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要問為什麼,只問應該做什麼

為什麼,是探究事物之所以然,也就是說是探究一個事物之所以成為一個事物的根本原因。應該做什麼,是一個事物成為一個事物的原因已經明確了,要做的,只是按照那個規律去執行就好了。

人生,如果始終在問為什麼。那就好比一把椅子總在問:我為什麼要成為椅子?椅子不願意做椅子,桌子不願意做桌子,茶壺不願意做茶壺,這就是不誠。不誠,不願意,這個世界就會亂套。

人生,不要問為什麼,只問應該做什麼

人應該做什麼?人為什麼要做哪些事?在漫長的物種進化史中,在經歷了無數血與火的洗禮的人類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先人,早已經有了成熟的思考。

就比如說,人為什麼會站著,而不是趴著用四肢走路?據研究,在百萬年前,人類的遠祖是爬行的,和普通的脊椎動物沒有什麼兩樣。但是,由於地質運動,高山隆起,原來清涼的草原變成了潮溼的盆地,如果人不站起來,他就會在潮溼稀薄的空氣中憋死。這就是人站起來的原因。

人類的每一次選擇,每一次問為什麼,都經歷了生死抉擇。

近親結婚導致人口質量下降,所以必須遠親結婚。人類原本沒有文化,經過漫長的積累,人類才有了豐富的文化,學了人類的文化,才能在社會中正常的與人交往,參加工作。所以,作為人,其實連為什麼要學習都是不應該問的,努力學習就對了。

人這一輩子,到底要做什麼?到底為什麼要那樣做?古人早已給出了很多的答案,而且每一個答案,都經過了充分的辯論和實踐,我們要做的,就是去實現那些答案。

西方人總在問為什麼?這是一種探求精神,用在科學探索上,當然沒有錯。但是把這種精神用在人生的問題上,你的人生就不會有穩定的那一天。因為每天一天都會有新的問題,每一天都要問為什麼,所以人永遠活在思辨中,永遠活在不確定中。

而在中國,孔子早就說過: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鳥都知道棲息在山岡上的樹林中,知道自己的歸屬在哪裡,難道人連鳥都不如嗎?

一個“止”字,說出了人生最高的境界,說出了人生的至善,說明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一個精神的歸宿。

這個精神的歸宿,就是人應該做的事情。

說到底,這個止於至善,就是儒家最高的追求,也該是人生最高的追求。

你什麼都不相信,只相信自己的判斷,只想要自己不停的追問,到最後,你只能活在迷惘之中。即使你找到了自己的所謂歸屬,也很有可能是與人類群體的總的歸屬格格不入的,你將成為世界的另類。

人生,不要問為什麼,只問應該做什麼

是這樣,原本就是這樣,原本就應該是這樣。這樣的話,聽起來挺消沉的,但是,人生,真的就應該是這樣。

所謂道,在宇宙論中,在探求物質的變化規律的問題上,有所以然之意,也就是要問:這個事情為什麼會這樣。但是在人生問題上,道,是當然之意。也就是規律已經成型,你只需要選擇一條正確的路往前走就行了。

張載在《正蒙-物動》篇中說:獨見獨聞,雖小異,出於疾與妄也;共見共聞,雖大異,誠也,出陰陽之正。

意思是說:個別人的見聞,即使是很小的怪異,也是令人生疑的,或者是出於邪念或虛妄的想法;眾人的見聞,即使是巨大的怪異,也是真實存在的,那都是出於陰陽互感的自然事物。

也就是說,你自己思考人生為什麼會這樣那樣,是會入歧途的;而所有人共同見證的生活追求,才是正確的選擇。別人都那樣做,你不那樣做,非要問個為什麼,這不就是在質疑整個群體嗎?難道群體的智慧不如個人的智慧?

人生應該做什麼?就是人生的理想是什麼,樹立了理想就去追求,人的一生就會充實飽滿。沒有理想,沒有確定“這輩子應該做什麼”,那麼人就會空虛而迷惘。

說到底,給自己一點事做,給自己一個目標,這就是人應該做的。打算做大事,就是有大理想。只想平平淡淡的做點“小事”,那也是充實而飽滿的。

人生需要理想,理想不是“為什麼”,而是“應該做什麼”。

人生,不要問為什麼,只問應該做什麼

TAG: 人生為什麼應該就是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