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講話沒有重點,不會獨立思考?用這3個方法在家就能搞定!

孩子學完游泳回來很興奮,嘰嘰喳喳地對我說:“媽媽,我今天學了游泳,我可以在水裡潛水了,也會蛙泳了,我還可以把頭沉到水裡去了,我會漂浮了,學游泳好玩。”這個時候奶奶在邊上補充到:“對呀,學得都不肯回家了,一定要在那邊玩”。過了一會,孩子突然說:“媽媽,我示範下蛙泳給你看看”。其實我最後才聽明白他想表達他學了蛙泳的姿勢,學游泳很好玩這件事。

所以,如果孩子在一開始就亮出觀點,表達就會清晰很多。比如像這樣: “媽媽,我今天學了蛙泳的姿勢,我示範一下給你看看吧,還有,我會把頭沉到水裡去了,學游泳太好玩了。”這樣表達就清晰多了。

所有的外在都是我們內心的對映,語言是思維的表達,所以語言只是表象,思維方式才是主導,孩子的語言像是一面鏡子,照見了我們的教育方式。作者吳瓊《孩子一學就會的黃金口才課》一書中標明:

孩子的每一次表達都是一次小的演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有意識地讓孩子擁有經濟學思維,認知思維和故事思維,從而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

孩子講話沒有重點,不會獨立思考?用這3個方法在家就能搞定!

一、擁有經濟學思維,讓孩子的表達更理性

《認識商業》中說,經濟學是理性選擇的社會科學,讓孩子能做理性選擇本質上是讓孩子做經濟學啟蒙的工作。

資源是有限的,慾望是無限的,孩子需要在有限的資源當中做出選擇,而做出任何一項選擇都會放棄另一項選擇的價值,這份價值也就是我們所付出的機會成本,它的含義已經遠遠超過了價格成本,這樣的價值成本也會讓孩子慢學會找到自己需要的或者真正想要的,表達更為理性。

在國外,老師會讓孩子透過做遊戲,進而讓孩子們聯絡實際生活,做一些練習,讓孩子們區分哪些是我們需要的東西,哪些是想要的東西。

問問孩子: “這樣東西對你有什麼幫助?如果沒有這樣東西會怎麼樣? “幫孩子練習從“想要”的東西中找出“需要”的東西,理清自己的慾望,確定自己的真正需求。

比如孩子想買玩具,我會引導他

用下面這個句式來練習:“我需要買玩具是因為我想要,我喜歡,到最後孩子說我想要媽媽陪我玩是因為我無聊。

孩子講話沒有重點,不會獨立思考?用這3個方法在家就能搞定!

《認識商業》中說: “在市場經濟中,一個人只有為別人創造價值,才能獲得自己的利益。這就是市場經濟的奇妙。”

我們在培養孩子的價值觀中,也要多引導他去思考他為別人創造了什麼樣的價值,這樣他做的事情才更有意義。問問孩子:“這樣東西對別人有什麼幫助?如果沒有這樣東西會怎樣? ”當孩子這樣思考的時候,做人的格局也在不斷提升。

二、認知思維:布魯姆認知思維模型

美國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威林在《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這本書中講到這樣一個認知原理: “人類天生好奇,但並不是天生擅長思考。”

那在什麼情況下孩子願意思考呢?

就是在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大腦會產生多巴胺,會讓孩子有快樂的感覺。

而且孩子的思維能力發展是階梯性的,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認知發展進度和能力水平,從最底層的思維能力開始訓練,幫助他“搭梯子”,讓他一步步循序漸進地發展獨立思考的能力。

所以我們既要尊重孩子的好奇心,也要有能力幫助他在一個又一個問題的解決中,找到學習的快樂。如果我們的問題一直停留在低階層面,孩子的思考能力不會自動提高到新的層面,這期間需要有“誘因”,也就是教育環境,而這當中最關鍵的就是我們是否有意識地針對這個層面的能力進行啟發式提問,來鼓勵孩子一層層習得獨立思考能力。

孩子講話沒有重點,不會獨立思考?用這3個方法在家就能搞定!

獨立思考的六層臺階

心理學家布魯姆關於思維認知的6個層次對思考能力進行了分類,從低階到高階一共6層,思考能力發展是從底層開始的,就像上樓梯一樣,一層一層逐步上到最高層。從低階到高階的思維層次分別是:

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

1。記憶

記憶事物的基本資訊,也是孩子最基礎的認知能力。孩子透過記憶,可以回答人、事、物的基礎問題。我們透過5W提問式讓孩子記憶相關資訊: Why (為什麼) 、What (是什麼) 、 Where (在哪兒)、Who (誰)、When (什麼時候)。

比如《灰袍奶奶和草莓盜賊》這個繪本故事,可以提問:故事裡有誰?他們在哪兒?草莓盜賊想要偷什麼?你覺得故事是發生在什麼時候呢?為什麼草莓盜賊想要去偷草莓?

