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訊息匯】2021.2.10 星期三

目錄

一、2021年度信託監管工作會議召開 繼續壓降規模成重要任務

二、綠色信託多樣化漸成氣候

三、節前熱度降低 集合信託發行規模“遇冷”

四、學者:我國慈善信託的數量、規模等都遠遠不夠,發展亟待提速

五、別再“閉眼買”!信託吸引力走低 高淨值人群開啟多元化配置

2021年度信託監管工作會議召開 繼續壓降規模成重要任務

近日,2021年度信託監管工作會議召開。業內人士透露,銀保監會及各地銀保監局有關監管人士、信託公司主要負責人、中國信登及中國信託業協會相關人員均參加了此次會議。據悉,監管人士在會議上表示,2021年將繼續壓降信託通道業務規模及違規融資類業務規模。

去年上半年,銀保監會下發了《關於信託公司風險資產處置相關工作的通知》,要求信託公司加大表內外風險資產的處置和化解工作,同時要求信託公司壓降違法違規嚴重、投向不合規的融資類信託業務。

從行業資料來看,融資類信託、通道業務規模壓降效果明顯。中國信託業協會發布的《2020年三季度末信託公司主要業務資料》顯示,截至去年三季度末,信託行業管理信託資產規模同比下降5。16%,季末餘額較上季末繼續壓縮,去“通道化”顯著,融資類信託餘額較二季度末減少4966。43億元,是去年該類信託首次出現下降。

綠色信託多樣化漸成氣候

近日,百瑞信託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釋出《綠色金融業務模式及對信託的借鑑》(以下簡稱《借鑑》)。《借鑑》表示,信託公司可將綠色信託作為業務創新的關鍵,將綠色信託作為重要的潛在增量業務。有行業專家表示,信託公司應持續開拓綠色信託多元化業務佈局,並從戰略高度認識綠色信託,推動行業快速發展。

多家信託公司積極探索

《借鑑》指出,信託公司開展業務可以橫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實業產業,既可以開展融資類、投資類業務,也可以開展事務管理類業務。信託公司可探索開展綠色信託貸款、綠色資產證券化、綠色證券投資信託、綠色股權投資信託、碳資產交易信託、碳資產託管服務信託、綠色公益慈善信託等各類業務。

據《中國銀行保險報》瞭解,近年來,有多家信託公司積極在綠色信託方面進行探索與嘗試,取得了一定效果。

其中,建信信託積極開展綠色產業佈局。如在新能源發電板塊,建信信託作為資本投資方與國內風電領域龍頭企業共同完成多個優質風力發電專案的投資;在管道燃氣板塊,建信信託與國內龍頭上市公司成立燃氣專項基金,陸續投資支援了多地燃氣公司。在與產業資本合作方面,建信信託支援綠色產業發展。2018年,建信信託作為有限合夥人(LP)參與中美綠色環保基金。該基金主要投向“新型城市化”相關的綠色低碳產業:智慧節能建築、智慧交通、綠色智慧能源、綠色智慧環保及其他戰略產業。

中融信託也把支援新能源行業發展作為公司提供金融服務的重要領域。2016年,中融信託就透過子公司設立有限合夥基金,投資於廣東某氫能科技有限公司股權,支援其新型清潔能源產業發展。基金最終幫助標的企業完成專案的實施與投產,並在自主研發方面實現了重大技術突破。2019年,該基金完成投資週期,最終透過份額轉讓實現退出,在助力清潔能源企業取得重大發展的同時,也為投資人獲得了較高的投資回報。

中航信託則在多年實踐的基礎上,專門成立綠色信託事業部,持續深化“綠色產業+金融生態圈”發展路徑,與綠色產業領域的優秀民營企業緊密合作。發揮信託工具優勢,透過“債權+股權”等組合拳,實現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的協同發展。2019年1月,中航信託透過成立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以投貸聯動的方式支援諾客環境發展,打造工業危廢一站式處置平臺。其中,股權投資金額5000萬元,用於A輪增資諾客環境,估值5。5億元;信託貸款授信規模1。5億元,已投放1億元,用於諾客環境江油國大專案、烏海賽馬專案、遼陽富山專案等水泥窯協同危廢處置專案建設。專案於2020年6月作為綠色信託板塊唯一的優秀案例入選江西銀保監局綠色金融白皮書。

