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高手,都有“差序格局”

作者 | 樊登讀書 · 五月海子

主播 | 樊登讀書 · 童童

前段時間,有個話題在網上引發熱議:

什麼年紀幹什麼事有道理嗎?

評論區有很多網友發表了對此的看法:

有的人覺得,沒必要自我設限,不必按照什麼年齡該做什麼事的標準去要求自己;

也有人覺得,什麼時候該幹什麼事,本來就有一套標準規則。

這讓我想起了東野圭吾的一句話:

“你我都不可能擺脫時鐘的束縛,都已淪為社會這個時鐘的齒輪,一旦少了齒輪,時鐘就會出亂子。

可成為了齒輪的我們雖然得到了安定,但失去自由也是不爭的事實。”

被社會時鐘裹挾的人生,註定充滿著疲憊和焦慮。

唯有擁有“差序”格局,不畏年齡、不給自己設限、活出自己的節奏,才能收穫自在的人生。

曾在網上看過一位80後房產銷售發表的自白書:

“80後的我,現在正在一家中介公司做銷售,近年來公司效益不好,便想創業,但考慮到自己已不是年輕小夥了,便作了罷。

除了事業上的慘淡,大齡單身的我,周圍還常常伴著‘到現在還不結婚,你是不是有問題’的說法。

出路在哪裡?未來在哪裡?常常如此問,又常常得不到答案。”

30多歲,本該懷揣著熱情去面對未來,卻被社會的各種標準給牢牢束縛。

沒結婚,沒房沒車,被年齡限制不敢創業,害怕失敗……諸如此類的擔憂,讓他迷失在社會快節奏裡,失去了大膽行動的可能。

你看,人一旦過度遵循外界秩序,就容易落入被動的局面。

擺脫“社會時鐘”的束縛,才能拿回人生的自主權。

美國有位七十多歲的老奶奶,出生農村,循規蹈矩地活了大半輩子。

日常只有農場瑣事,還有10個孩子,儼然一個為孩子付出人生的家庭主婦模樣。

就在大家都認為她會繼續這樣過下去時,她卻在76歲選擇從零開始學習畫畫。

到了80歲時,已經創作了1600多幅作品,並且在世界各地的畫展中展出。

這位老奶奶,就是鼓舞了很多人的“摩西奶奶”。

她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

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只要敢於突破年齡的限制,夢想就不會遙遠。

李宗盛在《給自己的歌》裡唱到:

“等你發現時間是賊了,它早已偷光你的選擇。”

沒有誰一定就要遵循那個年紀該有的社會框架,去制定自己的人生秩序。

過於強求與外界大多數人的同步,失去自己的核心,才是人生的遺憾。

真正的高手,都有“差序格局”

要知道,年紀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受制於自己的格局,不去開拓邊界、嘗試新可能。

外界既定的鐘擺,一刻不停地在搖動,客觀參照可以,盲目遵從社會節奏,是一種草率。

林徽因說:“許多人都做了歲月的奴,忘記自己當初想要追求的是什麼。”

在這不斷更迭的時代,對自我保持清醒認識,不被外界過度裹挾,才能最終踏著自己的韻律,營造豐滿的人生。

職場節目《你好!面試官》有一個“男海歸”,履歷上有許多亮眼成績,但是他提出的期望年薪卻只有15萬。

原本他是出於謙遜,誰知這樣的態度卻遭到一位面試官的質疑:

“你已經30歲了,對薪水要求太隨性,我不會給你這樣的機會。”

之後有其他面試官立即為該位求職者解釋:

“很多海歸來求職,薪資要求低,是因為他們想先讓自己進入到一家企業,讓企業看到自己真正的實力。”

但這位面試官依然不留情面:“他這不是一個而立的狀態。”

隨後,青年作家劉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三十而立,真的害了好多好多的年輕人。”

他還說到自己28歲時,銀行賬戶上僅有可憐的17000塊錢,而其他同學早已月薪過萬,他頓時感覺非常焦慮和崩潰。

這場針對“三十而立”的爭論,何嘗不是現代年輕人面臨社會約束的真實寫照?

隨便去知乎搜尋30歲,彈出的話題讓人焦慮倍增:

“30歲的人,拿不出1萬元正常嗎?”

“30歲還不結婚是種什麼體驗?”

