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行業的“鬼故事”——信達峰與信中和

前兩天,中國信託業協會發布了社會責任報告,在報告中提到

2020年末,信託從業人員22671人,從業人數相比於2019年底小幅上漲,而行業從業者也繼續維持著高素質。

至於報告中提到的“支援實體經濟”和“支援綠色經濟”,本也不是大家關注的重點,不提也罷。

報告剛一發出來,就引發了信託行業的亢奮,大概是今年和信託有關的“壞訊息”太多了,大家都需要“沖沖喜”,自然也分享得格外賣力。

就在朋友圈歌舞昇平的時候,信託的L總突然悠悠地說道

“這會不會是信託從業達峰”?

“碳達峰碳中和”因為前一段時間的拉閘限電而廣受關注,但把這個概念和眼下的信託行業聯絡在一起,強烈的“違和感”就撲面而來,朋友圈剛營造出來的安靜祥和就被這突如其來的鬼故事給沖淡了。

離開信託行業的時間有幾個月了,還會有人問我怎麼看這個行業的發展?這依然是一道“送命題”,老樣子,講幾個小故事吧。

01

信託的SPV屬性不會被動搖?

兩週前,一位專注家族信託的信託從業者找到我,想聊聊這個行業未來的方向,從家族信託是應該做渠道還是做直營更好,再到信託公司直銷算不算渠道,聊得不亦樂乎。

在臨走的時候,他特別篤定的告訴我,家族信託業務雖然現在不太賺錢,但這塊業務可能是信託公司無可取代的核心業務。

信託行業的“鬼故事”——信達峰與信中和

我暗暗嘆了一口氣,反問道:“你看現在CTA做得風生水起,但有人會在意背後的期貨公司是誰麼?”

自己確實不太瞭解期貨行業,臨時抱佛腳,上網查了一下,截止2020年底,永安期貨盈利6。59億元,可謂是一枝獨秀,而排名第九的期貨公司,盈利已然低於1億元了。。。

我們總是習慣於把一些人或事情成功的關鍵歸結於“特殊紅利”,比如提到銀行,就會說他可以低成本“吸存”;提到券商,就會提到IPO的排他;提到信託,也自然就想到“SPV的角色不可取代”。

但我們卻總是忽略,銀行有龐大的線下網路,券商有一隻兼具專業和關係的投行團隊,他們在享受制度紅利同時打磨出來了真本事和硬能力,但信託行業現在有什麼呢?

“只會做通道、地產和政府平臺的業務團隊”和“依賴於剛性兌付才能完成銷售的財富團隊”?

能躺著賺錢固然是好事,但這並不妨礙在躺倒的同時,培養一些有價值的能力,當需要站起來賺錢的時候,我也能一樣賺錢。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在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即便這個行業的太陽已經緩緩落入西方的地平線,在這最後一絲餘暉下,依然有改變的可能,就看你要不要做了。

02

向前看,不要向後看

A是某信託公司財富中心的理財經理,幾個月前突然問我:“你看我們公司最近挺亂的,全是標品信託,固收產品(非標)都沒有了,我去J信託好不好,他家現在非標額度還挺富裕的!”

坦率說,聽罷我有點蒙圈。非標轉標的大趨勢都已經這麼明顯了,咱不說擁抱大時代吧,最不濟也應該在非標機構裡摸索標品的銷售邏輯呀!

但偏偏有些人,總是想回到老路上,回到那條能夠給自己營造“安全感”的溫暖小窩,殊不知那只是風雨飄搖下自己一廂情願的幻想罷了。

信託行業的“鬼故事”——信達峰與信中和

沒有人能夠和時代做對抗

,我不行,你也一樣不行。

“五十步笑百步”的意思不是說“逃跑百步”的人回到“逃跑五十步”的位置就算成功的,逃跑一步便都是失敗。

真正的變革是勇敢直面時代的挑戰,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有更多勝算。

B是一位信託業務部門負責人,過去風生水起的他,也在考慮轉型的問題,最近找我聊轉型的問題,“我看理財子和私行都不錯,如果能搞個部門負責人就好了!”

先不說,大機構內部的坑位多半都被自己人佔滿了。就說非標轉標的潮流下,標品機構(基金、券商和理財子)眼中信託從業者的價值有多低,信託從業者自己心裡沒數麼?一個行將沒落的行業,又能給未來的朝陽行業帶來什麼呢?

C是我的另一個朋友,之前是一家央企信託業務部門的副總,聽聞他最近離職去了一家公募基金做機構銷售,不知道有沒有“Title”,但我卻非常佩服他的果決,找一個自己還算熟悉的崗位先“轉”起來,重新來過。

“患得患失”是人之常情,這種心態在你剛剛送別過去的輝煌時,展現得尤為突出,但問題是,歷史在向前走,我們的生活也在向前走,如果只有你停了下來,不是很奇怪麼?