在綠色產業領域,由平安信託作為發行載體管理機構的“新蘇環保產業集團有限公司2020年度第一期綠色資產支援票據信託”,規模4。89億元,該資產支援票據是工業汙水收費收益權質押的綠色ABN,該產品的成立也將為平安信託從金融業務切入到支援綠色產業發展,響應構建綠色信貸政策體系的號召,提供參考性意義。截至2020年底,平安信託投向綠色產業業務共15筆,存續規模超過100億元;投向環保產業業務共20筆,存續規模130億元。

越來越多的信託公司發力綠色信託,並嘗試運用投貸聯動、基金化等不同的金融工具,推動綠色環保產業的發展。

根據中國信託業協會發布的資料顯示,在綠色信託資產規模方面,2019年綠色信託存續資產規模為3354。6億元,同比增長152。94%,新增綠色信託資產規模為1383。52億元;綠色信託存續專案數量為832個,同比增長101。45%,新增綠色信託專案313個。

從戰略高度重視綠色信託

2021年中國銀保監會工作會議部署了2021年重點工作任務,其中提出“積極發展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信託”。

清華大學法學院法律與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邢成對《中國銀行保險報》表示,信託公司應繼續開拓綠色信託多元化業務佈局,並從戰略高度認識綠色信託,推動行業快速發展。

“綠色信託有助於信託業積極適應市場變化,是踐行‘脫虛入實’的重要途徑;對於豐富信託產品種類、拓寬信託業務的展業渠道更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當前,許多信託公司已經充分認識到,開展綠色信託業務是助力公司可持續發展、社會民生改善、國家環境與氣候戰略實施的重要舉措。”中航信託首席研究員袁田對《中國銀行保險報》表示。

相關行業研究指出,信託公司應當從戰略高度認識,並推進綠色信託,提高信託從業人員的綠色信託認知水平,以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創新綠色信託業務模式,提升自身服務能力,防範環境和社會風險,助力信託公司和信託行業的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服務人民群眾美好生活。

袁田認為,綠色信託已經成為了信託公司轉型方向之一。信託公司作為主營信託業務的金融機構,履行受信義務,為受益人利益最大化服務是受託人提供受託服務的本職。綠色信託與受託人的忠實審慎義務是客觀一致的。為恪守受託人義務,信託公司應主動提升綠色信託業務拓展能力,實現社會價值與企業價值的可持續增長。

興業信託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將繼續發揮集團以及公司自身在客戶、渠道、資金、品牌等方面的優勢,把綠色金融作為踐行初心使命、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主戰場,綜合運用股權投資、債權融資、慈善信託、服務信託等多種服務手段,支援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

“信託公司可聯合監管部門、環保部門、金融同業、綠色環保企業等相關機構,共同建立綠色金融資訊共享平臺,充分利用大資料及數字化優勢,破除資訊壁壘,避免資訊不對稱,有效加強金融企業對環境風險的監測、識別和控制,促進綠色產業與金融機構以及社會大眾的有效對接。同時,平臺的建立將有利於傳遞先進信託公司綠色信託實踐案例,推廣可複製經驗,促進各家信託公司相互交流借鑑,推動整個行業綠色信託的迅速發展。”邢成表示。

節前熱度降低 集合信託發行規模“遇冷”

2021年以來,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小幅回暖,集合信託發行市場再次遭遇“寒流”。2月9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據普益標準最新監測資料顯示,1月30日-2月5日,共有47家信託公司發行285款集合信託產品,發行數量環比減少40款,降幅為12。31%。而就在今年1月初-1月中旬,集合信託成立規模才剛剛經歷過一波小幅度的增長。分析人士認為,春節將至,集合信託產品發行放緩是正常情況,後續市場還是保持平穩為主,今年總體規模預計繼續穩中略降。

