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利人,善行無邊

古往今來,儒家一向提倡德行修養,要把人培養成大德之人。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達到“存天理,滅人慾”的程度。畢竟人不是蚯蚓,人有七情六慾,要吃飯,還要享受……

利己利人,善行無邊

孔子說:“食色,性也,人之所大欲也。”這些都是天效能克服人慾而去行善的人固然高尚,但是普通人做不到這一點也不算羞恥。

對於高尚的道德楷模,我們固然應該予以尊敬和讚賞,但如果做不到他們那樣,也不必去強求,作為普通人,只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修煉自己的德行就可以了。德行有很多層次,但不是每個人都要達到聖賢的層次。

《呂氏春秋》中記載了一個子貢贖人的故事,說的就是德行的層次:

利己利人,善行無邊

據說,按照魯國的法律,如果有人能把那些在外國當奴婢的魯國人贖回來,贖的那個人就會得到魯國政府的資金補貼。

那一日,子貢在國外贖回了幾個魯國奴婢,但是心高氣傲的他謝絕了魯國政府的補助。這件事情被孔子知道之後,非但沒有讚揚子貢,反而嘆息說:“子貢啊,你這樣做,以後再也不會有魯國人主動去贖回奴婢了。

為什麼?因為子貢的社會地位決定了他的作為會成為社會的標杆,成為他人效仿的物件。本來,人們贖回了魯國的奴婢,能向政府領取贖回的經費,既做了好事,又不至於讓做好事的人蒙受損失,這樣雖然不如子貢高尚,但也是符合道德要求的。

利己利人,善行無邊

可是子貢這樣做後,如果後來有人贖回奴婢而接受了政府補貼,就會有人說:“這人不如子貢,真是小氣。”這樣就變成做了好事還要被責備。既然如此,那乾脆就不贖奴婢了,反正一樣是不道德,趨利避害的人性促使人們做出使自己損失最小的選擇。

在這件事情上,錯的不是子貢,子貢的道德高尚自然毫無疑間,但是子貢忘了,別人很難做到像他這樣。普通人不能放平心態,不懂得分辨德行的層次,不知道做到力所能及的善事也是一種德行,於是,做好事的人就這樣沒有了。

我們在修煉自身德行的時候,可以先從小處著眼。連孟子都說,高尚的人固然有高尚的德行,但普通的人也有普通的善舉。損己利人固然高貴,但能夠做到利己又利人也是一種善行。

利己利人,善行無邊

TAG: 子貢德行魯國高尚奴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