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路遙還活著,“後浪”們會喜歡聽他講“糧票”的故事嗎?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成為了高中語文的必讀作品,我想編者的初衷也是想把這部理想主義色彩濃厚的作品推薦給孩子們,既然它曾經激勵過“前浪”,那它一定也可以激勵“後浪”。

只是“後浪”們會如何看待少安、少平、潤葉、曉霞和他們生活的時代呢?

如果路遙還活著,“後浪”們會喜歡聽他講“糧票”的故事嗎?

從年齡來看,今天的“後浪”們已經是少安、潤葉他們的兒孫輩,讓他們再看《平凡的世界》,會不會有一種聽爺爺講“糧票”的故事的感覺?

當年路遙寫《平凡的世界》的時候,改革開放帶來的物質成果還不顯著,疾病、貧困、婚姻和家庭的不如意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我們的大作家。在煤窯邊寫作,手腳凍傷,寫最後一部作品時甚至已經開始吐血,《平凡的世界》可以說是真正在苦難中綻放的花朵。

如果路遙還活著,“後浪”們會喜歡聽他講“糧票”的故事嗎?

現實的不如意讓路遙把所有的美好的願望都傾注在了作品裡,構築自己心中的“烏托邦”。然而現實的困頓又提醒他——美好的和完美的事物都是不真實的。所以,他讓潤葉愛而不得,讓曉霞英年早逝,讓淳樸的少安、少平必須接受貧窮帶來的種種命運的不公。

如果路遙還活著,“後浪”們會喜歡聽他講“糧票”的故事嗎?

遊離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的作品常常是偉大的作品,當年《平凡的世界》能夠“激勵一代人”,正是因為這些“前浪”在作品中看到了自己。貧困一如“少平”,理想伴侶恰似“曉霞”,身份、財富、閱歷的懸殊差距也如同大山阻隔。“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感嘆與其說是對作品的,還不如說是對自己的。

如果少安、潤葉都實有其人,那麼現在他們應該都已經步入老年了。如果路遙還在,他會跟少安、潤葉的兒孫們聊些什麼呢?兒孫們會喜歡聽“路爺爺講“糧票”的故事嗎?

如果路遙還活著,“後浪”們會喜歡聽他講“糧票”的故事嗎?

也許我的擔心是多餘的,因為“捱餓”變成了“買不起房”,“曉霞”變成了“官二代”,階層的差距變成了“找不著媳婦”……生活在“平凡的世界”的“平凡人”就一定會有因為“平凡”而帶來的煩惱。

不然《老男孩》怎麼會讓那麼多大男人淚流滿面?《夏洛特煩惱》怎麼會票房火爆?《像我這樣的人》怎麼會一夜之間就被毛不易唱到了大街小巷?

如果路遙還在,我想他依然會關注“平凡的世界”的“平凡人”。和少安、潤葉他們的兒孫們聊聊買房難、看病難、入托難……

如果這樣,孩子們仍然會喜歡這個始終替他們這些“浪根”和“泡沫”說話的“路爺爺”。“路爺爺”也許也會寫一部新的《平凡的世界》獻給那些“不喜歡被代言”“不喜歡被精英”的“浪根”和“浪尖”們……

TAG: 平凡少安潤葉路遙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