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記憶系列之二:菜油燈下聽媽媽講故事和蝨子燒蟣子捉虼蚤

文/楊樹德(雲南彌勒)

我小的時候,(彌勒縣)竹園街還沒有點電燈。家家戶戶點的都是菜籽油燈。所謂菜籽油燈,就是用一個小土碗,倒上半碗菜籽油,扯上一小撮爛棉絮,搓細了,一頭放在土碗裡,一頭搭在土碗邊,等油吸上來後,用火柴點著,就成了菜籽油燈了。

童年記憶系列之二:菜油燈下聽媽媽講故事和蝨子燒蟣子捉虼蚤

菜籽油燈發出的光亮十分微弱,比螢火蟲亮不了多少,燈火昏暗這個詞用來描寫菜籽油燈就恰到好處了。

那個時代的人,天一黑幾乎就不出門了。四周萬籟俱寂,可以聽各種小蟲子的鳴叫聲。如果有一個人拉二胡,那“吱吱咯咯”的響聲,幾乎一條街都能聽到。

晚上,在昏暗的燈光下,母親領著我和三哥,邊做針線活邊講故事給我們聽,那氣氛可溫馨了。

童年記憶系列之二:菜油燈下聽媽媽講故事和蝨子燒蟣子捉虼蚤

母親講過《老毛人的故事》,這個故事聽後有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覺。還講過《狼外婆的故事》,這個故事教人要善於識破壞人的偽裝。還講過《狼來了》的故事。這個故事教導人們不要講謊話,否則受害的還是說謊話的人。還講過《從小偷針,長大偷金》的故事。這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小男孩從鄰居家偷了一根針回來,他母親不但不批評他,還誇獎他能幹。後來小男孩長大後成了大名鼎鼎的江洋大盜,被官府捉拿歸案後,押赴刑場,斬首示眾。行刑前,他責怪母親不好好教育自己,讓他由小錯到大錯,直至走上斷頭臺。他提出來要最後吸吮一次母親的乳頭,結果他把母親的乳頭一口咬掉,並高聲對圍觀的人群喊道:“天下的母親都要從小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否則就會像他母親一樣,奶頭被自己的親兒子咬掉”。還講過《打漁老倌心不要厚》的故事。這個故事教人得到利益時要見好就收,過貪則可能不但失去即得利益,而且還要搭進去很多,甚至是寶貴的生命。從古到今的貪官可能都沒有聽過這個故事,或者說聽了也沒有牢記在心上,只當了耳旁風,所以他們越貪越多,最後落得個人財兩空。

有時晚上天上下著雨,瓦溝水發出柔和的聲音,母親便會領著我和三哥,在昏暗的菜油燈下找蝨子燒、捉蚤。那個時代的人,由於不講衛生,幾乎沒有不生蝨子和虼蚤的人。蝨子和虼蚤,都是寄生在人、畜身體上,吸食血液,能傳染疾病的昆蟲。被蝨子和虼蚤叮咬後,面板癢得難受,必須要用手指抓撓才能感到舒服。

據說明代有一個商人請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為自己新開張的商鋪作一副對聯。唐伯虎為他寫了一副“生意如春意,財源似水源”的對聯,商人看後很不喜歡,懇請他重寫一副。唐伯虎想戲弄一下這個商人,便重寫一副對聯曰“門前生意,好似夏日蚊蟲,隊進隊出”。櫃裡銅錢,要像冬天蝨子,越捉越多。不料商人見到這副對聯,喜笑顏開,十分滿意。還用重金酬謝了唐伯虎。

還有記載說,明代書法家,文學家,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有一次與友人在廟堂內論文。見窗外荷池綠葉如蓋,魚兒游到荷葉下躲避陽光。祝枝山便隨口吟道“池中荷葉魚兒傘”,友人以樑上蛛網對曰:樑上蛛絲燕子簾。忽然窗外傳來應對聲:襖裡棉花蝨子巢。

童年記憶系列之二:菜油燈下聽媽媽講故事和蝨子燒蟣子捉虼蚤

祝枝山與友人走出來一看,原來是一個乞丐在窗下翻著破棉襖捉蝨子,隨口對了這麼一句。祝枝山感到驚奇,問他還能再作一聯嗎?乞丐隨口吟道:君在堂上邀雙月,我於窗下捉半風。

祝枝山連連稱讚“好聯,好聯。”友人不解。祝枝山解釋說,上聯“雙月“是”個“朋”字,下聯“半風”是個“蝨”字。聯意是:你在堂上邀約朋友,我在窗下捉蝨子。

透過這兩個故事,說明蝨子老早就和人類親密接觸了,而且還能登上“對聯”這樣的大雅之堂。

頭上的蝨子和呢,一種方法是由另一人翻著頭髮找,這有點像猴子,互相翻找蝨子。可以加深倆人的情感。另一種方法是自己用篦,這種方法一是省得麻煩人,二是的乾淨。

衣裳和褲子裡面的蝨子、和虼蚤就得脫下來慢慢地找。衣裳上呢,兩個胳肢窩裡面蝨子、和虼蚤最多。翻開衣縫,就會發現蝨子。捉到白白胖胖的蝨子,一種方法是將它放在左手和右手的大拇指指甲中間,“啪”的一下用力掐死;一種方法是把它放在床頭的單桌上,用右手大姆指甲“塔”的一下碾死。至於麼,往往會在一條布縫上白生生的連成二三釐米長的一條白線。掐是掐不過來的,只好用火燒。將衣縫拿去對在火苗上,慢慢移動,便被燒得發出一片“嗒嗒嗒”的響聲,一股焦糊味也會同時鑽入鼻孔。

褲子呢,是在褲襠和兩條褲腳的布縫裡,蝨子、蟣子、虼蚤最多。最難捉的是虼蚤。翻開布縫,發現虼蚤,你只要手慢一點,一眨眼的功夫,它便跳走了。於是一家三口人,六隻眼睛便緊緊地盯著床面,誰看見虼蚤了,誰就拍上一巴掌,床上就發出一聲“砰”的悶響。一個虼蚤,往往要使得母親、三哥和我,你一巴掌,他一巴掌,我一巴掌地拍好一陣子,最後誰拍著虼蚤,大家就說誰福氣好。

廣西奇聞軼事:環江篇

作為南方人,我為什麼認為舜葬於北方山西運城也是有一定的道理呢

我為什麼認為舜有可能葬於廣西?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大眾文藝

TAG: 蝨子虼蚤故事祝枝山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