量有望達到2億噸。

除了掌控煤炭、天然氣、石油等傳統能源,構築能源安全“底座”,中國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也取得顯著成效。

據媒體報道,中國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分別連續16年、11年、6年和3年穩居全球第一。

比半導體更重要的競賽,中國已領先,西方陷困境,老百姓日子慘

結果是,2019年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15。3%,比2012年提高了5。6個百分點;2019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8。1%,“扭轉了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更關鍵的是,中國沒有止步於傳統能源,而是竭力引領能源領域的創新。

二十多年來,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多條戰線上“下注”,透過在發電、傳電、用電等各個環節投入總計不下萬億,催生出多個領先全球的新能源產業,形成“光伏+特高壓+新能源汽車”的強強產業組合。

具體來說,從光伏領域看,中國高純晶矽產量位居全球第一,電池、元件產量佔全球七成以上,全球光伏元件排名前十的企業,中國拿下7個席位,而在電力輸送領域,中國成為世界唯一全面掌握特高壓輸電技術的國家。

比半導體更重要的競賽,中國已領先,西方陷困境,老百姓日子慘

與此同時,中國新能源汽車製造和銷售規模連續6年位居世界第一,能充分承接相關電力資源。

中國獨特的“光伏+特高壓+新能源汽車”產業組合,讓新能源形成閉環,真正實現自我“造血”,還能不斷正向加強。

本質而言,這是一場矽能源取代碳能源的能源革命,正如分析人士所指出的:“對中國而言,這是一場比半導體更重要的軍備競賽”。

強勢掌控傳統能源,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建立“光伏+特高壓+新能源汽車”能源大三角,這就是中國能源格局強大且穩固的“真相”。

回過頭看,歐洲未立先破,只顧一點,陷入能源危機,乃是必然!

參考資料:

1。《歐洲能源革命走上不歸路了嗎?》,華商韜略

2。《能源謀變》,瞭望

3。《“電荒”陣痛裡的中國能源大變局》,鈦禾產業觀察

4。《“碳中和”背後的中國能源大三角》,遠川研究所

TAG: 能源中國天然氣再生能源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