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為何家會傷人》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文/記不住正態分佈的薔色

各位小可愛,早上好,我是薔色,今天我們繼續領讀的書是《為何家會傷人》。

昨天我們聊了家庭關係中錯位的夫妻關係。你會發現,夫妻關係的錯位是從找物件就開始了。戀愛中,我們會尋找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父母。在結婚的時候,等於是娶回了媽媽,嫁給了爸爸。但進入婚姻之後,理想父母下線了,現實父母上線了,很多人就發現對另一半的期望破滅了。如果這時候夫妻雙方都能做一個好的客體,還是可以共同成長的。但家庭生活的其他挑戰,會導致夫妻關係繼續錯位。比如有的人擅長把權利規則帶回家,工作和家庭的邊界不清晰。另外一種錯位是婆媳關係的錯位,這其實是中國式家庭無法滿足情緒需求,導致的親子關係的錯位的負作用。

今天我們繼續討論親密關係中的親子關係錯位。我們在前兩天的領讀中都提到親子關係的錯位,這是因為家庭是一個系統,影響都是相互的。

那麼什麼是親子關係錯位呢?親子關係錯位指的是一個家庭中,親子關係超過了夫妻關係,父母的一切都是在圍著孩子轉,而忽略了配偶感受。這個定義是從核心家庭的角度來說親子關係,也就是由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組成的家庭。

在健康的家庭關係中,夫妻關係應當處於最重要的地位,但夫妻關係錯位的時候,親子關係也會跟著錯位。

第一, 缺位的丈夫,孩子成了“丈夫”的替代。

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一向是重親子關係,而輕夫妻關係,彷彿夫妻關係只是為了完成傳宗接代這樣的任務,只是為了長輩和晚輩服務的載體。

而不幸的是,即使已經到了2021年,依然有很多男人覺得男主外,女主內,帶孩子是女人的責任,自己只要能拿錢回去就已經是非常負責任了。如果再加上潔身自好(這個自己品),簡直可以立貞潔牌坊了。

但是女人是有情感需求的呀,很多有自省意識的女人,會要求老公給家庭,給自己和孩子多一點的情感。但往往會被大男子主義的老公拒絕,覺得女人太不知足。

如果女人因此跟老公吵架,常常會有老人勸,又給你錢花,又沒有亂來,你還想怎麼樣。讓女人真的是有苦說不出來。

如果女人自身的成長夠,她可能會透過幽默的方式昇華這種關係,比如,本想做大哥的女人,結果不小心成了大哥,或者是夫妻成兄弟,並且找到諸如工作之類的情感寄託。

但有些成長不夠的女人,會把精力都放在孩子的身上,漸漸的,孩子與母親之間成了共生的狀態。她也不在乎老公的缺位,慢慢地,母親與孩子之間的共生關係密不透風,老公即使想插也插不進去。

在一個家庭中,如果丈夫缺位,妻子就會與孩子結成同盟,孩子無意中扮演了媽媽的心理配偶的角色。

你看,我們常說,媽寶男,媽寶女之類的,很少說爸寶男,爸寶女。根本原因是,父親在家庭中的缺位。推薦大家一本新書《消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和失控的孩子》,5月份第二版剛出版的,是系統式家庭治療的經典著作,雖然是外國人寫的,但非常符合中國家庭的情況。

解讀《為何家會傷人》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不懂處理情感問題,是所有中國男人和女人的通病,因為我們在成長過程都沒有學習到這方面的技能。

而在當下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每個人都非常的焦慮,男人把焦慮投射到了工作中,覺得工作,賺錢才能有好未來。女人則把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

針對北京3-6歲幼兒的父親的調查發現:80%的父親認為自己工作忙,沒有時間與孩子交往。對天津市1054人的調查也顯示:在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親缺位的情況,母親是子女教育的絕對主角。

比如朱雨辰,演過《奮鬥》《我的青春誰做主》。好像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訊息。當然,也可能是我不大看電視劇。朱雨辰有一個控制慾極強的媽媽,給了兒子密不透風的愛。她會十年如一日地每天早上4點起來熬梨汁給兒子喝,會揹著鍋跟著兒子去劇組給兒子做飯,她甚至說“我是用我的整個生命去對待我的兒子的,我完全沒有自我,我在家的位置就頂兩個菲傭。”

你知道朱雨辰的爸爸是誰嗎?他與爸爸的關係怎麼樣?不知道。當然,可能是因為爸爸沒參加綜藝節目。但就朱雨辰媽媽這樣的言論,相信在他們的家庭中,朱爸爸是隱身的,是消失的。可能是自動消失,也可能是被動消失。但我們看到的就是妻子把兒子看得非常重,親子關係錯位了。

總的來說,丈夫的缺位,有文化傳統的原因,有大家都不擅長表達情感的原因,有現代社會的焦慮,總之各種造成了丈夫在家庭中的缺位,於是母親和孩子建立了聯盟,構成了共生,親子關係錯位了。

第二, 父母把自己的夢想讓孩子去承擔。

說到父母把自己的夢想讓孩子承擔,有一個現成的例子,就是前段時間引起全網噴的鄭爽。

鄭爽的媽媽曾說自己有個當演員的夢想,她在做客綜藝節目的時候,自曝如果重返十八歲,那麼最想幹的一件事就是當演員!隨後又說:培養鄭爽,其實也是為了實現當初自己的夢想。

