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中國高淨值人群達262萬人,資產規模接近10萬億,你怎麼看?

【重磅】中國高淨值人群達262萬人,資產規模接近10萬億,你怎麼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5月17日,

招行

和貝恩聯合釋出《2021中國私人財富報告》,資料顯示,2020年可投資資產在1000萬以上的中國高淨值人群數量達到262萬人,三年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5%。2020年,中國高淨值人群人均可投資資產約3209萬

人民幣

,共持有可投資資產84萬億。

這是讓一干資管機構非常值得興奮的事情。

截至2020年底,

銀行理財

市場規模25。86萬億元,

信託

資產管理

規模20。49萬億元,公募基金管理19。89萬億元,

私募基金

16。96萬億元,券商及子公司

私募

資管8。55萬億元,基金及基子私募資管8。06萬億元,

保險

資管及保險私募管理人共登記(註冊)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和保險私募基金4。16萬億元,

期貨

及期貨子私募資管2197億元。

這84萬億的可投資資產,著實可以用“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一家吃不下”來形容。客群基礎這麼大,無論是哪個資管行業、哪家資管機構都難以獨吞,高淨值客戶服務註定會成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共有市場,誰都想多分享一波時代福利。

信託公司

亦是如此。

近年來,隨著信託業監管升級,資產端傳統業務因受到諸多限制而面臨轉型,資金端也在客群定位和服務模式等方面發生了相當大的轉變。以前的路數是“有什麼樣的資產配什麼樣的資金”,而現在越來越往“有什麼樣的資金配什麼樣的資產”方向靠攏,資金體系建設也逐漸在信託體系中佔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在此背景下,多家信託公司將

財富管理

寫進了年度經營計劃和戰略方向中,作為與固有&信託/實業

投行

&資產管理並駕齊驅的業務方向。

這裡就要追問依據,是寫進去了,然後呢?

1、多家信託公司把財富管理寫進了戰略規劃

前段時間,我們對68家信託公司的2020年報資料進行了收集與整理,發現了很多有意思的資訊,財富管理相關內容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6家信託公司尚未公佈年報資訊以外,在釋出的62份年報中,44家信託公司將財富管理寫進了“經營目標、經營方針和戰略規劃”一欄,有的將財富管理業務作為N大重點業務,有的將財富管理作為支撐公司轉型發展的核心動力,有的將財富管理作為公司品牌的重要支援……其中不乏“致力於成為一流財富管理機構”、“打造財富管理旗艦品牌”等表述。

除經營目標外,不少信託公司將業務重點也進行了安排:家族信託(

慈善

信託)、高淨值客戶服務、資產配置……都作為信託公司財富管理業務實踐路徑進行了佈局。

【重磅】中國高淨值人群達262萬人,資產規模接近10萬億,你怎麼看?

圖:68家信託公司關於財富管理相關的表述(部分)

但是,寫進戰略規劃只是第一步,財富管理到底如何發展,還需精雕細琢、仔細考慮。

2、路徑如何選擇?

之前,信託公司以銷售業務部門開發的低風險、高回報型非標固收產品起家的財富管理模式,雖然一度以穩定高額回報獲得了穩定的業績報酬和客群資源,但如今也遇到了業務轉型和“大資管時代”各類資管機構橫向競爭的風口。

雖然部分頭部公司透過資源稟賦、戰略轉型的堅定性和執行力,逐步探索出一套標與非標相結合、直銷與代銷相結合、自有產品與外部產品相結合、產品銷售與客戶服務相結合的綜合財富管理業務模式,但更多信託公司還處在轉還是不轉、怎麼轉、轉成啥樣的“泥淖”中,還有很多難點亟待解決,一時間難以自拔。

(1)財富管理業務在公司體系中到底如何定位?發揮何種作用?方向與模式如何選擇?資金體系如何建設?如果單純作為內部職能部門或品牌輸出,那要維持好現有客群和業務人員,做好消保等工作;如果要發揮輔助功能、做好資產端支援,那要適應業務結構轉型與產品體系變革,在客戶端和產品端做好協同;如果要發揮主力支撐作用,那要在業務體系上做好根本轉變,戰略導向、戰略執行的堅定性、組織架構、制度體系、產品體系、客戶結構、員工結構、服務體系、文化品牌等方面的措施都要跟進到位。

(2)客戶群體如何定位?產品線如何佈局?產品導向還是客戶導向?如果還定位在傳統非標客戶,產品額度越來越少,收益也難以保障,註定難以長久;如果定位在中低風險偏好客群,那低風險、高

流動性

的標品固收產品可以成為主力,但同時要面臨來自

銀行

理財

、公募等的競爭;如果定位在高風險偏好客群,那產品線也要做適當匹配,還要面臨來自權益市場各類資管機構的競爭;如果定位在超高淨值客群,那要更多考慮客戶各方面財富管理需求和意志,對應的產品線則更加複雜,標與非標、股和債、甚至衍生品、

貴金屬

、藝術品,需求的理解、產品的配置、服務的長期性,這些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和內外部行動。

(3)內部團隊如何搭建?客群和產品條線選擇,隨之而來的則是內部團隊的搭建。以往,部分理財經理習慣了非標銷售模式,新客觸達、銷售話術、期間管理、後期維護等往往難以跟上市場節奏的變化,在非標額度緊缺、標類產品佔據越來越重要位置的背景下,往往顯得力不從心。如果選擇從外部機構招募團隊,要麼選擇銀行私行、券商經紀或公募機構及渠道銷售,要麼選擇從信託同業挖人挖團隊,但都很難短期內適應轉型壓力。

(4)考核激勵機制如何設計?如果單純靠銷售提成,如何引導業務結構轉型?如何發揮好“財富管理機構”而非“直銷+代銷機構”的角色?如何避免資金端和資產端因分利不均導致內部摩擦?如果以管理規模進行考核激勵,如何激發理財經理的銷售能動性?

(5)業務支撐體系如何建設?強大的財富管理業務體系,往往需要強大的中後臺體系作為支撐。產品引入許可權如何設定,既能保障風險最小化和公司利益最大化,又能更好實現客戶的多元化財富管理需求?職能團隊如何內嵌,保障職能的獨立性和配合度?如何做好盡責的期間管理,適應打破剛兌的需要?資訊系統支援如何改造,為財富管理部門和人員提供更為強大的銷售支援?

這些都是問題。

小結

雖然部分頭部信託公司在業務轉型的過程中,逐步探索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財富管理業務模式,但對於中小型機構而言,財富管理業務轉型,仍然面臨相當多的痛點和難點。

寫進戰略規劃,只是轉型的開始;

能否成功轉型,還需各自的努力。

股市訓練營教你把握市場投資機遇!限時0元,免費報名,名額將滿,速來! >>

TAG: 財富管理信託公司資管客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