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是一個看不見的城市:人們生活在其中,但卻看不見它

亞歷山大是一個看不見的城市:人們生活在其中,但卻看不見它

阿拉伯語單詞“wahashtini”是對女性說“我想你”的意思。亞歷山大這個名字也屬陰性。有一天,本文作者Mohamed Gohar在幾乎看不到海的老舊濱海山路上看到了亞歷山大城的標籤,彷彿看到了某種象徵——象徵著身在這座城市又想念這座城市的市民的抱怨。插畫:Mohamed Gohar/The Guardian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一直依戀著過去——或者說是過去依附於我。不管怎樣,我總是能無比強烈地感受到我的城市,古埃及港口亞歷山大的過去。

作為一名建築師,建築的迅速消失及其建築和歷史價值深刻影響了我。我一直擔心,城市的精華將會消失,我自己過去的痕跡,還有在亞歷山大生活了幾個世紀的其他人過去的痕跡也會隨之消失,於是我決定趕在人們或時間摧毀某幢建築之前,記錄下它現存的狀態。

亞歷山大是一個看不見的城市:人們生活在其中,但卻看不見它

2015年,我在亞歷山大一座古老的土耳其小鎮上畫下了這幅畫,當時人們正在拆除一幢老建築。插畫:Mohamed Gohar/The Guardian

2013年,我啟動了“描述亞歷山大”(Description of Alexandria)專案,旨在記錄這座城市的古老建築,記錄不同建築背後的文化記憶。

亞歷山大是一個看不見的城市:人們生活在其中,但卻看不見它

《描述亞歷山大·卷一》Mohamed Gohar,可在專案官網下載

最初,我將寫生影象和描述性的文字集結成冊出版,還創辦了一本期刊刊載相關文章。我想要呈現出亞歷山大現在的形象,但後來我意識到自己只關注於亞歷山大過去遺留下來的建築,並沒有將其與時代相結合。我讓城市的歷史價值高過了現有價值。

但是,亞歷山大豐富的建築遺產正在迅速消失,我們所有人都陷入了一種消極的懷舊狀態,這種懷舊情緒迫使我們回顧歷史、挖掘歷史,試圖在歷史中找到一個更好的地方。無計劃的拆和建持續不斷,亞歷山大城也因此被一層層的灰塵、混亂、城市的畸形與喧囂掩蓋了。結果,亞歷山大的居民變得無法溝通和傾聽彼此,也無法將整個城市看作是一個有生命的機體。

所以,為了能夠真實而準確地描述亞歷山大,我正在嘗試著兼顧過去與現在。我加入了新的插圖和文章,試圖捕捉、詮釋和記錄亞歷山大日常生活的豐富細節,也試圖展現出在這個深刻而快速的變革期亞歷山大城在視覺文化方面的認同感。

亞歷山大是一個看不見的城市:人們生活在其中,但卻看不見它

亞歷山大是一個看不見的城市:人們生活在其中,但卻看不見它

亞歷山大城的歌劇院——賽義德·達爾維什劇場(前身為穆罕默德·阿里劇院)。現在的建築建於20世紀初。插畫:Mohamed Gohar/The Guardian

我現在正在做的專案是關於被遺忘的入口。

作為內外兩個世界的交界,入口對於每一座城市來說都意義非凡。入口能夠將人們聯絡起來,也能將人們分開,講述著生活中迄今尚未被記錄的故事。

作為一個藝術家和建築師,我的職責就是向亞歷山大的居民描述這個看不見的城市,向他們展示被隱藏和被忽略的部分。這本書將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帶他們穿過亞歷山大城被遺忘的街道。書中的圖片和描述性文字講述了這座城市的故事,不是渲染情懷,而是還原我們今天所生活的亞歷山大城的真實故事,也許還能幫助我們看到亞歷山大的未來。

亞歷山大是一個看不見的城市:人們生活在其中,但卻看不見它

法國總領事館所在的大樓是亞歷山大海濱的首批建築之一,始建於20世紀初,提供給法國外交官居住。該建築所體現的新文藝復興風格受到了法老時代藝術的影響,從建築內部這個門廊上的拱頂石裝飾和懸臂樑就可以看出。插畫:Mohamed Gohar/The Guardian

亞歷山大是一個看不見的城市:人們生活在其中,但卻看不見它

以前,我每天上班路上都會經過這座廢棄大樓,樓裡只住著看門人一家和他們的狗。根據官方檔案的規定,看門人將會成為新建築的所有者——這裡的做法就是這樣,以防止真正的所有者提出法律質疑。那時,每天我都在問自己它什麼時候會被拆除,2019年上半年,它終於被拆掉了。插畫:Mohamed Gohar/The Guardian

