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那些自己擺爛,還見不得朋友好的人,都有這種心態

你聽說過

螃蟹心態(crab mentality)

嗎?當一群螃蟹在桶裡時,如果有一隻想爬出去,另外幾隻就會想把它拽回來。所以即使桶沒有蓋子,螃蟹也不會爬出去。

警惕!那些自己擺爛,還見不得朋友好的人,都有這種心態

在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這樣的現象:

我下定決心從家鄉小城去深圳拼一把的時候,我身邊的同事領導都明裡暗裡地勸我,說大城市壓力大,不如小城挨著父母可以躺平,我還猶豫了一下。但現在3年過去,我的工資已經翻了一倍多,每天過得充實又快樂。幸好當時沒聽別人的。

在我們想要追求嚮往的生活,跳出舒適圈,“爬出桶”時,總有人勸我們跟著ta一起躺平擺爛,試圖把我們“拉回桶裡”。而當我們真的“爬出桶”後,ta們又假裝關心,似乎只有知道了我們在“桶外”過得不好,ta們才能安心躺在“桶”裡。

為什麼會有這樣“見不得別人好”的「螃蟹心態」呢?我們又該如何擺脫或避免這種心態?

來看今天的文章。

警惕!那些自己擺爛,還見不得朋友好的人,都有這種心態

蟹心態」可能存在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角落

「螃蟹心態」是一種普遍現象,即

人們在思想、言論或行動方面對那些走在ta們前面的人作出消極反應,儘管ta們並不期望這樣做有直接的好處。

有螃蟹心態的人,往往會有這些表現:

傾向於對他人進行負面評價;

對他人的成就作出消極反應;

試圖參與他人的成就,試圖削弱他人的成就;

把別人的成就看作是對自己的負面反映;

將他人視為自己的直接競爭對手,即使情況並非如此;

對他人的不幸表示滿意;

缺乏對他人的同情心;

不能很好地與他人合作;

不斷抱怨和批評,卻不會嘗試解決問題;

對自己的能力、成就或地位充滿憤懣、缺乏安全感,或試圖誇大自己的能力、成就或地位。

這種通常被稱為嫉妒(或者現在網路上常用的“酸”可能更貼切)的心態,往往是被人鄙視的。但細想來,在我們還未意識到的時候,「螃蟹心態」其實就已經滲透到了生活中的各個角落——

當涉及到

財務

方面,如果你在負債後開始設法償還債務,那些同樣負債卻無法償還的人可能會嘲笑你的成就;

當涉及到

身體健康

時,如果你在長期忽視身體上的問題後,開始鍛鍊並改善飲食,那些沒能力做到的朋友家可能會試圖破壞你的計劃;

當涉及到

社會狀況

時,如果你開始發展一個新愛好,並結交了新的朋友,舊友可能會嘲笑,並阻止你從事這種愛好;

當涉及到

職場

時,如果你得到當之無愧的晉升,同事可能暗示你是靠小動作才得到這個職位,從而把你拉下馬;

當涉及到

個人成長

時,如果你正努力學習,試圖擺脫朝九晚五的工作,朋友或同事可能會貶低你的計劃,或讓你更難得到新的機會。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

螃蟹心態並不適用於主要由戰略考慮驅動的行為

例如,你的同事正在被考慮晉升,因為你對自己沒有被考慮晉升感到痛苦而散佈關於ta的惡意謠言,這是一種螃蟹心態;但如果散佈謠言是因為你認為這將提高你獲得晉升的機會,則不是螃蟹心態。

警惕!那些自己擺爛,還見不得朋友好的人,都有這種心態

什麼有人會成為拉人下水的“螃蟹”?

Bulloch(2017)認為螃蟹心態的主要動機有三種:

嫉妒:

希望確保別人不比自己做得好;

競爭:

努力嘗試改善自己的地位,或篡奪別人的地位;

負擔:

試圖分享他人的成功,從而削弱其成功。

螃蟹心態很多時候是被個人情緒所驅使的,擁有這樣心態的人認為,ta們的性格、智力和創造性是固定的、無法改進的,這時螃蟹心態被用作應對嫉妒的工具。

這就是為什麼有螃蟹心態的人會選擇逃避挑戰,用把別人拉下水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的地位,而不是努力推動自己前進成長。Ta們樂於扮演一個平庸且無能的小角色,如果自己做不到,也不許有他人比自己強(Itani, 2021)。

