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是貪求好句卻不合情理,這樣的評價你同意嗎?

《楓橋夜泊》是貪求好句卻不合情理,這樣的評價你同意嗎?

歐陽修《六一詩話》指摘張繼《楓橋夜泊》是“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舉例說:“夜半不是敲鐘時。”又有人說:“烏眠不夜啼。詩中‘夜半鐘聲到客船’之時,怎麼又會聽到烏鴉叫,這也是《楓橋夜泊》的不合情理之處。”還有人說:“霜明明附著在地上或屋上、植物上,要是飄在天上,那就是霧或雪,怎麼會是‘霜滿天’,不通!”

月落之時烏正眠。禽類多有清早鳴叫的習慣,有時天開始發亮前是五更,烏鴉會啼叫。寺廟打五更鐘,是和尚起床訊號。《蘇東坡全集·縱筆》(補遺)有詩句雲:“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這就是證明。此詩作於深秋,深秋五更,天尚未明。古時,日出天明謂之白晝,日落天黑謂之黑夜。

按我國民間習慣的時間稱謂理解:所謂晝夜,日出天明就謂之晝,即白天,日落天黑就稱夜。半夜說夜既久,即深夜。

深夜是個模糊概念,前、後半夜均可籠統謂之半夜。五更是凌晨和黑夜的臨界時間,深秋或冬天五更也常說成後半夜。

寺廟半夜不敲鐘,所以有晨鐘暮鼓之說。據此歐陽修說:“半夜不是敲鐘時。”但是寺廟半夜也不是絕對不敲鐘,比如警鐘。

古人誤以為霜自天降,故有節氣名曰霜降。詩人應試落第,孤身漂游在外,夜宿船上。夜靜以思,想起自己素來自負卻屢次落第,不免愁悶。且深秋“不耐五更寒”,凌晨又降濃霜,更覺得分外寒冷,所以在“江楓漁火”的漁船上“愁眠”。有這種心情、感覺,故而作者誇張說成“滿天霜”以加重愁悶孤獨氣氛。

古時晝夜稱謂與後來有異,凌晨五更亦可稱半夜。其時,凌晨月落,天尚未明,江南露結為霜、烏啼、夜半聞鍾可以同時。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奚博先)

TAG: 五更半夜敲鐘深秋謂之