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區仙霞新村街道82歲老人前胸有些悶,家庭醫生葉曉景陪同複診!

長寧區仙霞新村街道82歲老人前胸有些悶,家庭醫生葉曉景陪同複診!

家住長寧區仙霞新村街道的82歲居民胡傳渝近日感到前胸有些悶,3年前植入了心臟起搏器的她擔心裝置執行異常,與簽約家庭醫生葉曉景聯絡後,在老伴陪同下步行來到家附近的虹仙社群衛生服務站複診。葉曉景使用“心臟植入式電子裝置(CIED)隨訪機”,僅花費幾分鐘就完成了檢測和資料上傳,10多分鐘後,同仁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邱朝暉便透過手機檢視詳細報告,當即向病人反饋診療意見,老人懸著的心放了下來。

心臟疾病患者在植入起搏器、除顫器等裝置後需要定期進行隨訪複診,以便及時瞭解植入器械執行情況和心功能指標監測,往常,患者需要前往三級醫院預約掛號。而在長寧區,得益於其在全國率先開展的數字化“心臟電子裝置植入患者社群遠端隨訪”專案,患者透過家庭醫生和家門口的社群醫院就能完成日常隨訪。目前,長寧區10個街鎮均已實現遠端隨訪全覆蓋,惠及3000多名心臟疾病患者。

作為滬上首個“網際網路+生活性服務業”創新試驗區,長寧區致力於提升數字經濟先發優勢,創造人民城市美好生活體驗。以“智慧醫療”助力分級診療的CIED社群隨訪專案就是其中一項探索。實踐證明,它有效緩解了患者特別是老年人在植入心臟起搏器術後面臨的“看病難、隨訪難”,也減輕了三級醫院門診壓力。

一個“滑鼠”緩解患者看病難、隨訪難

長寧區仙霞新村街道82歲老人前胸有些悶,家庭醫生葉曉景陪同複診!

在虹仙社群衛生服務站,記者直觀看到了CIED社群隨訪的全過程:葉曉景醫生將一個形似大號無線滑鼠的檢測裝置放在老人左心房位置,檢測資料隨即透過一旁的平板電腦進行傳輸,資料上傳10多分鐘後就生成一份詳細的檢測報告,資料同時上傳同仁醫院心血管內科電生理團隊。

胡阿婆2018年在中山醫院植入了心臟起搏器,術後恢復良好,但她仍需要每隔3到6個月前往三級醫院起搏器門診隨訪,平常感到身體異常時也要第一時間去醫院。“我們老兩口年紀大了,腿腳不方便,去一次複診,哪怕是離家最近的同仁醫院,預約、掛號、再加上排隊看病,至少也要花費大半天時間。遇上颳風下雨,看病更難了。”兩位老人無奈地說。

而在同仁醫院,邱朝暉也發現,起搏器門診隨訪複診需求量越來越大,“如果所有患者術後都來三級醫院隨訪,我們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心臟起搏器隨訪複診能否下沉社群?最終,進博會帶來了轉機——CIED社群隨訪專案由同仁醫院醫學團隊攜手長寧區內網際網路創新企業美領美勵,以第二屆進博會明星產品、美敦力CareLink Express Mobile心律失常患者遠端隨訪一體機為基礎,搭建起社群醫療服務網路,這也是國內首個心臟起搏器遠端隨訪創業孵化成果。

數字化賦能,拓展智慧醫療服務場景

長寧區仙霞新村街道82歲老人前胸有些悶,家庭醫生葉曉景陪同複診!

▲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邱朝暉(左)與社群醫生葉曉景研讀報告。

今年初發布的《關於全面推進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意見》提到,結合新技術和新制度供給,以數字化推動公共衛生、健康等基本民生保障更均衡、更精準、更充分。擁有20年“數字長寧”積澱的長寧區,正不斷推動各項數字惠民工作落到實處,積極拓展智慧醫療、社群生活服務等數字化示範場景。

邱朝暉表示,心臟起搏器患者術後的門診隨訪是影響術後康復的關鍵點,在現實中,部分患者由於交通、個人體能等原因在術後並未及時隨訪,將對生命安全造成隱患。資料表明,採用遠端隨訪可以減少患者45%的院內門診隨訪次數,持續監測還能降低心理壓力,提高生活質量。“患者在家門口的社群醫院就診,但不妨礙資料進入三級醫院資料庫,這一創新模式能有效降低醫患雙方的醫療成本,海量患者資料儲存及智慧化分析也有助於推動疾病研究發展。”邱朝暉說。

長寧區仙霞新村街道82歲老人前胸有些悶,家庭醫生葉曉景陪同複診!

▲位於同仁醫院起搏門診的“自助小屋”,患者可進行自我檢測。

在社群醫生葉曉景看來,把心臟疾病患者的複診留在社群,有助於社群開展慢病前瞻性管理,從而打破社群醫院只能量量血壓、配配藥的小格局,也提升了社群醫生的技能和能力。據悉,CIED社群隨訪專案後續將進一步推出“紅綠燈”式簡易報告,以便患者能直觀瞭解病情,也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提供進一步支撐。

近日,《長寧區支援大健康產業發展的實施辦法》正式釋出,針對促進智慧醫療發展、支援大健康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出臺30條政策措施,加快產業鏈佈局,打造上海西部對接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生命健康產業集聚區。

作者:周淵

編輯:王嘉旖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TAG: 隨訪社群患者長寧區複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