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這麼長,我們結個婚吧

文/記不住正態分佈的薔色

相信不管你是已婚還是未婚,都聽說過催婚,長輩們給出的理由非常直接,你已經到了結婚的年齡,別人家孩子都會打醬油,或者是你都這麼大了還不結婚,我們都沒臉出門了。

對於家長的催婚,年輕人是不以為然的,他們覺得結婚是個人的事情,跟年齡無關,跟他人無關,但其實隨大流的生活方式,比如到了年齡成家立業結婚生子這種看上去沒有主見的生活方式,可能更容易獲得健康長壽的幸福生活。

人生這麼長,我們結個婚吧

在《津巴多普通心理學》一書中,心理學家津巴多教授提到,社會情境理論認為,

我們的思維、情感和行為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我們會不自覺的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跟其他人一樣,當我們的行為符合社會環境的期待時,我們的心理壓力更小,我們會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援,我們也更容易找到意義感,從而獲得幸福。

1。 跟其他人相同會更有歸屬感

對於那些被催婚的剩男剩女來說,年齡往往是被催婚最直接的原因。通常過了25歲,父母催婚的力度就加大了,到了30歲,催兒女結婚,更是成了很多父母的頭等大事。

其實,從社會心理學上來說,跟別人一樣,是我們的一種生存策略。在人群當中,合群也會讓我們更有歸屬感,更有安全感。

在《津巴多普通心理學》中,津巴多教授提到了自己做的一個調查,研究耶魯大學的學生在入流程度上的變化。這裡說的入流就是跟他人用一樣的東西,有同樣的品味。

研究選擇了兩類人,一類是由耶魯大學預科進入耶魯大學本科的學生,另一類是由公立高中進入耶魯大學本科的學生。

研究結果發現,來自耶魯大學預科的新生,比來自公立高中的新生更加入流。而到了高年級,來自預科的學生和來自公立高中的學生,入流程度差距越來越小了,也就是說到了高年級,學生們喜好品味都差不多了。

人生這麼長,我們結個婚吧

這其實是說我們的品味中有很大一部分東西,不是我們自己喜歡的,而是其他人喜歡的,但是我們會透過社會從眾的壓力把這種喜好變成自己的。

婚姻可以說是社會對一個人最直接的社會期待,當大部分都在差不多的年齡結婚的時候,不結婚的人就會面臨要不要從眾的壓力。

如果在該結婚的年齡沒有結婚,父母催婚的壓力,商業環境的壓力比如買一贈一,第二杯半價,甚至當你想找朋友出來一起嗨的時候,他們以要陪家人的理由放你鴿子的時候,其實都是在告訴我們,社會並不歡迎特立獨行的人,社會更歡迎合群的人,歡迎按部就班,做自己年齡該做的事情的人。

你可能會說,我無所謂了,我不在乎其他人的期待,但婚姻不僅是社會的期待,也是抵擋人生風雨的命運共同體。

2。 婚姻法中沒有愛情,但婚姻是提供社會支援的共同體

很多研究都表明,在遇到重大壓力事件的時候,比如疾病,失業等,可靠的社會支援會讓人們更容易度過難關,或者從疾病中康復。而缺乏可靠的社會支援會增加人們因為疾病、自殺或事故等原因死亡的風險。

在所有的社會支援中,與我們關係最緊密的就是我們的家人,是我們的伴侶。

兩個人結婚了,等於是把兩個人的命運綁在了一起。兩個人有互相扶持的義務,在一方遇到危機的時候,另一方需要竭盡全力地扶持對方。

看過一則法律故事,男人得了重病,需要一大筆錢。結果父親要求兒媳婦賣房去救兒子,理由是,他對兒子的病沒有救助的義務。而兒媳婦認為,自己就一套房子,買了房子,自己和孩子住哪裡,萬一救不活了,自己人財兩空,帶著孩子將來怎麼辦。

