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大字陰符經》技法解讀(三)

褚遂良《大字陰符經》技法解讀(三)

欲飛先蹴,欲揚還抑

大字《陰符經》雖偽而名揚,後學者皆知而爭求,概在其學褚而不逾。褚書之同,其骨盡同,褚書之變,其形再變。褚書之法藏,其示以明,褚書之神飛,其載以歸。褚書之筆墨勁,其益為瘦,褚書之轉折剛,其愈為駐。楊逃禪稱其“千變萬化,妙理無窮”(《跋〈陰符經〉》)。楊氏書畫亦自成一家,以微妙出新為特徵。雖雪梅無形,多少烘染,趣同褚書。

傳褚河南墨跡,有大字《陰符經》與《倪寬贊》,且單字大小接近(四公分左右)。《倪寬贊》與前說蓮池刻文,同有聳肩凝神、緊張稍過之狀,身瘦而語遲疑。則凝神難等於精神,消瘦未同於清癯。故曰褚書筋骨之要在字法之中虛外合,血肉之要在筆意之大同時新,其精神之要,在筆力之起止轉折。力不僅要飽滿,更要堪為任使。蔡氏所載“用筆如畫沙印泥”(《法書考》),午亭曰“如錐畫沙”(《臨池管見》),則錐便是其力。若草枝筆桿,均不能形象。又好比學褚骨先要盤得散坐跏趺,身鯁而直、氣沉而定,非要做出時時提氣握拳之狀,便似街巷尋事,不是山中問卦;學褚肉須毫無脂肪,餐露飲瓊,全做精純,如稍有體肥汗重,便只能望嘆鶴遊卻難相伴;而褚神之要則在遠注旁引,百步之射是為神,驚弓之術是為妙,如若寫出近旁推搡,便是一團混鬧、幾處懊惱。由上文並此可知,不管刻石或仿作,氣力實為學書之關鍵。氣有動靜、可為方圓,以變化出常新;力有剛柔、分施遠近,以收藏為克諧。此處或即全文之目。這氣力《封神榜》裡寫的形象,多少次風火砂石斗的人困馬乏,最後是清涼一收,天地平和。

褚遂良《大字陰符經》技法解讀(三)

《倪寬贊》區域性

褚遂良《大字陰符經》技法解讀(三)

大字《陰符經》區域性

褚遂良《大字陰符經》技法解讀(三)

大字《陰符經》區域性

看《倪寬贊》中“上方欲用文武”“漢之得人於茲為盛”,與大字《陰符經》中“君子得之窮人得之”,“用師萬倍。心生於物”等處,“方”與“萬”、“用”與“用”,骨骼幾乎一致,區別在《倪》帖於“力”處多有猶疑,於“度”處未做盡情。用力時,但有猶豫遲緩,則關節就好似著了冬日棉袍,松暖而安逸;若能毫無拖帶,則如抖落飛雪之蒼松。再看此四字掠筆,“萬”字最似河南,只因在掠中有轉折。觀河南書,無論早年作或是恬淡古樸者,掠磔之末與橫豎之始,必做轉折。此種便如飛鳥擊空,先有頓蹴以蓄力。此時若如篆隸般直書下去,則是落葉一片,或再沾些雨雪風霜,更難飄逸。做此轉折需勁而巧,好比凌波起舞亦可搖動江水;蓬瀛霧起,則有笛聲吹破,几案春升,則是冷香先襲。這般力度,這般舞蹈,才是褚字所著意處、發揚處。再看“漢之得人”與“君子窮人得之”幾字,“得”字同上,除《倪》帖略頎長外,結構無二(貝部下兩橫長短為行筆習慣)。細看人旁與貝部起筆,大字《陰符經》每筆必折返再行,以此做婉麗之姿;加之返後疾行如風雷,整字之剛遒立生。如猛獸將搏,必先縮身環視,然後行以莫測,直取其要。此約即轉折之兩種。再看兩帖之“人、之”,《陰符經》中縮身與發動為同個走向,《倪寬贊》此處略茫然,由此知大字《陰符經》所以能幾代真跡。

褚遂良《大字陰符經》技法解讀(三)

故此,轉折是褚書風神發動之處,其力其度要精疾恰當,其身其意則要專致如一。再如“心生於物”與“得人於茲為盛”中各點畫之狀態。單“於”字,不消說,一個神采奕奕,淺蘊蘭亭,一個肥身薄袖,再生遲疑。其點,大字帖中左飛右逐,起落未定,轉折舞動以製造出意韻不歇;《倪寬》帖中人撥珠簾,圓潤一行,至其下“為”字四點中,又是圓潤三顆。此時再來看大字帖“心”字三點,與其前“源”字、其後“烈”字,或以弧線佇列加顧盼姿態,或再顧起舞或彎隊追風,總不叫觀者眼目休息。故知轉折亦有筆畫之內,與點線綜合兩種。褚書氣、力、度合成一處,將轉折在字內行外造無數化身,步移景換,自是妙趣萬千。此一新而百新,與大令之外拓理同。褚字流美,若長川中暗藏巨石,因此而回旋跌宕,是有節律有抑揚。如川流空闊便是奔騰,衝而未淡,壯而不宛。並不可因其虛淡空靈,就以昏茫茫、懶洋洋,賊忒忒、意滿滿等做出嬌柔姿態。要首重內功,多開智慧。智慧者,靜默而威嚴,如同賢聖。

褚遂良《大字陰符經》技法解讀(三)

故而,學習褚書要有不凡心、脫俗志、巧妙行,然後以沉靜包裹,內裡萬千湧動,只待專心者發現。不凡心來自大方之家,思緒端方且圓融。脫俗志乃是天資積學,一雙法眼洞悉五色,若元章亦如是。巧妙行則是奇勝之術,須合乎天地春秋之道、懷虛載厚之德。總曰學力未至,學褚難成。故務要以學養為先。

文章節選自《榮寶齋書譜·褚遂良·大字陰符經》

TAG: 陰符褚書轉折大字倪寬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