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者不怨,智者不爭,善者不評

作者 | 樊登讀書 · 辰槿

主播 | 樊登讀書 · 童童

狄更斯說:

“一個健全的心態比一百種智慧更有力量。”

如果說人生是一場修行,那麼,好的心態,註定好的開端。

真正優秀的人,不僅擁有根植於心的涵養,更擁有海納百川的胸襟。

人生最好的修為莫過於:不怨,不爭,不評。

戰國時,蘇秦遊學各國,期待有朝一日能夠施展抱負,卻屢屢遇挫,最後窮困潦倒地回到了家裡。

他的家人甚至僕人都冷落他、看不起他,認為他想靠口才謀生,絕無可能。

蘇秦非但沒有抱怨任何人,反而認為這一切理所當然,認為以自己目前的境遇,沒有資格埋怨別人,問題的癥結在於自己。

從此以後,他更是孜孜不倦,砥志研思。

後來,他終於以自己出色的口才,以及過人的謀略,開啟了自己的縱橫家之路,成為史無前例的六國丞相。

這世上,沒有順風順水的人生。

厲害的人,從來不輕易抱怨,而是不動聲色地改變自己。

王陽明的心學,一度被人視為歪理邪說,遭到各方抨擊。

他的弟子憤憤不平:“他們根本就不瞭解老師的學問精華,就隨意地妄加指責。”

王陽明卻說:“問題在於我們的宣講力度不夠, 別人接觸得少,自然難以理解。”

他時常勸誡弟子,受到指責時,不該抱怨,而應該第一時間反省自己。

後來,王陽明大力講述心學,將儒家學說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讓更多的人開始關注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

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隨並推崇心學,併力求讓自己做到知行合一。

五百年來,王陽明的哲學思想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在日本以及東南亞也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

強者不怨,智者不爭,善者不評

《淮南子》有云: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與其抱怨,不如改變,真正的強者,從不會把時間浪費在抱怨上,而是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改變現狀。

生活從來不會辜負,那些默默耕耘而又堅持不懈的人。

聽過一個感慨很深的故事。

有個年輕人脾氣很壞,總是動輒跟別人發生爭執,心情很是不好。

於是,他去請教一位智者,問道:“大師,請問快樂的秘訣是什麼?”

智者回答說:“不與愚者爭對錯。”

年輕人反駁道:“不可能吧,我可不覺得。你算什麼大師?”

智者笑了笑,說:“你是對的。”

然後微微低下頭,眼觀鼻,鼻觀心,不再搭理那位年輕人。

與人相處,凡事爭個輸贏,逞了一時之快,卻容易招惹是非。

更何況三觀不同,爭辯無益,只會消耗彼此的精力。

心智成熟的人,懂得溫和謙讓,不會因為生活的瑣碎而斤斤計較。

晚清重臣張之洞曾自雲:

“平生有三不爭,一不與俗人爭利,二不與文人爭名,三不與無謂人生閒氣!”

他自幼身材矮小,其貌不揚,出任湖廣總督時,很多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

有人甚至還畫了一幅“三矮奇聞”嘲笑他。

張之洞的下屬們憤憤不平,以為他會懲治這個人。

沒想到,張之洞只是吩咐手下買來這幅畫,然後一笑置之。

強者不怨,智者不爭,善者不評

《菜根譚》裡有一句話:

“爭是不爭,不爭是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爭,是一種本能;不爭,則是一種智慧。

不爭,並非軟弱,而是知事明理,是君子的儒雅風範,是智者的豁然大度。

真正厲害的人,恢廓大度,容得下人,沉得住氣,因而成得了事。

古人講: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多思己過,多察自身,不隨便評價別人,既是一種善良,也是一種修為。

作家李尚龍講過一件小事。

有一次,他正在看《希望永遠都在》,有個朋友走了過來,看了一眼書名,用嘲弄的語氣說:“啊?你也看‘雞湯’?

那個人不知道的,這是一本講述柬埔寨歷史的書,只是名字像雞湯而已。

有些人,總喜歡以自己的主觀角度對他人妄加評判,隨意在別人身上貼標籤。

看過一句話:“你對我的評價不構成萬分之一的我,卻是一覽無遺的你自己。”

善者不評, 並非事不關己,而是內心深處有著良好的修養。

強者不怨,智者不爭,善者不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當校長的期間,無意間看到一位男生準備毆打同學,他馬上制止,並讓那位學生放學後到自己的辦公室來。

當陶校長回到辦公室時,看見那個學生怯怯地站在門口。

陶行知掏出一顆糖給這位同學,並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先到辦公室,而我遲到了。”

隨後,他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

男孩有些不知所措,陶先生又說道:“據我瞭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這說明你正直善良,我再獎勵你一顆糖。”

這時,男孩感動得哭了,說:“校長,我知道錯了,從今以後,我再也不會用這種方式對待同學。”

就這樣,沒有一句指責的話,卻讓孩子主動坦承了自己的錯誤。

很多時候,一味地批評與指責並不能改善問題,負面的言語,還有可能激化矛盾。

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不會貿然評價別人,而是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衡量問題。

古語說得好:

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

越是層次高的人,越是寬厚仁慈,既懂得體諒別人的難處,又處處維護別人的尊嚴。

《省心錄》有言:

“和以處眾,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生活總是不盡人意,若能以君子的氣度從容應對,何嘗不是一種修為?

人到中年,不怨,才能積蓄力量;不爭,才能心寬似海;不評,才是慈悲為懷。

決定人生狀態好壞的,往往是一個人的心境。

多一份豁達,就多一份睿智,豁達睿智,必然好運常在。

點個

「在看」

,與朋友們共勉。

作者 | 辰槿

主編 | 阿醫

排版 | 鄭向北

音樂 | 晝夜-鋼琴《小小》

TAG: 不爭別人王陽明自己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