Bulloch(2017)在調研菲律賓人民的國民性時提出了“talangka” mentality,也就是螃蟹心態。

在競爭激烈的亞洲國家,我們從小就習慣了被拿去與“別人家的小孩”做比較。

我們樂於分享自己的成就,那些引以為豪的時刻(可能是高分透過考試,贏得獎學金,工作晉升),但更多時候,迴應我們的是另外一種評論:“你可以做得更好”“有人比你做得還要好”(Nguyen, 2021)。

這時,

我們會想要證明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但也會因為擔心自己沒有達到他人的期待和標準,拒絕進步。

這樣一來,就只能透過阻撓他人的進步,來保持自己的地位。

警惕!那些自己擺爛,還見不得朋友好的人,都有這種心態

另一個原因,是人們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很容易被一種認知偏見所矇蔽——

零和偏見(zero-sum bias)

,指人們錯誤地認為某些情況是0或是100,認為別人的收益將以自己的損失為代價——儘管,事實並非如此。

讀到這裡,你也許會意識到,

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螃蟹”。

當我們身處的群體普遍擁有這種心態時,我們會因為“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也開始表現出這種心態,且並不認為這樣做有什麼問題。

但不論人們在任何因素下形成螃蟹心態,都會給自身以及周圍的人帶來很多弊處:

擁有螃蟹心態的人會浪費時間,做對自己其實沒有好處的事情;

會放大擁有這種心態的人的負面情緒,如貪婪和嫉妒;

使被針對的人受傷害、感到被孤立;

阻礙團體內個人的合作能力,和不同團體之間的合作能力;

使團體環境更加不愉快。

除了傷害自己,螃蟹心態也很容易在大範圍傳播。

最後使得整個群體都難以在社會層面受到歡迎,使所有人都陷入這個孤立的“螃蟹桶”中。

警惕!那些自己擺爛,還見不得朋友好的人,都有這種心態

免成為“螃蟹”,需要個人和環境的共同努力

想要擺脫螃蟹心態,我們可以嘗試從一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1. 自主驅動力

如果我們想要脫離“螃蟹桶”這個糟糕的競爭環境,或避免自己產生這種心態,就必須

專注於自己的目標和行動

,而不是糾結於別人在做什麼和取得什麼成就。

嘗試促進積極的思維模式,在看到他人取得我們也想取得的成就時,試著學習他人的經驗,而不是在感到痛苦時貶低他人的成就。

當他人有螃蟹心態,試圖將我們拉下時,我們必須堅定自己內心的想法,忽略嘈雜的聲音,並保持行動,儘早脫離“螃蟹桶”。

(看到他人的進步還是會覺得很焦慮?一文教你如何應對同輩壓力為什麼看到別人的朋友圈很精彩,我會有壓力?| 如何讓“同伴壓力”變成你的助力)

警惕!那些自己擺爛,還見不得朋友好的人,都有這種心態

2. 環境的選擇

在我們選擇工作或學習環境時(在有選擇的前提下),挑選一個

不會過於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而是能夠相互幫助一起成長的環境

比如在工作面試時,詢問公司的考評制度,看看是否是一個可接受的、健康的環境。

3. 制度的制定

除去個人選擇,公司或組織所制定的規則,對於消除螃蟹心態同樣重要。

一項研究曾考察了學生在螃蟹心態成為公認準則的情況下的行為。研究人員發現,當學生認為自己會因為成績好而被欺負時,ta們更可能主動考砸,確保成績保持在中等水平;而當學生的排名被保密,人們很難得知每個人的成績時,學生的考試成績就會提高(Spacey, 2015)。

在一些早期研究中也提到,被壓迫的群體更容易相互攀比,惡性競爭(Bulhan & Fanon, 1985)。

所以,避免螃蟹心態這件事,除了自我調整,學校、公司等組織,也應該營造健康友好的學習和工作環境,不過分強調競爭,不打壓學生或員工。

其實,不僅是螃蟹心態,任何惡意競爭的避免,都需要個人和團體的共同努力。大家互幫互助、合作共贏,才能更快地脫離不理想的“螃蟹桶”。

警惕!那些自己擺爛,還見不得朋友好的人,都有這種心態

References:

Bulhan, H。 A。, & Fanon, F。 (1985)。The psychology of oppression。New York, NY: Plenum Press。

Bulloch, H。 (2017)。 Ambivalent moralities of cooperation and corruption: Local explanations for (under)development on a Philippine island。Australia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 28, 56-71。

Itani, O。 (2021, February 3)。Beware of “The Crab Mentality”: How Your Environment Can Shape The Way You Think and Behave。OMAR ITANI。

Nguyen, S。 (2021, July 4)。Crab Mentality。Project Lotus。

Spacey, S。A。 (2015)。Crab Mentality, Cyberbullying and “Name and Shame” Rankings。

TAG: 螃蟹心態他人ta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