亞歷山大是一個看不見的城市:人們生活在其中,但卻看不見它

愛德華·卡拉姆別墅建於1893年。1956年,納賽爾發起了國有化運動,隨後,這幢別墅便成為了“亞歷山大工作室”,作為藝術家與作家的總部。插畫:Mohamed Gohar/The Guardian

亞歷山大是一個看不見的城市:人們生活在其中,但卻看不見它

西帕希宮是亞歷山大海濱的一座現代地標。宮殿可能建於1945年至1948年之間,由埃及建築師阿里·薩位元設計,具有獨特的摩爾式復興建築風格。最近,西帕希宮及其地產被賣給了一個投資者,有傳言說它很快就會被拆除。插畫:Mohamed Gohar/The Guardian

亞歷山大是一個看不見的城市:人們生活在其中,但卻看不見它

這家理髮店外的招牌上過去寫著“蘭比斯沙龍”。如今招牌被刷了漆,這行字已經沒有了。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家店簡約而別緻的門面、富麗堂皇的內飾以及店裡的老式美髮工具一直吸引著我。後來有一天,我決定去那裡理個髮,以便進行調查。我和一位在理髮店工作的文靜的中年男子聊了起來,他好像就是老闆。插畫:Mohamed Gohar/The Guardian

亞歷山大是一個看不見的城市:人們生活在其中,但卻看不見它

這是Al Attarin老工業區的一家汽車零件店。店名很奇怪,在阿拉伯語中讀作“Alzabet Al Lord”。“Alzabet”是“軍官”的意思,而“Lord”則是英國貴族的頭銜。除了招牌文字及顏色以外,下面的小字寫著該商店所出售的汽車型號。伏爾加就位列其中,伏爾加是蘇聯文化的象徵,20世紀50年代開始生產,當時蘇聯正是埃及最強大的盟友。插畫:Mohamed Gohar/The Guardian

亞歷山大是一個看不見的城市:人們生活在其中,但卻看不見它

這扇由木頭和玻璃製成的門板是濱江路上一家古老的傳統咖啡館的入口,咖啡館今年被完全拆除了。圖中的阿拉伯文寫著“新晶咖啡館”。我在這裡的個人經歷是,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法國藝術家朱利安·索爾的地方,他當時正在裡面畫畫。插畫:Mohamed Gohar/The Guardian

亞歷山大是一個看不見的城市:人們生活在其中,但卻看不見它

亞歷山大為數不多留存至今並且仍在使用的土耳其風格房屋之一。這些房屋的主要特點是使用木樑,房間小且向外突出,我們在阿拉伯語中稱之為“shakmah”。插畫:Mohamed Gohar/The Guardian

亞歷山大是一個看不見的城市:人們生活在其中,但卻看不見它

療養院電梯上的鑄鐵裝飾,該療養院位於亞歷山大城中的義大利退休社群。房屋的建造始於1929年,由義大利建築師埃內斯托·維魯奇設計。插畫:Mohamed Gohar/The Guardian

亞歷山大是一個看不見的城市:人們生活在其中,但卻看不見它

現在的埃里亞胡·漢那比猶太教堂是傳統的塞法迪式設計。它是中東最大的猶太教堂之一,也是亞歷山大唯一還在使用的猶太教堂,在歷史學和考古學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原址上的老猶太教堂建於14世紀,後來被拿破崙的軍隊摧毀,埃里亞胡·漢那比猶太教堂就在其遺址之上建成。據信,目前的建築始建於1836年,於1850年落成。目前,埃及當局一直在對這座猶太教堂進行大規模的修復,已修復長達數月。插畫:Mohamed Gohar/The Guardian

亞歷山大是一個看不見的城市:人們生活在其中,但卻看不見它

Kom Al Dikka社群裡的一個門廊。1892年,著名歌手、作曲家艾爾·謝赫·賽義德·達爾維什就出生在這裡。達爾維什創作的埃及國歌於1979年被採用。插畫:Mohamed Gohar/The Guardian

亞歷山大是一個看不見的城市:人們生活在其中,但卻看不見它

希臘詩人康斯坦丁·卡瓦菲大半生都住在這座建築的入口處。這裡現在是卡瓦菲博物館的所在地。插畫:Mohamed Gohar/The Guardian

本文作者Mohamed Gohar是一位建築師、藝術家和獨立研究員,常駐亞歷山大。2013年,他啟動了“描述亞歷山大”專案,這是一個綜合了文獻、大規模調查及收藏的專案,旨在保護亞歷山大城的建築與文化,專案內容包括吸引公眾參與,還有收集與建築遺產相關的故事。

(翻譯:都述文)

TAG: MohamedGohar插畫亞歷山大Guar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