鄭爽四歲的時候就開始登臺表演。媽媽為了培養她的藝術修養,將五歲的鄭爽送去參加鋼琴、長笛、舞蹈興趣班,接著就陸陸續續開始參加電視臺的演出、比賽。

然後大家都知道了,鄭爽火了,賺了很多錢,以至於現在“爽”成了一個計量單位。後來鄭爽也說過自己有抑鬱症,而她的一些表現,如公眾場合扇自己耳光,直播的時候抱怨來抱怨去的。很明顯的,她的心理是不健康的。

鄭爽更像是她媽媽實現自己夢想的工具。鄭爽的媽媽給了她一個“理想自我”,要求她按照“理想自我”去生活。但鄭爽的“現實自我”裡媽媽期望的“理想自我”有差距。這就導致鄭爽承受了父母很大的壓力。

解讀《為何家會傷人》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這些把自己的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的,並且為了孩子付出很多的金錢和精力的父母,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當成了“債主”,甚至逼孩子還債。從而站在了孩子的對立面上。親情關係,變成了債主和債務人的關係。

我們都希望孩子成龍成鳳,希望孩子比自己過得好,這當然沒有錯。但問題是,孩子能理解嗎?自己當年都沒有完成的夢想,自己都完不成的事情,要求孩子來完成,這是不是有點高估了孩子呢?

把自己的夢想讓孩子承擔,不但是把親情關係變成了債務關係,這樣的父母還非常的不負責任。這個問題怎麼破,很簡單,讓你的事歸你,他的事歸他,老天的事歸老天。明天我們繼續扯這方面的內容。

第三, 孩子一直在尋求父母的認可

在錯位的親子關係中,孩子承擔了自己不該承擔的角色,要承擔媽媽心中的“心理配偶”的角色,要承擔父母完成自己夢想的重任,在潛移默化中,孩子都會心甘情願的揹負著這些。

揹負著父母給的“理想自我”的高標準。但這個標準往往與孩子的真實自我之間存在距離,於是孩子拼命的去努力,以達到父母的要求,得到父母的認可。

想一想,小時候,當父母說,大人喜歡乖孩子。於是你會漸漸的讓自己看上去很乖。

當你學習成績不好的時候,父母說,你怎麼這麼笨,看看隔壁的XX,看看人家,我怎麼有你這麼笨的小孩。你除了憎恨隔壁的XX,可能也會去努力的學習。

當你考得不好,他們打罵。當你考了好成績,他們到處炫耀。你會覺得原來他們喜歡的是學習成績。於是你會拼命的學習,讓自己的成績好點,也許可以讓他們開心點。小時候,可能是成績。長大了,可能是錢財,是職位。

有句小學生說的話,學習使我們快樂。童言無忌,一針見血。至於孩子快樂不快樂,已經不重要了。

解讀《為何家會傷人》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把自己活成了父母的父母。

現在挺火的李雪琴,曾說過,她媽是她帶大的。說實在的,這句話雖然是笑著說的,但聽上去特別的悲涼。

李雪琴的父母早年離婚,媽媽的情緒很不穩定。於是李雪琴拼命的學習,快速的成長,不讓媽媽為自己操心。拼命學習的結果是,李雪琴考入了北大,但在出國留學的時候,得了抑鬱症,嘗試過自殺。雖然她是一位脫口秀,因為搞笑而紅的。

就像喜劇的核心是悲劇一樣,李雪琴的內心也是悲涼的,這種療愈大概需要一輩子的時間。

尋求父母的認可,讓孩子無法做自己,這樣的孩子,可能一輩子都在滿足父母的期待。這種把自己變成滿足父母期待和要求的工具,帶來的往往是找不到自身的意義。

北大的徐凱文教授曾做過調查: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我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照說能夠考上北大的都是人之驕子,但這麼多人在實現了考大學,考名牌大學的這個目標之後,父母撒手了,他們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走了。

每次這種孩子的問題,追根溯源到家庭,到父母,我都覺得非常的無力。因為即使我知道怎麼做,也很難幫到他們。即使能夠撬動他的一點點病理性思維,而他們需要的可能是價值觀的重塑,那些童年的創傷像是一個膿包,要治療,就必須去觸碰這個膿包。但他願意被觸碰嗎?什麼時候碰,怎麼碰,碰了要怎麼讓這個人的自我不破碎?這些往往對來訪者和諮詢師的要求都比較高。

而我們在讀書會能做的,大概只能是引起為人父母的警覺,如果自身有創傷,看看能不能靠自己去療愈。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我們來總結一下今天分享的內容。今天分享的主題是親密關係中錯位的親子關係。

首先我們聊了,缺失的丈夫,孩子成了“丈夫”的替代品,扮演了母親“心理配偶”的角色,親子關係錯位。

接著我們聊了,父母把自己的夢想讓孩子承擔,親子關係變成了債務關係。

最後,我們聊了,孩子一直在尋求父母的認可,找不到自身的價值。

歡迎你就這個話題展開討論,發表你的看法和評論。明天,我們將繼續領讀《為何家會傷人》,來看看健康的家庭關係中,如何學會愛。明天見。

TAG: 孩子父母親子關係錯位鄭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