在1月30日-2月5日發行的285款發行的產品中,有223款產品公佈了募集規模,平均計劃募集規模為2。07億元,環比增加0。23億元,增幅為12。55%;發行的信託產品總計劃募集規模為461。75億元,環比減少38。96億元,降幅為7。78%。從期限上看,285款新發行的產品中,有275款公佈了期限,平均期限為26。01個月,環比增加2。30個月,增幅為9。72%。

資金運用領域方面,房地產領域產品發行了89款,排名第一,工商企業領域產品發行了29款,基礎產業領域產品發行了64款,金融機構領域產品發行了77款,其他領域產品發行了1款,證券市場領域產品發行了25款。

從資金運用方式上看,貸款運用類產品發行了46款,股權投資類產品發行了42款,權益運用類產品發行了160款,證券投資類產品發行了25款,組合運用類產品發行了12款,債權投資類和其他類產品沒有發行。

普益標準研究員程陽介紹稱,1月30日-2月5日新發行的產品在資金運用方式上,依舊以貸款類和權益投資類為主,貸款類產品數量減少10只,股權投資類產品數量減少4只,權益投資類產品數量減少3只,證券投資類產品數量減少1只,組合投資類產品數量減少21只,其他投資類產品數量減少1只,債權投資類產品數量沒有變化。

翻看今年以來的表現,集合信託成立規模在1月2日-15日兩週的時間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分別發行283款、292款集合信託產品,增長幅度為26。34%、3。18%。

但1月中下旬,集合信託發行出現波動,1月16日-22日當週共有44家信託公司發行285款集合信託產品,發行數量環比減少7款,降幅為2。40%。1月23日-29日共有43家信託公司發行325款集合信託產品,發行數量環比增加40款。增幅為14。04%。

對近期集合信託產品發行再度放緩的原因,金樂函式分析師廖鶴凱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分析認為,春節臨近,集合信託產品發行放緩是正常情況。2020年過年在1月,2021年過年在2月,受農曆新年時間變化的影響,都會出現放緩,後續市場還是保持平穩為主,今年總體規模預計還是繼續穩中略降。

學者:我國慈善信託的數量、規模等都遠遠不夠,發展亟待提速

2月8日,《中國社會報》刊發了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鄧國勝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後朱紹明聯合撰寫的文章《我國慈善信託的發展亟待提速》。

文章指出,自2016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施行以來,我國慈善信託得到了一定發展。但是,相比於已經有數十年甚至數百年慈善信託發展歷史的英、美、日等國家,我國慈善信託無論是數量、型別,還是規模,都遠遠不夠,“調動更多社會力量和資源參與慈善信託仍然任重道遠。”

文章指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相關政策法規配套不完善,慈善信託發展面臨眾多掣肘。譬如,“迄今為止,我國有關慈善信託的優惠政策少,激勵不足,特別是設立慈善信託的稅收優惠政策一直未得到落實。”

在作者看來,與傳統的直接捐贈相比,基金會和慈善信託日益成為更有效的現代慈善機制,也是發達國家富人群體廣泛採用的慈善方式。與設立基金會相比,慈善信託的設立相對簡便,門檻低、設立形式更靈活、管理成本低、財產所具備的獨立性更加明顯。與向基金會捐款相比,信託委託人的慈善意志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障與體現。此外,慈善信託具有財產隔離功能,可以保證信託財產的存續以及慈善目的的最終實現。

“可以說,慈善信託的發展可能是我國未來慈善事業和第三次分配實現重大突破的關鍵之一。”文章指出,但要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從制度層面不斷完善。