結果法官的判定是,兒媳婦需要賣房子去救自己的老公,因為他們是夫妻,法律規定夫妻要互相扶持。如果不想人財兩空,就可以離婚了,離婚了就沒有義務了。

而老父親可以不用賣房子,因為他對成年的兒子已經沒有責任了。

最後兒媳婦說她不想離婚,願意賣房子救老公。這時候,老父親非常驚訝地問兒媳婦,你不想離婚,願意賣房。得到兒媳婦的確認後,老父親說,那你們的房子不用賣了,賣我的房子。

聽上去是不是很殘忍,故事可能有演繹的成分,但婚姻這種共同體,確實能夠給我們提供其他的關係所不能提供的支援。

人生這麼長,我們結個婚吧

比如,在婚姻中,當你生病時,對方有照顧你的義務。

當你因為照顧孩子沒有收入的時候,對方有提供經濟支援的義務。

甚至當你破產的時候,對方也有與你一起承擔債務的義務。

你可能會說,一直在說義務說責任,婚姻中的愛情呢,難道不是因為愛對方,才願意為對方做這些事情嗎?

確實,很多時候,我們是因為愛情走到了一起的,但很不幸的是,根據情感專家的研究發現,愛情的保質期只有18到30個月,也就是說,再愛的死去活來的愛情,保質期也就兩年半。但在這兩年半中,在養育孩子,一起建設家園的過程中,足夠讓愛情變成革命的友誼,變成過命的交情。

就像中年夫妻常常調侃,握著老婆的手,就跟左手握右手一樣,但砍一下就會疼。因為婚姻讓兩個人變成了共同體,是一起養育孩子,彼此扶持的經濟共同體,是關心你、愛護你、願意與你並肩戰鬥的命運共同體。

3。 婚姻提供的意義感,是其他關係不能代替的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我自己也能養好孩子,我賺了足夠多的錢,我可以承擔照顧自己的責任,我不要一地雞毛的婚姻。

婚姻所帶來的意義感,是幫助我們抵禦孤獨,確認自身價值和存在的最後的堡壘。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人生的意義,而找不到生活的意義,是很多人面臨的問題。對於普通人來說,人生最重要的意義來自於,跟某個人,跟某些人建立起來的關係。

比如我們常說,我努力工作,是為了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這對我來說非常有意義,哪怕為此我要起早貪黑的工作。

比如,給另一半買了一件很貴的禮物,花了我大半月的工資,但看到他開心的樣子,即使接下來要吃土,我也會感到有意義。

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結,透過我的努力付出和我的家人,我的孩子聯絡起來,意義就產生了。

人生這麼長,我們結個婚吧

我們大部分人的意義感都在跟家人的連線中。特別是一些長輩們常說,我這輩子都是為了孩子而活著。他們的一生可以說是,養大了孩子,再繼續養孫子。如果不讓他勞動,他就會覺得自己是沒用的,是沒有價值的。在辛苦的勞動中,他是自豪的,他能夠確定自己的人生的目的和存在的意義,他的心是充實的。

我們都是普通人,我們需要婚姻帶來的親密關係把我們拉到意義的道路上,在忙忙碌碌,雞飛狗跳的煙火氣中,讓我們的付出、我們的努力、我們自己都有了存在的意義。

而對於普通人來說,也許幸福的定義有很多,但一段婚姻無疑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的意義。

你可以選擇單身,也可以選擇婚姻,但如果可以,建議你選擇婚姻,在適當的年齡做適當的事情,婚姻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讓我們少承擔一些社會的壓力。

同時,婚姻還可以幫我們抵禦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是幫助我們扛過人生低谷,從疾病中康復,共同應對生活難題的共同體。

而婚姻最為重要的意義還在於,它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人際關係,某種程度上可以定義我們的價值,我們存在的意義,幫助我們抵抗心理上的孤獨。

《津巴多普通心理學》的作者津巴多教授曾說,

心理學是一門與人類幸福密切相關的科學

。這也是津巴多教授很多研究專案的主題,用心理學來幫助人們獲得成長和幸福。

這本《津巴多普通心理學》便是津巴多教授在斯坦福大學教授普通心理學三十五年的結晶,現在已經出到了第八版,中文版由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 將在近期上市。

希望我們都能夠擁有幸福美滿的婚姻,在婚姻這個最重要的人際關係中找到人生的意義。

TAG: 婚姻我們津巴意義催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