透過簡單的提問,幫助孩子記憶和認知。

孩子的記憶不是他想要記的事,而是他思考過的事。

所以孩子看過不代表都能記住,記憶類的問題能夠記住的知識點就像是一個大廚手裡的食材,如果想做一桌子美味佳餚,沒有豐盛的食材,計劃只能失敗。

2。理解

當孩子能夠記住相關的基本資訊,我們就可以用理解類的問題讓孩子的思考能力上一層臺階,幫助孩子進一步理解事情的發展和故事的大概。

理解類的問題用到的方式有解釋、舉例、分類、總結、推斷、比較和說明。

我們可以這樣提問:故事主要想說明什麼?為什麼草莓盜賊腳下會有蘑菇?草莓盜賊和一般盜賊有什麼不同?在幫助孩子去理解時,用關鍵詞“為什麼”“說明了” “有什麼不同”來看看孩子理解的度。理解類的問題就像給各種食材洗洗切切,把大的知識點切成小快,便於孩子吸收理解。

3。應用

當孩子理解後,就可以把學到的知識和現實中的場景結合起來,來融會貫通地應用資訊,這

層認知能力的培養有助於孩子深入思考和解決問題

我們可以這樣提問:如果草莓盜賊偷了草莓,會發生什麼情況?草莓盜賊除了想偷草莓,他可能還想偷什麼呢?灰袍奶奶還可以用哪些方法不讓草莓盜賊看到?

提問的關鍵詞可以是: “有什麼情況是一樣的? ““還…的方式嗎? ”“如果……就會發生什麼情況? ”這一步的關鍵在於讓孩子學會去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能夠舉一反三地解決問題,應用多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增強。

應用類的問題就好比根據食材的特點來處理食材,該蒸煮的蒸煮,該醃製的醃製,讓食材各盡其用,讓知識點能夠在不同場景下發揮作用。

4。分析

當孩子能夠融會貫通地應用資訊後,他會有很多的想法,想法一旦多了,就可能會亂。知識之所以能變成技能,就是透過建立框架結構實現的,這樣的框架結構會讓孩子思路清楚。

如何建立框架呢?

我們需要引導孩子去分析部分和整體的聯絡,透過區別、組織、歸類來做分析,找共性或不同,分類成合並,幫助孩子理清思路。

比如可以這樣來提問:你覺得灰袍奶奶的逃跑路線,哪個最好?為什麼?你有什麼辦法能夠讓草莓盜賊不再偷草莓了呢?你覺得草莓盜可能會住在哪裡呢?

多讓孩子用發散式的想法去歸類、比較,不僅僅問故事情節裡的問題;還可以聯絡孩子的實際生活進行相關提問,甚至可以讓孩子嘗試問類似的問題。在這裡,家長也要鼓勵孩子學會收集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可以用一些句式來幫助孩子的表達:“我(不)同意,因為……”“我覺得,因為……….“我推斷,因為……””“我預測,因為……”“我懷疑,因為……”“我的理論是,因為…".

引導的重點是要引導孩子把原因的部分表達清楚。

在這個層面家長還可以和孩子做簡單的辯論,彼此找到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強化孩子對資訊的整理能力,為下一階段的思考做鋪墊。

分析問題就好比根據食材的色澤、烹飪的時長來決定可以在食材裡做加法還是做減法,讓每種食材都根據你的判斷分析呈現出屬於你的個性化味道。

5。評估

在這一層,我們需要引導孩子評出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然後有理有據地提出自己的觀點。

比如,我們提問:“你覺得灰袍奶奶有哪些特點你很喜歡,為什麼? ““為什麼你覺得灰袍奶奶這樣做是對的? ”“灰袍奶奶為什麼要穿灰色的衣服,你有其他的建議嗎?

評估類問題是自我反省的過程,就好比我們做好了一桌子的美味菜餚,現在我們來反思下每道菜為什麼這麼好吃,或者沒做好的原因在哪兒。

評估也是獨立思考的核心,因為包括評價對方和反省自己兩層思路,在評價的問題上多多訓練,能夠讓孩子不斷地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最佳化,對別人的行為保持自己獨特的想法,不輕易贊同或否定。

6。創造

當孩子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後,我們鼓勵孩子進行綜合性的創造,需要孩子進行歸納、計劃和創作。

比如,我們可以提問: “如果我們設計一個方案,讓草莓盜賊和灰袍奶奶成為好朋友,你覺得還需要什麼條件呢? ”“有什麼樣的方法能夠改變草莓盜賊,讓他變好呢? ”“你來設一個防盜的草莓盒子,只要別人一碰,草莓盒子就會發出警報,看看需要什麼工具?”