首先,加大慈善法宣傳力度,特別是普及慈善信託方面的相關知識,讓更多的人瞭解慈善信託,認識到慈善信託的優勢與作用。

其次,儘快制定具體、可操作的慈善信託稅收優惠辦法和實施細節。慈善法規定慈善信託實行備案制,但沒有明確規定按照相關規定在民政部門備案的慈善信託能否享受稅收優惠。鑑於具體的稅收優惠政策需要財政部門出具具體意見,並且最終需要稅務部門的執行,建議相關部門積極借鑑有關公益性捐贈稅收優惠的管理經驗,儘快制定慈善信託稅收優惠的可操作性政策。例如,當前慈善信託受託人既沒有辦法取得稅前扣除資格,也沒有辦法開具公益性票據,即使是慈善組織作為受託人,也不能在設立慈善信託時給委託人開具公益性捐贈票據。因此,對於慈善信託委託人如何獲得公益性票據等問題,有關部門需要儘快制定具體辦法。

最後,積極鼓勵對慈善信託的運作模式進行制度創新。建議修改《慈善信託管理辦法》,擴大慈善受託人範圍,改變慈善信託產品單一的局面,以調動更多社會力量和資源參與慈善信託。例如,引入國外公眾信託、公共機構信託、利益分成信託等不同的信託模式和種類,並將其法定化和制度化,為慈善信託的管理與處分提供更明確的選擇與依據。同時,鼓勵和促進家族慈善信託、非現金資產慈善信託等受家族和超高淨值人群青睞的信託模式的建立,以解決單筆慈善信託規模過小的問題。透過制度創新,最終使慈善信託不僅成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視窗,更加成為推動和實現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工具。

別再“閉眼買”!信託吸引力走低 高淨值人群開啟多元化配置

“閉眼買信託”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2021年在信託行業經歷鉅變的同時,信託投資者的理念也發生著明顯的變化。

至2021年,王芳(化名)買信託產品已經超過十年了。十年來,她經歷過信託收益率超過12%的高光時刻,也經歷過信託踩雷後的後悔不已。回過頭來看,信託十年的投資不僅給她帶來了高額的回報,也促使她在投資時開始依據一些專業指標謹慎挑選。

2月4日,王芳對記者表示,儘管2018年以來,不少信託產品頻出風險,她持有的幾隻違約的產品目前也正在處置程序中,但是信託仍然因省心、高收益等優點讓她繼續堅守投資。

不過她直言,2020年以來,信託收益率持續下行,部分產品甚至跌破6%年化收益率,收益吸引力正在降低。她的總投資規模在1000萬元左右,到期了繼續滾動投資信託產品。與此同時,她開始逐步加大一些權益類產品的配置,例如在公募基金、股票市場領域加大配置,降低了原先在信託產品上的投資比例。

北方一位信託理財師也對記者表示,2020年以來,伴隨著信託收益率下降,行業整體“非標轉標”的同時,部分信託投資者開始主動尋找一些固收替代產品,加大對權益市場的投資。

而且,這位理財師觀察到,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是,當下高淨值客戶在配置信託產品時對於金融市場中多元化理財產品配置增強,分散化投資理念亦有所增強。比如,客戶要求不僅配置信託產品,還希望在權益市場等領域佈局。這對於信託公司的主動管理能力要求相應增加了。2020年以來,信託公司也在不斷轉型發展,適應監管政策與投資者的變化。

吸引力下降

2020年以來,信託行業很明顯的一個變化是:信託產品對於高淨值客戶投資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記者採訪多位信託投資者發現,他們長期投資信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信託產品提供了較為高額的收益回報。但是2020年以來,他們非常明顯地感受到,信託產品的收益率正普遍逐步降低。

據中融財富統計,2020年,國內貨幣流動性較為充裕,整體利率下降,國內融資成本有所降低;另一方面,融資類業務規模持續縮減,標準投資類產品的出現拉低整體的平均收益。2020年信託平均收益率約為7。28%,較2019年同期下降約0。09個百分點。2021年信託產品收益下行趨勢或將延續。

另一方面,近兩年信託產品違約的頻率明顯增加。王芳對記者表示,目前其手中持有的中泰信託、吉林信託的產品仍然處於延期狀態,尚未兌付。不過,對於信託產品的延期兌付,她也“司空見慣”了。

