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你以為的低谷,也許是另外一種綻放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是唐代詩佛王維的代表作之一《終南別業》中的名句。

01

詩的背景

王維大約二十歲就考中科舉,少年得志,官場一路順風順水。

不料後來遭遇安史之亂,當時唐玄宗悄悄的逃出了長安,被矇在鼓裡的王維沒能即使脫身,落在叛軍的手裡。但最終被迫還是接受了偽職,無奈之時寫了表忠心的《凝碧池》。

當安史之亂被平定的之後,唐王朝開始清算接受過偽職的人。王維因為忠心之詩,還有平判有功的弟弟力保,而倖免於清算。但這一番折騰,王維深感仕途無常。

他索性買下了宋之問在長安城南藍田輞川的別墅,開始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從外面進入輞川有一條玉河,回他的別墅需要坐船。這裡的田園山水秀麗自然,王維陶醉其中。有感而發,寫下這首千古名詩。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你以為的低谷,也許是另外一種綻放

02

詩的賞析

《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詩的大意是:

中年後比較喜歡自然之道,晚年直接住在南山來了。

每次有興致的時候,就獨自遊覽,在美景中自得其樂,走到哪裡算哪裡。

不知不覺來到流水盡頭,索性坐下來看雲霧升騰。

偶然碰到山林裡的老人,相談甚歡,都忘了回家。

這是一首寫實詩,又是一首非常有禪意的詩。這是王維在終南山時寫的一系列山水詩的特點。

這首詩精華就在: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兩句使得遊山玩水成為表象,讓詩更具深邃廣闊的意象內涵,也體現了他的人生態度。

其實這種心境,大部分人都有過,王維說出了大家的心聲。

當我們遇到絕境的時候,看看這首詩,似乎從中找到了力量和重新站起來的方向。

所謂水窮,其實只是看的人目光太短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

水和雲,是同樣的物質,不同的形態,水蒸騰上升為雲,雲凝聚落下為水。水窮處正是雲起時,一條路的終點也許正是另一條路的開始。

對於王維,官場之路到頭了,但另一番精彩人生才剛剛開始,而新的人生看似沒有繁華,但卻其樂無窮,是自然是本真之路。

一“窮”一“起”,正如一“終”一“始”,一“死”一“活”。

一件事的終點,也許是另外一件事的起點。世間萬事萬物,輪轉不休,此消彼長。這也是我們老祖宗的辯證思維。

王維這是在大自然的風景中體會到了“方死方生”,不破不立,大破大立!

蔣勳老師說:“

只有真正看過繁華的人,才會決絕的捨棄繁華,走向完全的空淨

“。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你以為的低谷,也許是另外一種綻放

03

總結

遇到了絕境,山窮水盡,到底怎麼辦好呢?

1、有的人,選擇逃避,比如墨翟、阮籍。

2、有的人,改變心境,就像王維這樣的,還有陶淵明“雲無心以出岫”。

3、有的人,繼續走,發現機會,就像宋代陸游所說:“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遊山西村》)。代表人物還有魯迅。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你以為的低谷,也許是另外一種綻放

對於我們來說,遭遇人生低谷時,不必自哀自怨,不妨靜下心來,從水窮處到雲起時,學會另眼看世界,也許就能體會到,車到山前必有路,“一花一世界”。正如錢鍾書先生的所說:"隨遇皆道,觸處可悟"。

天無絕人之路,最終我們自以為的低谷也許只是在積蓄能量,等待下一個綻放!或者換一個角度,當下即是吾鄉!

TAG: 王維水窮處行到看雲起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