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也分好壞?2個方法,幫你輕鬆遠離溼邪

“溼氣”也分好壞?2個方法,幫你輕鬆遠離溼邪

你的溼氣真的重嗎?

祛溼,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每到夏天,尤其三伏天,各種祛溼的小妙招,小方子就在網上流傳。

人們有點什麼不舒服,都喜歡往“溼氣重”上去套。

各路“養生磚家”也在宣揚溼氣的危害,說什麼溼氣不除,後患無窮。

那麼,傳說中的那些溼氣的症狀,真的就是溼嗎?溼氣,真的百害無一利嗎?

還真不一定!

你的溼氣真的重嗎?

這是網上流傳的一些關於溼氣的症狀,大家可以看看:

1、頭髮愛出油

2、嘴裡有味、睡覺流口水

3、渾身無力,疲憊、注意力不集中

4、睡覺打呼嚕、痰多、咳嗽

5、大便粘滯、不容易衝,耳朵溼、頭髮粗糙、愛脫落

6、感到累,說話都沒有力氣

7、眼袋下垂、減肥之後愛反彈

8、小肚子大,愛脹氣

9、臉色蒼白

10、舌頭胖大、有齒痕

11、女性陰部潮溼、男士陰囊潮溼

……

你有沒有發現,只要你去對號入座,總有那麼兩三條,三四條能戳中你。

可這些症狀,真的都是溼嗎?如果仔細思考一下,大概就知道,任何一種問題都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

比如上面提到的疲憊無力,不一定是溼,還可能是虛。嘴裡有異味,也可能是胃火大,臉色蒼白,也可能是氣虛、貧血……

總之,要想祛溼,一定得先了解溼,知道什麼是溼。

而且,對於“溼”也不要一棍子打死。

“溼氣”也分好壞?2個方法,幫你輕鬆遠離溼邪

祛溼是個大工程!

溼氣本沒有錯,溼多成邪才有害!

其實,風寒暑溼燥火,是自然界的六氣,是正常的自然之氣。

當六氣失去平衡了、過度了,形成致病的因素了,這就叫“六淫邪氣”。

這裡的淫,不是淫穢,而是指過度了、失衡了。

溼也是如此,溼本來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是滋養生命的。可是水多了,水漫金山那就成邪了,就像最近南方的暴雨洪災。

總之,在一定範圍內的溼,是正常的,是好的溼氣。過度的溼,就是溼邪,是壞的溼氣。

從來源上分,溼氣分為內溼和外溼。

外溼就是自然界的水溼,比如空氣中的水蒸氣,夏天的暴雨等。

內溼主要原因是“脾失運化”,脾胃功能虛弱了,有用的東西用不了,沒用的東西運不出去,堆積在哪兒就成溼了。

“一溼難除”的3個原因

提起溼,我們都聽過一句話:“千寒易去、一溼難除”。溼邪之所以難祛,就是因為溼有這3個特點。

1.溼性陰邪:

溼是水,水本來就屬陰,溼多了,更是陰中之陰。所以,溼氣重會傷陽氣。

對於陽虛的症狀,或者陰陽分不清楚的病,可以從溼論治。

2.溼性粘滯:

溼邪,一旦積聚在身體裡,就像狗屁膏藥似的,拖拖拉拉、反反覆覆,賴著不走。

當溼邪積聚久了,就會形成痰。痰溼比單純的溼邪更頑固。“頑痰生怪病”,很多腫瘤、結節都是痰溼過重形成的。所以,有經驗的中醫,治腫瘤、結節,都會溼邪、痰溼去上去治。

3.溼性重濁:

“重”,是沉重的意思。溼邪會導致頭重身困、四肢酸楚沉重等症狀

“濁”,是穢濁垢膩的意思。像大便溏瀉、小便渾濁、女性黃白帶下過多,面板溼疹、潰瘍、化膿……都帶有溼濁的特性。

因為溼有重濁的特性,所以身體裡的溼整體是趨於下行的,更容易侵襲下焦的臟腑、經絡。

“溼氣”也分好壞?2個方法,幫你輕鬆遠離溼邪

薏米祛溼,有兩個前提!

兩個方法,教你輕鬆祛溼!

中醫祛溼,有對治和整治兩個思路,對治,就是對症調理。整治,是整體觀的治療。

不管哪種方法,都需要一定的中醫根基,需要先辨證再施治。

對於沒系統學過醫、不會辨證的小白,怎麼祛溼呢?

今天,教大家兩個簡易的,自己在家可以操作的方法:

1。灸除溼邪

主灸大椎、關元穴。

大椎穴,就像小火苗,關元穴,就像燈裡的油,一上一下,一陽一陰,配合灸,能調節全身陰陽,讓溼邪無所遁形。

如果有臟腑偏寒涼的,還可以適當灸一灸中脘,和左側的大橫穴。

這兩個穴位,配合灸,可以腸胃快速蠕動起來。就像車輪子轉起來,身體裡淤積的寒邪、溼邪等多餘的東西,就能代謝出去了。

灸這些穴位到一定程度,

手上可能出現小溼疹、小水泡,這些都是溼氣外排的表現。

2。吃走溼邪

第一個食療方就是大家常用的薏米、紅豆了。

藥食兩用的東西,效果不一定差,但是一定要注意好量。

薏米最少100克才能起到祛溼的作用。

而且,中藥調病,有的用的是藥氣,有的用的藥味道。

薏米祛溼用的就是氣,所以一定不要煮爛了,煮上10-15分鐘,把它撈出去,喝煮下的水,就可以祛溼。

第二個是茯苓,過去北方常吃的茯苓餅,就有祛溼的作用。

買點茯苓,磨成粉,做粥的時候加一點,祛溼效果也很好。

熬湯的時候,加點土茯苓,也能清內溼。

有關節炎、風溼、溼疹,可以多喝點茯苓粥、茯苓湯。

最後,總結一下:

1.溼是正常的自然之氣,本身沒有危害,當溼多了成溼邪了,才會危害健康。

2.溼邪難除,是由它的特質決定的:溼性陰邪、粘滯、重濁。

3.最簡單祛溼的方法,一是灸:灸大椎、關元、中脘、左側的大橫穴。二是吃:薏米、茯苓、土茯苓。

4.薏米祛溼有兩個前提:一用量要足,不能少於100克。二不要煮得太爛,煮10-15分鐘後,去渣喝湯。

TAG: 祛溼溼氣薏米溼邪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