創造性問題是最高的思維層次,它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態度。真正的高手都是在創造層面去解決問題的。

“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只有讓孩子真正產生學習的熱情,他才會有新的想法,發展出新的思維方式。更重要的是,能夠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是一個社會過程,大多數思考過程都是跟他人聯絡在一起的,孩子需要分享自己的想法,從別人那裡得到反饋,彼此借鑑靈感,也會在這個層面獲得更大的成就感。

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地帶著孩子攀登思考的臺階,不用擔心孩子的年齡,什麼時候開始提問都不晚。孩子在逐漸攀爬認知思維的臺階中,表達會逐漸有理有據,邏輯清晰,對任何人、任何事不會輕易盲從,而是有自己的觀點。更重要的是,孩子會不斷地思考,提出更精準的問題。

孩子講話沒有重點,不會獨立思考?用這3個方法在家就能搞定!

比如玩轉問題輪這個小遊戲,就可以幫助孩子打好認知思維的基礎。

製作過程第一步:

和孩子一起學習6類問題如何問,全部列出來,讓孩子練習可以問的問題和各種問題的問法,把孩子的答案-寫下來。

who-這是誰在說?熟人?陌生人?權威人士?想想重要不重要?

What——他們在說什麼?這是一個事實還是一個想法?他們說話有足夠的根據嗎?他們是不是有所保留,有的話出於某種原因沒說出來?

Where-他們在哪裡說的這些話?在公共場合還是私下裡?

When——他們什麼時候說的?是在事情發生前、發生中,還是發生後?

why——為什麼他們會這麼說?他們對自己的觀點解釋得充分嗎?他們是不是有意在美化或醜化一些人?

How——他們是怎麼說的?他們說的時候看上去開心嗎?難過嗎?生氣嗎?真心嗎?僅僅是口頭表達的,還是寫成了文字?

第二步:用硬紙做一個問題選擇輪。

第三步:當孩子讀繪本時、遇到問題時,讓孩子自己轉轉問題選擇輪,轉到哪一類問題,就練習這類問題的提問。

教育學博士羅超猛在《現代教育報》上說: “一般在美國一個學齡前孩子每年起碼會問400個問題。在美國人看來,打破砂鍋作到底,絕對是件好事。”

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前,先要學會提問。好的提問能幫孩子比較深入和透徹地理解一件事,能夠發現題、解決問題,這個過程能促進孩子去主動學習和探索,在今後學習中,提問也有助於提升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激發好奇心。

我們要按照這6層臺階從提問開始帶著孩子一層層攀爬,培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而不僅僅是學知識,因為思考能力比干貨識的“升值”潛力大多了。

三、故事思維:講好故事的魔力

新學期快要開學了,大家都知道第一印象很重要,都想要孩子的自我介紹能夠脫穎而出。所以去之前就跟孩子溝通好了,可是孩子在大家面前扭扭捏捏不願意開口,家長甚至“利誘”孩子。可是孩子就是不敢開口。

如果我們換種方式,用講故事的形式鼓勵孩子:”昨天媽媽在新華書店的電梯裡,遇到一個頭發花白的老奶奶,她很自豪地告訴我她女兒是中央電視臺少兒節目主持人月亮姐姐,她跟我分享了月亮姐姐最喜歡的句子: “你只要敢於開口,你就是英雄。”

故事能夠在孩子的思想中發展併成長,當孩子感受到故事中的真理,他們就會想看到更遠的目標,接著會想要用正確的行動去實踐它。吉姆·西諾雷利在《認同感:用故事包裝事實的藝術》一書提到,故事大師告訴家長4種方法,如果家長運用到跟孩子的交當中,孩子也會喜歡用故事的方式表達自己。

孩子講話沒有重點,不會獨立思考?用這3個方法在家就能搞定!

