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複雜現象的一些研究心得

對於複雜現象的一些研究心得

文|滄海一土狗

編輯 | 小 華

稽核 | 浦電路交

稽核 | 浦電路交易員

對於一個新的現象,我們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歸納法。我們會在不同的現象或事物中尋找共性,找到它們的最大公約數——共有的本質的東西,最好,形成一個極簡模型。

這是一套最常用的認知方法,有一個很泛泛的叫法——本質主義(或還原主義),該理論認為所有表面上變化的自然現象都可以歸入到若干類別中。每一個類別都有其自己明確的特徵(本質)。這種本質是恆定不變的,而且與所有其他的本質截然不同。

本質主義深刻地影響了各種自然學科,也順帶影響了有很大雄心的傳統經濟學。面對極其複雜的經濟現象,經濟學家抽象出供需曲線來解釋現象,而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背後都是符合某種本質的參與者。

以需求曲線為例,其背後是兩個核心假設:

1、代表性人類;

2、代表性人類的行動規律——效用函式;

這種解釋方法的核心,跟“水分子解釋水的化學性質”的套路一致:

1、每個水分子都一樣;

2、水分子具備某種化學性質;

隨著物理學和化學在眾多現象的解釋中大獲成功,本質主義深入人心。對於任何現象,我們都有一種天然傾向:去尋找其背後的那種具備同樣性質的分子——共性的結晶。

因此,我們的視角往往是一種設計者視角,我們想設計一種微觀個體,它們所具備的性質恰好能解釋宏觀現象。於是,經濟學家設計了理性人。

類似於理性人這樣的“抽象物”並不是一個孤例,這樣的解釋實踐很普遍。下面是一則來自生物學的案例:

在有脊柱的動物中,有一種特別的細胞系統,它能把外來的分子、細菌、病毒,乃至別人的面板,與個體自身的分子區分開來。這種識別是由一組稱為抗體的蛋白質來執行的。抗體有一些特別的部位,可以和其他分子部分匹配,其方式幾乎就像點心模子和一定形狀的點心相匹配一樣。

最神奇的是,實際上任何外來的分子或者抗原侵入身體,都會引起一種與之相匹配的抗體產生,這對以後的免疫防禦至關重要。

科學家們很好奇這些抗體是怎麼來的。他們最初的思路也是本質主義的,既然抗原像點心,那麼,免疫系統根據抗原做點心模子不就行了嗎?所以,他們做了一種“指令式”的理論:抗體環繞著抗原的形狀摺疊,並且恰當地把這樣形成的摺疊保持下來。

可是,後來人們發現,這種理論是錯誤的。

生物學家傑拉爾德-埃德爾曼(1972年諾獎)發現,抗體的基因透過突變和重組過程不斷地變化,結果導致細胞表面能附著外來抗原的抗體蛋白形態各異。免疫系統內有數不清的淋巴球,每個淋巴球表面都有某種抗體,當外來抗原附著到某些具有匹配形狀的抗體細胞時,這些細胞就會得到分裂複製那種抗體的訊號。結果就是,產生大量“特定的”抗體抗體迅速俘獲和抑制這些抗原從而產生免疫。

也就是說,免疫系統裡的點心模子不是臨時做的,而是有大量的形形色色的點心模子,外來抗原的到來,恰好把其對應的點心模子篩選出來,之後就是點心模子的大量複製。

其實,這是兩種十分不同的思路。

前者假設解決問題的方案本來不存在,需要重新構造一個方案;後者假設解決問題的答案本來就存在,藏在雜亂無章中。

對於複雜現象的一些研究心得

埃德爾曼發現抗原-抗體相互匹配機制的案例告訴我們,從本質主義出發尋找共性,會有一個天然的盲點——忽視了以多樣性為基礎的解釋機制。

這個世界並不是空無一物,而是塞滿了東西。

選擇主義是一種很不同的解釋機制。該理論認為,一個問題有很多種解決方式,解決問題的方案本身就存在,堆在雜亂的工具箱裡,具體的問題會把對應的方案給篩出來。

這種解釋機制必然依賴於事物的多樣性,它需要假設解決方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種多樣的,否則,篩選和搜尋將缺乏具體的物件。

那麼,為什麼我們不容易從物理學和化學中發現選擇主義,反倒是容易從生物學領域發現呢?這是因為研究物件複雜程度的不同。水分子屬於簡單事物,細胞則屬於複雜事物。

對於複雜現象的一些研究心得

一個水分子只有3個原子,結構相對單一;但一個人體細胞卻包含了無數個原子,結構極其複雜。正因為人體細胞成分複雜,所以,人體細胞本身也會構成一個個分化的種群——每個個體都屬於某一種群,但每個個體都不一樣。