“30歲還沒有男朋友是不是可以放棄了?”

“30歲了,一事無成該如何自救?”

外界總是對於“三十而立”充滿過多的偏見,正當年的年紀,卻被冠以一定要擁有某些成功的標準件,才算合格地進入了三十門檻。

真正的高手,都有“差序格局”

而那些“三十沒立”的人,真的就沒有成功可能了嗎?

當然不是,個體的成長軌跡和速率本就不同。

楊天真說過:

“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套絕對的標準,而是要去建立一個座標,然後把自己放進去,變成那個頻頻閃動的點。”

有張曾經刷屏的“中國人的社會時鐘”表,清晰地展現了一箇中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各種“正規化”。

真正的高手,都有“差序格局”

圖源網路,侵刪)

人的一生,彷彿被用釘子訂在了這張圖表裡,沒有了自由轉換和選擇的權利。

事實上,所謂的社會時鐘只是一個大的範疇和基準,並不是每個人的既定軌跡。

看清這一點,才能從它的框架裡跳出來,培養起“差序”視野,去應對自己的人生考試。

要擁有“差序”格局,才能培養自己的內在秩序,知道什麼階段自己應該幹什麼事,才不會焦躁,該加速加速,該減速減速,人生才能最終被自己掌控。

曾看到過一句話:

“人是活在兩套時鐘節律裡的,社會的規訓叫社會時鐘,內心的嚮往叫內在時鐘。”

許多人白天一套,夜晚一套,工作日一套,節假日一套,人就在這種損耗中虛度,二十年後,驀然發現時間已不屬於自己。

有的人則會堅持不懈,日復一日的敲響自己的內在時鐘。

起初,聲音微弱,甚至被斥為噪音。二十年後,則會化為天籟。人也會因此在時空的洪流中永垂不朽。

每個人都應該多關注自己的內在時鐘,不被外界的洪流牽扯著往前,遵循自己的價值序列,選擇合適的路徑披荊斬棘。

看過一個紀錄片,一群平均年齡84歲的日本老奶奶組成了一支合唱團,她們穿著自己製作的傳統服飾,又唱又跳,喜悅自得。

當週圍的人都認為80歲的老人應該在家安享晚年,她們卻用行動表示了一種態度:

只要專注於內心所想,什麼年紀都可以有自己的一番天地。

不受社會時鐘的規訓,專注於當下重要的事,堅定果敢地走自己的路,這樣的人才是“差序”格局的擁有者。

真正的高手,都有“差序格局”

《我的人生樣樣稀鬆照樣贏》的作者亞當斯,起初並不是一位漫畫家,只是單純的喜歡畫畫。

周圍的人都不看好他,勸他放棄,但他從不介意別人對他的看法,而是把畫畫毅然地放在了自己價值系統的前列。

並且經年累月的專注,才最終創造出了火爆的漫畫人物呆伯特。

企業家李想說過:“對外關注探索,就不那麼煩躁,對內關注成長,就不那麼焦慮,但是,煩躁和焦慮都是永遠發生的,我們要做的是減少時間週期。”

每個人都逃不開社會時鐘下的大節律,那些框架彷彿是圍繞在周身的繩索,一邊牽扯著我們,但另外一邊,它也在給我們一個參照。

在這參照之下,我們可以堅定內在,創造屬於自己的內在節律。

就像那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的小詩寫到的那樣:

“紐約時間比加州時間早三個小時,但加州時間並沒有變慢。”

“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後面,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有自己的步程。”

“在命運為你安排的屬於自己的時區裡,一切都準時。”

李敖曾說過:

“當你想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不要覺得你太老了,不合適了什麼的,只要去做就好了。

倘若今年你39歲,你學會了游泳,當你80歲回憶起來的時候,你的記憶就一定是你在三十多歲學會了游泳,或者放大一些來說,你年輕的時候學會了游泳。”

每個人的成長路徑不盡相同。

不要一味地參照外部世界的標準,也不要盲目追隨外界時鐘的催促;

接納變化,接納時差,透過培養“差序”的視野,在適合的節律之下,成就自我。

點個

「在看」

,與朋友們共勉。

作者 | 五月海子,與時間為伍,與寫作共情,一半湖水,一半熱土。

主編 | 阿醫

排版 | 鄭向北

音樂 | 成都

TAG: 時鐘自己30人生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