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盞清茗品唐韻

一盞清茗品唐韻

地宮門一開,半個盛唐來。自1987年法門寺地宮中的寶藏被發現以來,大唐盛世的繁華在世人眼中愈發生動耀眼。近日,經過近一年的改造提升,法門寺博物館全新推出了“寧靜的輝煌——法門寺歷史文化陳列”展覽,讓大唐珍寶在煥然一新的展館中光芒四射。

一盞清茗品唐韻

在展覽上,博物館東展廳展示了法門寺地宮出土的一套唐代宮廷茶具,包括金銀絲結條籠子、鎏金銀茶碾子等。茶具所體現的高超技藝和茶具上的華麗裝飾,為世人揭開了唐代皇室宮廷生活的一角。據悉,這套茶具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時代最早、級別最高、最為完整的唐代宮廷金銀茶具。7月13日,記者來到法門寺博物館,精緻華麗的茶具,彷彿帶來了大唐盛世的茶香。

一盞清茗品唐韻

鎏金銀茶碾子 等級:國家一級文物 戶籍登記時間:1987年 出生時間:唐代 現住址:法門寺博物館

壹 驚鴻一瞥 喚醒千年寶藏

公元874年正月初四,無數的大唐珍寶被送入法門寺地宮。隨著大門緩緩關上,這些珍寶也陷入了長久的“沉睡”。時光流轉,地宮之上的寶塔歷經多次倒塌、修繕,但從來沒有人發現地宮裡的秘密。

1981年8月,陰雨連綿,飽經滄桑的寶塔經不住雨水的沖蝕而倒塌,只剩下西南一隅頑強地矗立著。之後的幾年裡,文物保護機構對寶塔坍塌部分進行了搶救性保護和清理。

1986年12月,陝西省人民政府決定重建法門寺寶塔,由省文物局組織考古隊負責重建前的地基清理工程。1987年2月28日,考古隊員開始對塔基進行發掘清理工作。

1987年4月3日,註定是考古史上不平凡的一天。那天上午,考古隊員開始清理夯土臺基中心的擾坑,在距底部約20釐米處發現了一塊方形大理石蓋,石蓋西北角有兩條裂縫。當考古隊員小心翼翼地取下斷裂的石塊,順著手電筒的光向藻井內望去時,閃爍的金光讓在場人員震驚。

就是這驚鴻一瞥,讓在法門寺地宮中“沉睡”了千年的寶藏“閃亮登場”。地宮由踏步漫道、平臺、隧道、前室、中室、後室組成,是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地宮。從公元874年正月初四封閉後,地宮從未開啟,地宮所藏文物均屬唐代。

“在法門寺地宮後室,出土了一套唐僖宗供奉的御用茶具,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時代最早、級別最高、最為完整的唐代宮廷金銀茶具。”法門寺博物館副館長魏曉龍說。在這套茶具出土之前,各地雖有茶具零星出土,但無法全面反映出唐代飲茶流程。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這套茶具不僅製作精美,而且用法與《茶經》所記互為印證,真實還原了唐代人的飲茶之風,在考古史上是一個里程碑式的發現。

一盞清茗品唐韻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這套茶具材質以金銀為主,一方面彰顯了大唐皇室的奢華生活,另一方面也因為金銀易於儲存的特性,讓今人可以一睹唐代頂級茶具的真實風采。

貳 茶器奇珍 再現大唐榮耀

“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這套精美茶具中,茶碾子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有碾碎茶葉之用。”法門寺博物館保管保護科副科長權飛說。

鎏金銀茶碾子由鎏金鴻雁紋銀茶碾子與鎏金團花銀碢軸組成,形狀類似今天的藥碾子。法門寺的衣物賬碑上稱之為“茶槽子”“碾子”。

鎏金鴻雁紋銀茶碾子通體呈長方形,通高7。1釐米,長27。4釐米,寬4。4釐米,重1168克,由碾座、碾槽、碾蓋三部分構成。

碾槽呈半月形尖底,口沿平折,嵌置在碾座上。碾座兩端作雲頭狀,兩側為鏤空的壼門。碾蓋呈長方形,兩端呈如意雲頭狀,中間焊有一寶珠形捉手,以便抽動開合。捉手兩邊各鏨一隻鴻雁,襯以流雲紋。