2016年,王芳手裡最開始出現一隻產品違約,她驚慌失措,不知該如何應對。但是,2018年附近,她持有的多隻信託產品陸續違約,到2020年又逐漸處置兌付,這些年的經歷,讓她對於信託打破剛兌有了新的認識。

“信託產品違約不可怕,但是作為信託產品的管理人,信託機構一定要專業、盡力幫投資者去維護權益。”王芳說。

王芳坦言,十來年的信託投資讓她形成了投資的“路徑依賴”。但是現在選擇信託產品時,她會挑選信託機構,以“央企類’信託為主,底層專案是政信、房地產,而且還要看抵質押等指標。

上述北方一位信託理財師也對記者表示,近兩年信託產品頻繁違約的確令部分投資者“望而卻步”。但是,部分投資者仍然在繼續投資,畢竟市場上很難找到其他的固收類高收益的產品了。

王芳也表示,2021年儘管會降低信託產品的配置,但是信託相對權益類投資比較省心,不用一直去盯著市場的變化,因此自己投資時仍然會以信託為主。

多元化配置

“順勢而為”——這是王芳對於2021年投資的規劃和期待。

2020年權益類市場火爆,2021年,在降低信託產品配置的同時,她也期望在權益市場增加投資配置。例如,在公募基金、頭部行業龍頭股票的投資。

中融財富研報顯示,2020年是權益投資大年,據統計,A股股民人均盈利10。9萬元;截至12月31日,2020年權益基金平均收益高達44。82%。

從行業資料來看,信託業總資產管理規模持續下降,公募基金管理規模卻持續增加。2020年3季度,信託行業在監管的引導下,繼續有序壓降融資和通道類業務規模,截至3季度末,信託業受託管理的信託資產餘額為20。86萬億元,較年初減少7432。79億元,同比下降5。16%。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公募基金規模突飛猛進。截至2020年12月底,公募基金數量達到7384只,管理規模突破20萬億元關口,達到20。24萬億元,與2019年末相比分別增長21。29%和36。70%。

不僅王芳,另一位此前長期投資債券市場的散戶李思(化名)也對記者表示,債券、信託這些債權類產品的投資一旦出了風險會面臨“本息全無”的局面,而權益類產品漲跌幅有限制,即使虧損也不至於“本息全無”。因此,2021年她計劃加大公募基金等權益類市場的配置。

此外,王芳表示,希望2021年在投資組合裡增加一些多元化產品的配置。比如,家族信託、權益類產品等。

據悉,家族信託作為財富傳承的頂層設計,越來越受到超高淨值人群的歡迎。招行釋出的《2020年中國家族信託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家族信託意向人群數量約為24萬,預計到2023年將突破60萬人。上述人群可裝入家族信託的資產規模估計約為7。5萬億元,預計到2021年底,這一規模將突破10萬億元。

此外,對於高淨值客戶的投資配置總結,中信銀行私人銀行與胡潤研究院聯合釋出《2020中國高淨值人群需求管理白皮書》指出,過半高淨值家庭資產配置偏愛金融資產,且資產等級越高,家庭金融資產比重越高。56%高淨值人群金融資產配置比例超過五成,5000萬是高淨值家庭資產配置拐點,當資產超過5000萬以上,資產配置中金融資產比例開始明顯提升。總資產1億以上的高淨值人群中,65%的家庭金融資產配置佔比在60%以上(相當於配置了6,000萬元以上的金融資產)。

上述北方一位信託理財師也對記者表示,當下高淨值客戶的財富管理配置需求是多元化的,分散投資的理念越來越成熟。因此也對信託機構的主動管理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需要給客戶提供多元化的資產配置方案。

中融財富也表示,信託公司在非標轉標的轉型大背景下,證券投資等業務也迎來更多機會。不少信託公司自2020年已經明顯拓寬證券投資產品佈局,推出系列的TOF產品、股票多頭、量化投資、固收+等產品,滿足監管導向和投資者需求。

【信託訊息匯】2021.2.10 星期三

TAG: 信託綠色慈善信託公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