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過年民俗:正月初七,吃麵條

正月初七,傳說這天是人類的誕辰日,即人的生日,民間曾把這天叫做“人日”“人日節”或“人勝節”。中國人在這一天戴“人勝”,吃“七寶羹”,吃麵條,登高賦詩。民俗專家表示,“人日”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祈福納吉和求平保安的願望以及對“人”本身的尊重。而對於宛都南陽來說,民間流行的習俗是“吃麵條”,因為據說人們吃了麵條之後,可以用麵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視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別為小孩兒,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誰要想過好“日子”,都必須吃麵條。

有人說河南的南陽是北方城市,又有人說,南陽是南方城市。究竟南陽到底屬於北方城市還是北方城市?我覺得這都不重要,因為沒有幾個南陽人知道自己真正處於那個緯度上,是冬季是冷還是暖?實際上,南陽應該屬於中原城市,介於北方和南方之間,亞熱帶向溫帶的過渡地帶,屬於季風大陸溼潤半溼潤氣候,四季分明。既吃麵食,也吃大米,尤以麵食為主。吃麵食南陽有著光榮的傳統,湯麵條、撈麵條、蒸麵條、滷麵條、茄汁面、漿麵條、芝麻葉面條、燜面、板面、甩面、燴麵、龍鬚麵、長壽麵,各種麵條應有盡有!那麼在正月初七,吃麵條,不僅是為了纏住歲月的雙腿,讓人長壽百歲,也是走上平凡日子的開端,過年那些雞鴨牛羊豬肉,包括過油菜等帶勁的“硬菜”存貨不多了,或基本吃完了,那麼吃麵條細水長流,表達了南陽人勤儉節約的良好風尚。

南陽過年民俗:正月初七,吃麵條

關於正月初七為“人節”,源於古代中國神話:盤古開天闢地後,女媧煉石補天,製造出了一系列生命,先是六畜,後是人類。據說,先是正月初一,造出了雞,稱雞日;正月初二造出了狗,稱狗日;正月初三,造出了豬,稱豬日;正月初四造出了羊,稱羊日;正月初五造出了牛,稱牛日;正月初六造出了馬,稱馬日。六畜長得各俱特色,亂哄哄的,沒人管女媧感覺心理很不理想。這天她就在黃河邊上洗漱,從水面倒影中,忽然看到了自己的形象很美,於是她靈機一動,就用水和土,和成泥巴,捏了個人,很像自己,感覺很滿意。由於造人速度太慢,捏半日天才變成一個人,於是她就舀水澆在黃土上,用樹枝在泥漿中摔打,泥點落在地上之後,都變成了人,從此以後,地球上開始出現成千上萬的人類,自行繁衍生息。後來,人們就把正月初七這一天,命名為是人類的生日。

那麼,有了人類正式的生日,每年會舉行怎麼的活動來慶祝呢?據說在漢朝時,才開始正式出現人日節俗,魏晉後得到重視。那個時候,人們開始戴“人勝”。何謂“人勝”?實際上是一種頭飾,面具,也叫綵勝,華勝,由人們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上。這就是“人勝”節的由來。唐代之後,朝廷更加重視這個節日。每當人日節來到,皇帝會賜群臣彩縷人勝,然後登高大宴群臣,群臣甚感榮耀,會溜鬚拍馬,現場賦詩歌贊,君臣附庸風雅,一團和氣,天下太平!如果正月初七這一天,天氣晴朗,則預示著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俗稱“人日子”。

南陽過年民俗:正月初七,吃麵條

中國地大物博,各地“人日節”的風俗各不一樣,南陽人在“人日節”晚上一般會吃長面,也叫“拉魂面”。意思是過年時人都走東串西,心都變野了,該收收心過正常的日子了,春耕的春耕,做活的做活,為明年展開一個好頭。

有的地方吃七寶羹,用七種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時候食用,以此來取吉兆,並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主要有芥、薺、韭、芹、蒜、芫荽、白菜等,其中芹和蔥寓意聰明勤快,蒜寓意精打細算,芥菜令人長壽等等,農村哪一家欠一兩件菜,在地裡採他人一二株,回來湊成七樣,沒人說他是賊。實際上,這七樣都是為了紀念女媧赦造生靈,也代表素食主義,保護雞狗豬羊牛馬等小動物,愛護人類自己。

南陽過年民俗:正月初七,吃麵條

記住:大年初七這一天,忌諱動針線和責罰孩子。針對仇人,要避一避,不然總有麻煩事找上門來。不能責罰孩子,因為人日節,以人為尊。大小人都是一個生靈,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舊時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

TAG: 麵條正月初七人日節人勝人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