“碾蓋置於碾槽上,相當於一個蓋子,起到防塵的作用。”魏曉龍說。

鎏金團花銀碢軸直徑8。9釐米,厚2。2釐米,軸長21。6釐米,重524克。銀碢軸由執手和軸餅組成。軸餅中間有一圓孔,執手由圓孔穿過。軸餅邊緣薄、中間厚、帶齒口,齒口可以增加摩擦力,讓茶餅更容易被碾碎。軸餅中孔周圍有鎏金蓮瓣團花紋飾。

執手為圓柱形,中段粗、兩端細。兩端各鏨鎏金蔓草紋。“我們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執手一邊長一邊短。這是因為不同的人慣用手不同,不對稱的設計更便於不同的人使用。”魏曉龍說。

除了精美的紋飾和精巧的設計,茶碾子底部的鏨文“鹹通十年文思院造銀金花茶碾子一枚並蓋共重廿九兩,匠臣劉元審,作官臣李師存,判官高品臣吳弘愨,使臣能順”,清楚地交代了它的製作時間、重量、工匠等資訊。

權飛介紹,鏨文中的“文思院”為中晚唐時期設立的管理宮廷手工業作坊的機構,歸內庫管轄,專為皇室製作金銀製品。其生產的金銀製品,除皇室自用外,還用於贈送外賓、賞賜功臣等。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金銀器,許多都為當時的文思院所製作。

“茶碾子與銀碢軸上均有‘五哥’二字。五哥是唐僖宗李儇即位前的暱稱,因排行第五,故被稱為五哥。這證明了茶碾子與銀碢軸在供奉於地宮之前曾為唐僖宗所用。”權飛說。

叄 竹爐湯沸 品味雅趣人生

唐代飲茶之風盛行,飲茶之法更為講究。“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陸羽《茶經》的問世,更是把茶文化推向了一個空前的高度。

《茶經》記載,唐代煎茶,可分以下六個過程:一為炙茶,即把茶餅烤乾;二為末之,即把茶餅碾碎成末;三為取火,煮茶用火以燒炭為上,燒柴次之;四為選水,以山水為佳,江水次之,井水再次之;五為煮茶,一共要將茶煮沸三次;六為斟茶,即把煮好的茶分到茶碗中。

今天,我們將陸羽的《茶經》和法門寺地宮出土的茶具聯絡起來,再發揮一些想象力,便可得知唐僖宗同款茶飲的製作流程。

首先從金銀絲結條籠子中取出一塊茶餅,在炭火上烘焙,焙好後將其放入鎏金鴻雁紋銀茶碾子中,再用鎏金團花銀碢軸碾碎,茶餅不能碾得過細,應碾成米粒大小,以便於煮茶。陸羽所謂的“碧粉縹塵,非末也”,若碾成粉,就不是茶末了。接著,用鎏金飛天仙鶴紋銀茶羅子過篩。

煮茶時,當釜內的水第一次沸騰時,從鎏金摩羯魚三足架銀鹽臺上取適量的鹽投入水中,以調和茶味;第二次沸騰時,舀出一瓢水,用鎏金卷草紋長柄銀勺擊沸茶花,進行攪拌,調製茶湯,再用鎏金飛鴻紋銀則量取茶末倒入;三沸時,將舀出的水倒回釜內止沸。最後,將煮好的茶分盛於琉璃的茶盞中,一口入喉,唇齒留香。

一個時代的茶具往往是當時飲茶方式的直觀體現。“這套茶具體現了從貯藏、烘焙、研磨、過篩到烹煮、飲用的全過程,反映了唐代茶文化所達到的高峰,確鑿地證實了唐代宮廷茶道和茶文化的存在,是唐代宮廷飲茶風尚盛行的歷史印證。”魏曉龍說。

(文章轉載自人民資訊,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TAG: 法門寺茶具碾子鎏金地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