再說了,“過去”又不能當飯吃。

03

渡盡劫波兄弟在

上週同兩位創業的師兄一起吃飯,這兩位大神一位專注財富管理、一位精研FINTECH,能力和視野俱是一流。

不可避免的是,他們兩位在過去幾年的工作中都要和非標打交道,而看清大勢的他倆,也在不停地尋找著新的方向,這三年過下來,奔波而操勞。

幸運的是,一番辛苦後,他倆都明確了未來的主戰場,在標品市場中都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定位。

吃飯的時候,相比於過去,這兩位明顯少了焦慮,而多了幾分意氣風發。但作為旁觀者,在言談舉止中,我又察覺到了不一樣的氣氛。

“幸虧當時那些非標專案都沒有過會!”

“那會兒為了XX系統一口氣跑了40家信託公司,都快絕望了!”

顯然,這些對過去辛苦的陳述背後,流露出暗自慶幸;推杯換盞之際,魯迅先生那句“渡盡劫波兄弟在”躍然紙上。

總有人問我要不要離開信託?這種話被問多了,我也有點煩。但我特別能理解的是,這種猶豫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本是人之常情,並非這個行業的特例。

人生沒有對錯,只有選擇,選擇本來就不容易。

但我想表達的是,就像我這兩位師兄一樣,離開非標可能意味著重新開始、意味著更加辛苦的勞作,但卻多了一分踏實,而每一個“壞訊息”都能讓他們更加篤定於自己的選擇。

酒過三巡,一位師兄接了一個電話,電話那頭是他的一位前同事在訴苦。

那位前同事去年去了一家財富公司,不到幾個月賣了幾個億金交所產品,但前期銷售的地產專案轟然違約,公司老闆還催促大家繼續賣。

這位前同事徹底慌了,

只是關心“如果我把佣金都退

了,是不是就沒事了?”

“正確而艱難”的選擇會不會讓自己更舒服?

04

我在行業裡沒有對手了!

在“三道紅線”面前,房地產行業舉步維艱,與之相關的是房地產金融(銀行、信託、私募基金)也遭到了無差別打擊。大一些的機構還在抗,而小一點的機構開始退出這個市場了。

前幾天聽說某私募基金非常自信地稱自己“在行業內沒有對手”了,以我有限的瞭解看,這話應該是沒錯的,

但這種“無敵”未免來得有些落寞,你的對手沒有輸給你,而只是輸給了大勢,勝者又能有多開心呢?

從另一個角度看,當行業監管這輪“飽和式攻擊”徹底把行業震動的時候,留下的只是滿目瘡痍,誰是老大還很重要麼?

還有人說,你看最近房地產的政策有所鬆動,這會不會是房地產金融的新機會?

他一定不知道,在信託行業有句故老相傳的話“凡是監管鼓勵的業務,都是…”

信託行業的“鬼故事”——信達峰與信中和

有個段子講“三個人一起坐電梯。一個人原地小跑,一個人拼命做俯臥撐,一個人發瘋式地用頭撞牆,最後他們都到了十樓。旁人問你們是如何到十樓的?一個說是跑上來的,另一個說是做俯臥撐上來的,最後一個說吹噓用頭撞牆上來的。”

現在我們都知道了,這個電梯就是行業的β,當β夠大的時候,α為負,也能做出成績,但當β開始消失的時候,α再大也沒用。

05

寫在最後,十年前的信託不是這個樣子

我也認同很多圈內人的觀點,

即便監管收縮得很厲害,也並不意味著信託行業沒有發展空間。

信託在全權委託、家族信託、慈善等領域依然有他獨特的優勢,如果能夠深耕下去,並做好財富管理,還是會有不錯的作為。

但我想提示的是,現在的信託行業已經不比十年前了,十年前我從銀行初入中信信託,感覺信託雖然不大,卻處處透著一往無前的勇氣,

在那個年代的信託人眼中,沒有什麼是不能透過信託來嘗試的。

各種五花八門的上會專案背後是信託人的自信,而一開幾個小時就細節反覆討論的專案評審,又是信託人嚴謹紮實風格的體現。

而現在呢,如同前文吐槽的那樣,地產、通道和政府平臺,信託的三板斧還是老樣子。在許多公司的眼中,已經走完這輪週期的消費金融都還能算是創新專案,出去談標品則屢屢被忽悠。

在這信託行業高速發展的十年光陰裡,信託人磨去了鋒利的爪牙,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了升官發財,但當信託行業需要再次上路的時候,還有幾個人有當年的銳氣和勇力,繼續去開疆拓土呢?

有人抱怨“賣標品,客戶不買賬”,你可曾知道,十年前在許多高淨值客戶眼中信託和非法集資沒什麼差別。

什麼剛性兌付?十年前的信託人能做好這個行業,建立其“剛性兌付”的信仰,靠的不是祖上蔭下的福祉,而是一個個具體紮實的工作。

回到一開始L總所開的玩笑,信託行業在未來會不會“信達峰、信中和”,甚至是拉“信”限“非”?

這個問題我回答不了,要問監管,更要問信託人自己。

答案就在你的手中。

TAG: 信託行業非標標品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