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了嗎?|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到底多長時間

文 | 話劇人

從這個意義上看,香港電影仍在迎來另一個“黃金時代”。只不過,這個黃金時代不以數量或票房成績取勝,而以型別的多樣化、電影的整體創作水平取勝。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了嗎?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了嗎?|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到底多長時間

(2018年10月1日,香港,《無雙》電影宣傳,主演張建聲、廖啟智、郭富城等。IC photo / 圖)

近來,香港黃金配角接連離開,給觀眾帶來了遺憾和傷痛。2月27日,周星馳早期電影的最佳拍檔吳孟達因肝癌病逝,享年69歲。3月28日晚,港片裡另一個黃金配角廖啟智因胃癌去世,享年66歲。

從午馬、何家駒、成奎安、李兆基、曾偉權,到如今的吳孟達、廖啟智,伴隨著星光璀璨的港劇與港片時代的黃金配角的離世,讓很多人感慨,不僅是TVB劇的聲勢大不如前,港片的黃金時代也在漸行漸遠。隨著越來越多的黃金配角淡出大銀幕,觀眾心中的港片情懷是否也會跟著老去、死去?港片的輝煌還會重現嗎?

黃金配角背後的黃金時代

在港片全盛時期,除了眾多讓觀眾耳熟能詳、並且至今仍活躍在銀幕上的巨星外,也湧現出一批黃金配角。誠如黃金配角林雪所言,“沒有我這個汁,再貴的魚也不出味道。”很多觀眾忘不了《大話西遊》中飾演唐僧的羅家英、《唐伯虎點秋香》中飾演石榴姐的苑瓊丹、《九品芝麻官》中飾演皇帝的黃一山、《監獄風雲》中飾演大傻的成奎安,等等。

黃金配角背後有著一個黃金時代。

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鼎盛期。內地很多70後、80後兒時可能都有躲在錄影廳裡看盜版港片的記憶,功夫片、動作片、警匪片、喜劇片、武俠片等多種題材的香港電影讓內地的青少年大開眼界,李小龍、成龍、張國榮、梅豔芳、周潤發、梁朝偉、周星馳、鐘楚紅、張曼玉、劉嘉玲等港片裡的巨星,成為一代內地年輕人的偶像。

那時候香港電影有多繁榮呢?美國著名電影研究學者大衛·波德維爾在談到鼎盛時期的香港電影時曾說道:“這個約600萬人居住的城市一直擁有全球數一數二的電影王國,所製作的影片數量幾乎超越所有西方國家,輸出電影之多僅次於美國。”香港一度是僅次於好萊塢的電影製作工廠,邵氏、電懋、嘉禾等香港電影企業託舉出燦若星河的香港影壇,一批香港導演也在那個大時代裡找到自己的位置,比如吳宇森、徐克、周星馳、王晶、許鞍華、王家衛、劉偉強、爾冬升、杜琪峰等。

當時的港片拍攝,以快著稱,一些知名演員供不應求,被搶著拍片,周潤發一年拍片11部,張曼玉因為一年拍片12部有了“張一打”的外號。很多黃金配角也在電影中大放異彩。那會兒香港電影裡有個專門的名詞叫“七日鮮”,形容一部電影的的製作週期極短。

只要有一部電影大賣,馬上就有好幾部跟風之作出來,能夠在一個月內就完成拍攝、製作、上映全流程。大部分“七日鮮”的電影遠稱不上精品,但他們滿足了經濟高速發展、生活節奏很快的香港人的娛樂需求,並且也能夠輻射到臺灣以及東南亞市場。

黃金時代的港片呈現出野蠻生長的特點。

危機也是在這個時候埋下的。成龍就坦言,“一個殭屍片成功,他們就拍100部殭屍片;一個英雄片成功就拍100部英雄片”。內容單一,跟風嚴重,甚至粗製濫造。在好萊塢衝擊下,香港電影很快被擊潰。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了嗎?|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到底多長時間

(視覺中國 / 圖)

黃金時代的落幕與出路

1993年是一個分水嶺,

那一年以《侏羅紀公園》為代表好萊塢大片開始席捲亞洲,香港電影市場也遭到衝擊。1988年香港上映影片數量為120部,到1992年上映數量增加到165部,1993年出現下跌,回落到了153部,之後不斷下跌。

與之相對應的是,香港電影在臺灣地區和東南亞影響力下滑,好萊塢的影響力凸顯。進入新世紀,香港電影的產量開始跌破100部,如今一年就小几十部。惠英紅曾一度感慨,“我見證香港電影由一年400幾部變成現在20幾部”。

香港電影影響力下滑,不僅新人難出頭,很多黃金配角也沒有戲可演,漸漸淡出銀幕,境況艱難,甚至基本的生存都成了問題。觀眾在港片裡看到的還是梁朝偉、劉德華、古天樂、張家輝、梁家輝等幾張演員的臉,導演主要也還是黃金時代的那麼幾個。

進入新世紀後,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發展迅猛。

2002年,中國電影產業化起步初期,全國電影票房不足10億元。2010年票房首次突破100億元,2019年內地票房總額已經突破640億元。那個在錄影廳裡看港片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對於新世紀後出生的年輕人而言,他們大多沒有什麼港片情懷。港片情懷在慢慢衰老,併成為愈發遙遠的回憶。

但這也並不意味著香港電影沒有出路。香港是彈丸之地,電影市場很小,與內地電影公司合作,是香港電影界的主流選擇。於是,越來越多合拍片誕生,要麼有香港電影製作公司參與,要麼導演或演員裡有香港人,要麼是內地演員參與香港本土製作的電影……

連王家衛都表示,“香港電影的第二春在內地”。譬如這幾年內地許多口碑票房不錯的主旋律大片,由香港導演執導,徐克2014年執導的《智取威虎山》、林超賢2016年執導的《湄公河行動》、林超賢2018年執導的《紅海行動》、陳國輝2019年執導的《烈火英雄》、劉偉強2019年執導的《中國機長》,等等。

與此同時,香港本土也有越來越多小成本製作、但關注香港人生存狀態的電影。譬如《踏血尋梅》《翠絲》《叔·叔》《淪落人》《麥路人》《黃金花》,讓觀眾看到國際大都市的另一面,表現出了創作者深切的人文關懷。

從這個意義上看,香港電影仍在迎來另一個“黃金時代”。

只不過,這個黃金時代不以數量或票房成績取勝,而以型別的多樣化、電影的整體創作水平取勝。在香港迴歸10年之際,香港編劇協會經理葉澤錕就表示,“雖然香港電影這幾年產量少了,但是你不認為質量都是有史以來最好的麼?”香港電影走過“七日鮮”的野蠻生長時期,回到“小而美”階段。

港片情懷,既是對一代深受港片薰陶的觀眾對香港電影的感情,也是他們對自己青蔥歲月的一種懷念。港片情懷也許會消逝,但香港電影仍是華語電影重要的組成部分,香港電影人仍舊在華語電影的這個大框架裡發光發熱。惟願黃金配角們也能夠在華語電影裡擁有自己的位置,繼續為觀眾帶去感動與歡樂。

TAG: 香港電影港片電影配角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