成分複雜性的增加,必然導致冗餘——替代方案的增加,一個比較好的例子是基因編碼,DNA中每三個鹼基對應一種構成蛋白的氨基酸。鹼基有4種,因此有64種可能的三鹼基組合。然而,氨基酸只有20種,所以,每個氨基酸平均有3種編碼方式。如果把氨基酸合成蛋白質,冗餘程度將進一步增加。蛋白質再到細胞,複雜性會達到一個不可想象的層次。但是,水分子只有一種模式。

水分子只能和水分子一樣;但細胞可以形成種群,每個細胞都相似,但每一個細胞都不一樣。

水分子和人體細胞的複雜尺度差異如此之大,二者所適應的底層邏輯也不。在複雜事物之上必然誕生新的邏輯,基於選擇主義的解釋機制就是一種新的解釋機制。

在這裡我們需要格外注意的是,本質主義和選擇主義不是對立的。在一個複雜現象的研究中,我們往往既要用前者,也要用後者。也就是說,我們既要去考慮個體的共性,也要去考慮到個體的多樣性。

關於這一點,經濟學可以提供一個例子,邊際效用遞減的確是一個有用的抽象,反映了個體之間的共性。基於這種共性,我們可以得到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

對於複雜現象的一些研究心得

事實上,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也不一定非得假設每個個體邊際效用遞減,還可以簡單假設每個個體不一樣(多樣性),然後,從大到小往下排序就好。

也就是說,假設每個人只能買一個,只要個體的支付意願有巨大的差異性,我們也能得到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

運用篩子的比喻,我們可以得到以下類似廢話的規律:如果用一張篩子篩選一堆石塊,比篩子孔洞小的石子會落到篩子的下方,反之,則留在篩子的上方;如果擴大篩孔的大小,那麼,更少的石塊會留在篩子的上方。

對於複雜現象的一些研究心得

不難發現,用選擇主義為基礎做出來的需求曲線和用本質主義做出來的需求曲線十分相似,但它有完全不一樣的底層邏輯和側重點——多樣性。

以選擇主義為基礎的需求曲線,更關注個體的差異性,個體的差異性越大麴線越陡峭,個體的差異性越小曲線越平坦。

以選擇主義為基礎的需求曲線把每個個體當成一個個不可分割的量子,一個個體要麼在篩子上面,要麼在篩子下面,不會在量上做文章。就像抗體和抗原的例子所展示的,一個點心和一個點心模子要麼能匹配,要麼不能匹配,不存在匹配0。5這種連續情形。

然而,以本質主義為基礎的需求曲線,關注點在每個個體連續變化的需求,把希望寄託在分析個體的偏好上,他們意圖做還原,把每個人的效用函式開啟,但這樣做的代價是可能會陷入到無限遞迴的麻煩裡。

在現實當中,共性的成分有之,多樣性的成分有之,我們不能把兩者對立起來,陷入一種片面化的誤區。

對於一個複雜現象,我們首先要問一個最關鍵的問題:主要矛盾到底是什麼,是基於共性,還是基於多樣性?譬如,在房價問題的分析中,我們需要把多樣性作為主要矛盾,畢竟房價的問題表現出以下特徵:

1、房價的上漲是結構性的,有的地方上漲,有的地方下跌;

2、房子更接近於量子式商品;

3、財富的差異性是顯著大於收入的差異性的;

4、初始財富的多寡影響貸款能力;

對於複雜現象的一些研究心得

如果個體的多樣性問題是主要矛盾,那麼,我們會得出很不一樣的結論:財富基尼係數的擴大推動高階住宅的上漲,高階住宅的上漲又反過來推動財富基尼係數的擴大。

問題出在需求端的多樣性,而不是需求端的共性,更不是是供給端。

擴大土地供給(往往是城市周邊的供地)往往會使房地產市場走馬太效應,高階的繼續上漲,剛需的繼續下跌。(這個推論很反直覺)推出房地產稅則會進一步強化馬太效應。

這種情況會跟今年上半年的股市很相似,整個經濟景氣度下滑,會使得少數景氣板塊的估值不斷提升,不景氣板塊的估值不斷下滑,把馬太效應走到極致。直到整個經濟的景氣度出現反轉,市場才有可能走均值迴歸。(相關邏輯可以參照:《從賽道投資到價值投資》一文)

從上文房地產市場的分析中,不難發現,如果我們把視角僅僅放在共性上,我們將忽視了主要矛盾,得出一些錯誤的結論。

綜上所述,越是對於複雜事物,我們越要保持一種警惕,在總結共性的基礎上,還不要忘記多樣性和差異性。多樣性和差異性也能提供一條獨立的解釋來源,在某些情況下,相應機制是最主要的機制。

以上是我的一些淺見,最後再分享幾句話:

1、對於複雜事物,冗餘是好的;

2、複雜事物並不是憑空來的,它有一個長期的發展歷史,背後必然有龐大的種群支撐;

3、我們這個世界已經演化很久了,連人類這種智慧體都出現了,並不是空無一物的時候了,所以,要注意分析問題的起點。

TAG: 個體抗體主義多樣性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