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你,愛成了一個動詞

愛情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七夕節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好日子”,銀河之隔的牛郎和織女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為這個節日增加了很多浪漫的色彩。

從古至今,多少相愛之人藉此抒發相思苦,表達望月情,演繹著愛的各種意境。我們不妨走進古詩詞,品品愛的滋味。

01 相思苦

世人皆知相思苦,卻不知相思之人如何苦。

遇見你,愛成了一個動詞

唐朝王建在《七夕曲》寫到“河邊獨自看星宿,夜織天絲難接續” 、“流蘇翠帳星渚間,環佩無聲燈寂寂”。詩人孤獨的相思苦,加上這河邊的悽清寒寞之境,與“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兩句詩中珍貴相遇的美好時光相對照,表達出

李商隱的《七夕》和《辛未七夕》都描寫了

相思苦悶難釋的孤寂心態

,借用銀河之畔牛郎和織女鵲橋相會之美景,襯托自己思念另一世界的妻子的苦悶心情。“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相思無奈,只能依靠蜘蛛代為乞巧的民俗來釋放自己的離別之苦。

明代德容在《七夕二首·其一》發出疑問

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她疑惑牽牛織女為什麼要此夕相會,因為

團聚之後的斷腸離別感。

當然這與作者流落異鄉的特殊遭遇有關。

02 望月情

七夕這天各地風俗不同,

古詩裡

有很多記錄了

穿針望月

習俗。

遇見你,愛成了一個動詞

唐代詩人林傑的詩《乞巧》說:“

七夕今宵看碧宵

,牛郎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家家戶戶一邊賞月,一邊對月穿針,紅線已穿萬千條。

唐代詩人李賀在《七夕》中也描述了

望月穿線

的習俗“鵲辭穿線月

螢入曝衣樓。天上分金鏡

人間望玉鉤”。望著天上的缺月,牛郎織女的合而復分,只能穿線乞巧針,渴望再相聚。

宋代楊樸的《七夕 》則對此習俗中的乞巧進行了意義上的發揮“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

人間巧

不道

人間巧

已多

詩中兩個“人間巧”有不同的意義,第一個是婦女們對空擺上織物,向織女乞求智慧機巧,稱為“乞巧”;第二個明顯是作者對人間的一些投機取巧、爾虞我詐、缺乏真誠等現象表示不滿,發出感嘆“人間巧已多”。人與人交往,誠信為本,尤其是愛之真。

03 愛的藝術

愛,有千萬種境界,有千萬種藝術。對待愛,每個人的理解不同。

遇見你,愛成了一個動詞

宋朝秦觀的詩《鵲橋仙·纖雲弄巧》 寫到: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和之前的詩詞不同,雖然同樣藉助牛郎織女的故事,雖然也柔情似水,不忍短暫相聚之分離,但是,秦觀最後一句筆墨一轉,發出高亢的聲音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愛情,即使不能朝夕相處,也要忠貞堅守。這是一種愛的境界,是一種真愛。

宋代蘇軾的《鵲橋仙·七夕》:

緱山仙子,高畫質雲渺,不學痴牛騃女。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

客槎曾犯,銀河微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

風雨散、飄然何處

蘇軾這首詞借用七夕之事和晉人遇仙的典故,描寫和友人歡聚的快樂及離別的感慨。但是全詞

擺脫兒女纏綿之情,展現的是瀟灑脫俗的姿態,蘊含著無限的感慨。

遇見你,愛成了一個動詞

“愛情有一千個動人的心絃而又各不相同的音符”,但相同的是,

真愛無價,愛是一個動詞,是對彼此的“自尊”的按摩。

七夕之際,

願所有相愛的人,讓愛成為一個動詞,將愛進行到底。

TAG: 七夕乞巧人間相思苦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