1。日常溝通:修改你的故事版本

孩子不喜歡聽家長說教,更喜歡透過自己的探索弄明白。這也是故事能夠吸引孩子的原因之一。就像是優秀的電影、小說、詩歌不會向讀者解釋背後的含義,而是讓讀者去思考一樣。故事用懸疑的方式,讓孩子忍不住想提問,會更加吸引孩子。

比如,你想跟孩子說努力學習的重要性,你可以這樣來嘗試“孩子,媽媽發現越是厲害的人越努力。今天知道一個爸爸要照易兩個寶寶,在3年裡陪孩子讀了300本書,在半年裡拿到10個世界500強的工作機會,並且用兩個月在職考上了財經類大學會計學博士。後來,你知道孩子變成什麼樣了嗎? ”孩子會很好奇其中的原因,不斷地追問。

2。不斷延續:留下一個想聽的鉤子

除了提供故事的清晰脈絡之外,我們要給孩子一個主題,然後再自由發揮。這樣孩子容易抓住你講故事的重點。不然我們說完之後,孩子聽得迷迷糊糊或者注意力就跑走了。

故事的爆點要放在前面,結論先行。提煉爆點的訓練方法是,我們可以多看看報紙、新聞、公眾號文章都喜歡用什麼樣的標題,通常標題就是文章的爆點。我們可以使用標題式引入對話,再接下來圍繞爆點講個故事,孩子會聽得有滋有味。

比如,我們想教孩子和小朋友相處的方法,可以用標題式這樣說: “你知道什麼是友誼的秘密嗎? ”孩子說::“不知道。”

於是我們接著說:“有棵小橡樹,第一次結的果實一橡果,因為不好吃,受到了松鼠和森林裡其他動物的嘲笑。從此小橡樹變得很自卑,再也結不出橡果了。直到有隻善良的小松鼠不斷鼓勵小橡樹,讓小橡樹重新獲得自信。秋天的時候,小橡樹結了滿滿一樹好吃的果子。”

孩子透過故事會慢慢體會到交朋友需要互相信任,互相鼓勵。

3。體會:透過故事,感受行為的對錯

要想說得更精彩,就不能直接說出觀點,而是要去構想故事的寓意,根據我們所相信的價值觀來講故事。就像真正勇敢的人不會說自己勇敢,值得信賴的人從來不會直接告訴你他是值得信賴的。

比如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要讓孩子學會自我疏導,可以用故事來引導孩子: “有個叫霍斯的小朋友今天和你一樣過得很不高興,他帶著一肚子怨氣回家。霍斯的媽媽有個好辦法呢!”

設定懸念,等待孩子的問題,然後繼續:“那就是煮一鍋“生氣湯 !”我們要知道生氣本就是孩子的正常情緒,不應該抵制孩子的情緒,而是要教孩子學會如何自我疏導。

孩子透過家長的引導,慢慢會了解原來每個故事裡都有各自的價值觀,同時想表達自己的觀點可以用故事的方式呈現。

然後在故事裡和孩子繼續: “霍斯媽媽煮了“生氣湯” ,那麼你想怎麼發洩你的情緒呢? “慢慢地,孩子就會說出自己的想法。

4。故事結局反著說

孩子如果喜歡聽家長講故事,有很大原因是希望從故事中感受到獨特的視角和方式,能夠聯想更多,有更多維的感觸。

我們希望孩子能有獨立思考能力,能解決問題,就要讓孩子看到很多不同的處理角度和方式。

比如繪本《紙袋公主》的情節,我們可以和孩子聊一聊:“公主用她的機智制服大惡龍,救出了王子。可是王子看著眼前的公主,覺得她穿得破破爛爛,嫌棄公主。公主這時候做了什麼呢?

停頓,留白,等待孩子的問題

然後繼續: “公主一腳把王子踢飛,然後向著一片陽光飛奔而去。”跟往常的王子公主不一樣,這個紙袋公主的處理方式太另類了,給孩子一個新穎的角度去思考故事的結局。也許隨著閱讀的增多和時間的積累,孩子會逐漸明白對於女孩子,精神上的獨立自由遠遠要比嫁人重要。它告訴男孩子,你不是一旦西裝革履就必然紳士,懂得尊重與感恩是成為精神貴族的第一步。

像這樣,故事的結尾並不是公主和王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們在帶著孩子閱讀故事結尾的時候,可以用“如果某某不是這樣做,結尾會怎樣”,來鍛鍊孩子說故事的能力。

總結:

演講力將會成為21世紀最應具備的基本技能之一。如何讓孩子的表達更有魅力?首先應該先培養孩子的思維方式,擁有經濟學思維,讓孩子的表達更理性,培養孩子的認知思維,讓表達更有理有據,邏輯清晰,對任何人、任何事不會輕易盲從,而是有自己的觀點。更重要的是,孩子用故事思維去多練習,這樣才能激勵孩子參與到價值觀和信念的交流中。

培養演說力沒有捷徑,找到正確的方法,刻意練習,並設定及時的反饋機制,持續不斷地進化進化進化!

TAG: 孩子故事草莓提問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