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基金是見好就收還是傻傻持有更好?

作者:懶人養基來源:雪球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絡作者獲得授權。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我們都聽過“忘記密碼”長期持有、完全“躺平”創造的神話,但好像都是個例。

其實,長期持有收益率更好也有資料支撐。我在《基金深度回測:用資料告訴你買基金賺錢的終極正確方式》一文中,對買入持有不動和每年更換基金自2013年以來的80組資料超過800只基金所作的回測表明,持有不動的收益率顯著優於每年更換基金;在《基金公司三個權益基金組合趣味測評》一文中,測評了三個基金組合,其中,兩個組合從成立時持倉不動的收益率也顯著優於多次調倉。

如果是均衡風格的主動基金或者總體均衡的基金組合,“折騰”大機率帶來負收益,從長期收益最佳角度,大機率是躺平不動、長期傻傻持有更好。

但是,不用說我們普通投資者幾乎都做不到買入基金後就持有長期不動,連專業機構的投顧產品和基金組合也做不到持有不動,而總是要適時調倉。

當然機構投資者也有機構的難處,如果不調倉,處在上漲通道還好說,要是處在下降通道或者震盪行情,想以不變應萬變、無為而治,客戶是萬萬不答應的。極端的投資者連指數基金經理都要“懟”,足以可見,機構投資者除了應對市場,還得應對客戶,因而機構投資者想要“躺平”絕無可能。

說到底,再理智的投資者也要求“心安”,主觀上總是希望能夠適時“動一動”,擔心躺平不動會被市場拋下。

從這個角度看,長期持有不動的收益只是一種看得到或者想得到的理論收益,說個並不那麼恰當的比喻,就像天上的星星,不是我們想摘就能摘下來的。

隔在我們投資者和這個理論收益之間、幾乎不可逾越的鴻溝,是人性

:漲的時候貪婪,跌的時候恐懼,從大賺到大虧則是大喜大悲和後悔不迭。透過提高我們的認知,不斷進行心理建設,也許可以一定程度上減輕這種貪婪、恐懼和後悔,但卻不能完全克服或祛除。

長期持有不動最大的考驗是過山車。一輪大的過山車坐下來,我們大部分人一定會繳械投降,輕則割肉不玩,倉位過重甚至加了槓桿的可能導致抑鬱乃至輕生。

也就是說,長期傻傻持有不動、完全躺平,一是我們普通投資者不容易辦到;即使能辦到,可能要以犧牲一定的身心健康為代價,而這可能是我們普通投資者不能承受之重。

如果因為投資導致每天茶飯不思、神經兮兮的,還真不是我們想要的。投資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那個看著更誘人的資料。

所以,

不考驗人性,見好就收、適時止盈,然後擇機重新開始投資應該是我們普通投資者更好的選擇。

而“懶人養基”式的止盈,即收穫“金基”下的“金蛋”,達到年化收益率20%後只止盈利潤部分,並將止盈出來的利潤轉入債基;在達到一定的股債比例後(比如股債均配或股六債四),就可以大體“躺平”,之後每年進行一次股債動態再平衡就可以了。

靠一定程度的見好就收和犧牲一定的收益率,實際上也可以做到對部分權益基金的長期持有。

TAG: 躺平持有基金長期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